1
|
后现代主义的本土转化与“非非主义”的诗学变构 |
白杰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2
|
后现代主义的本土转化与“非非主义”的诗学变构 |
白杰
|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3
|
“非非主义”反文化游戏及其价值重估 |
胡安定
肖伟胜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4
|
术语森林、流派眼光和裂变式发展——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显性结构研究 |
刘永
|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0 |
|
5
|
前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诗学理论研究 |
刘永
|
《牡丹江大学学报》
|
2013 |
0 |
|
6
|
“后非非主义”介入诗学的公共性质研究 |
张丹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7
|
非非主义:一个流派的传奇——非非主义三十周年忆事 |
周伦佑
|
《原诗》
|
2022 |
0 |
|
8
|
80年代诗歌运动中的非非主义 |
董辑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0 |
|
9
|
论非非主义诗歌的生态诗学内涵 |
庞先清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8 |
0 |
|
10
|
非非主义诗歌:谱系、流脉与论争——诗人周伦佑访谈录 |
李明彦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1
|
非非主义:先锋诗歌流派的命名伦理与诗学限度 |
刘波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2
|
自由与良知的诗歌写作——有关后非非主义的创作札记 |
雨田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3
|
非非主义三十年诗性历程 |
周伦佑
|
《作品》
|
2018 |
1
|
|
14
|
谁来为散文观念的缺失命名——“在场主义”散文理论的价值 |
康鑫
|
《艺术广角》
|
2010 |
0 |
|
15
|
“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
杨扬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6
|
游移于汉、苗文化罅隙之间的歌者——论苗族诗人何小竹的区域文化特质 |
肖伟胜
|
《唐都学刊》
|
2005 |
1
|
|
17
|
写作学研究的革命性尝试——“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教材读后 |
於可训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18
|
韩东三诗赏析 |
黄复雄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19
|
诗思与巫思:小安诗歌中的巫术游戏 |
钱文亮
黄艺兰
|
《江汉学术》
|
2022 |
1
|
|
20
|
中国当代诗歌流派研究 |
肖颖
|
《广西教育》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