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主义的本土转化与“非非主义”的诗学变构 被引量:2
1
作者 白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60,共9页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烈的解构意愿;但内中仍然离不开民族传统,诸如道释学说的支持。及至"后非非",诗学任务由解构走向重建,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愈加自觉深入。儒家的入世精神、"五四"的批判战斗传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化合成为重建东方诗学精神的"红色写作"。总体来看,"非非主义"以反传统、反文化的激进姿态而促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复活,有力推进了后现代诗学的东方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自反性现代性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的本土转化与“非非主义”的诗学变构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8,共9页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 “非非主义”诗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崛起及变构,深刻反映了“自反性现代性”对诗学变革的要求.“前非非”提出的“前文化”‘反价值”等主张,深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悟,且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多有交合,表现出强烈的解构意愿;但内中仍然离不开民族传统,诸如道释学说的支持.及至“后非非”诗学任务由解构走向重建,其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也愈加自觉深入.儒家的人世精神、“五四”的批判战斗传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情结,化合成为重建东方诗学精神的“红色写作”总体来看,非非主义”以反传统、反文化的激进姿态而促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复活,有力推进了后现代诗学的东方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结构主义:自反性现代性
下载PDF
“非非主义”反文化游戏及其价值重估
3
作者 胡安定 肖伟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6-180,共5页
"非非主义"针对朦胧诗所采取的三种反文化策略,即语感的追求,形符的凸显,以及语义的现象学还原,这些策略一方面确实颠覆了朦胧诗比喻性的写作范式,给新诗创作带来了诸多先锋性样式;但同时由于这些先锋性写作样式削除了精神深... "非非主义"针对朦胧诗所采取的三种反文化策略,即语感的追求,形符的凸显,以及语义的现象学还原,这些策略一方面确实颠覆了朦胧诗比喻性的写作范式,给新诗创作带来了诸多先锋性样式;但同时由于这些先锋性写作样式削除了精神深度,也就带来了诸如玩诗、玩语言等不少负面现象,由此造成他们理论的宏大与创作的疲软之间巨大的反差。不过,以"非非主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的先锋实验探索真正体现了一代文体自觉,他们的诗语方式,可以理解为是在替现代汉诗建设廓清尽可能多的道路。总结"非非主义"以及整个"第三代"诗歌实践的成败得失无疑对于当下的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反文化 语感 形符 现象学还原 现代汉诗建设
下载PDF
术语森林、流派眼光和裂变式发展——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显性结构研究
4
作者 刘永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3-79,共7页
第三代诗人试图通过这些努力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英雄悲剧的崇高、理性自我的庄严、人道主义的伤感,而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其中"非非主义"... 第三代诗人试图通过这些努力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不是英雄悲剧的崇高、理性自我的庄严、人道主义的伤感,而是一种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中的个体的感性生命体验。其中"非非主义"最引人瞩目。本文从术语建构、自觉的流派意识和裂变式的发展模式三方面入手,对非非主义的作为诗歌流派的显性结构特征进行细致地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术语建构 流派意识 流派结构 发展模式
下载PDF
前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诗学理论研究
5
作者 刘永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47-49,共3页
创立于1986年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是"第三代诗歌"中最具流派气质的民间诗歌社团,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由周伦佑"艺术变构"论和蓝马的"前文化"理论两部分构成。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对非非主义诗学理论价值... 创立于1986年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是"第三代诗歌"中最具流派气质的民间诗歌社团,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由周伦佑"艺术变构"论和蓝马的"前文化"理论两部分构成。本文从这两方面出发,对非非主义诗学理论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诗学理论 艺术变构 前文化
下载PDF
“后非非主义”介入诗学的公共性质研究
6
作者 张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5-68,90,共5页
进入到"后非非写作"阶段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突出强调对现实"深入到骨头与制度"的介入。这种诗学转向,使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诗歌文本与个体生命之间真正实现了交融。"红色写作"和"体制外写作"... 进入到"后非非写作"阶段的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突出强调对现实"深入到骨头与制度"的介入。这种诗学转向,使非非主义诗歌流派的诗歌文本与个体生命之间真正实现了交融。"红色写作"和"体制外写作"构成了"后非非"介入诗学主要内容。由此,"介入"成为诗歌想象公共生活的一个独特的镜像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介入诗学 公共性质 诗性正义 公共位置
下载PDF
非非主义:一个流派的传奇——非非主义三十周年忆事
7
作者 周伦佑 《原诗》 2022年第1期227-253,共27页
非非主义是中国当代影响最大、坚持时间最久的先锋诗歌流派。本文是对非非主义创立三十年的追忆记述。文章从非非主义的命名、梦启与《非非》杂志、非非主义早期成员、非非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爆炸性影响,一直记述到非非主义的写... 非非主义是中国当代影响最大、坚持时间最久的先锋诗歌流派。本文是对非非主义创立三十年的追忆记述。文章从非非主义的命名、梦启与《非非》杂志、非非主义早期成员、非非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爆炸性影响,一直记述到非非主义的写作转型,前非非与后非非、后非非诗学,以及评论家们对“非非主义”的多种解读,等等。为了解非非主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非非主义历史的一篇权威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当代诗歌流派 80年代 非非 非非 非非诗学
下载PDF
80年代诗歌运动中的非非主义
8
作者 董辑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1期42-47,共6页
自1986年出现至今,“非非”诞生已经25年了,25年,在时光的横无际涯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个体的人来说,25年,不可谓不长,对中国当代诗歌来说,25年,也堪称波翻浪卷,花开花落,至少五代诗人出现、成长和壮大,... 自1986年出现至今,“非非”诞生已经25年了,25年,在时光的横无际涯中,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个体的人来说,25年,不可谓不长,对中国当代诗歌来说,25年,也堪称波翻浪卷,花开花落,至少五代诗人出现、成长和壮大,并持续性的活跃于中国诗坛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非非主义 80年代 运动 人类社会 持续性 诗人 诗坛
下载PDF
论非非主义诗歌的生态诗学内涵
9
作者 庞先清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87-90,共4页
非非主义诗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用精神裂变来形容,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几乎失去了解释能力,怀着浓重的文化失败感,他们以破为立,重新在诗学领域解构和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在市场文化温和的解构力面前,诗人显得无所适从,开始重新思考生命... 非非主义诗人的精神状态可以用精神裂变来形容,他们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几乎失去了解释能力,怀着浓重的文化失败感,他们以破为立,重新在诗学领域解构和建构自己的人文精神,在市场文化温和的解构力面前,诗人显得无所适从,开始重新思考生命本真的表达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诗歌 生命意识
下载PDF
非非主义诗歌:谱系、流脉与论争——诗人周伦佑访谈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明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8-168,共11页
李明彦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第三代诗歌,流派繁多,命名混乱,这需要我们对很多诗歌流派的命名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作为非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和这一概念的命名者,请您谈谈“非非”命名的经过。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 非非主义 访谈录 谱系 诗人 中国当代诗歌 诗歌流派
原文传递
非非主义:先锋诗歌流派的命名伦理与诗学限度
11
作者 刘波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1-37,共7页
对于“第三代”诗歌运动期间出现的非非主义,很多人可能会对这样一个没有意义的自我命名感到不解,而它所承载的又正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歌运动所强调的某种反叛性和解构性。相对于“他们”“莽汉”“整体主义”等先锋诗歌流派,非非主... 对于“第三代”诗歌运动期间出现的非非主义,很多人可能会对这样一个没有意义的自我命名感到不解,而它所承载的又正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歌运动所强调的某种反叛性和解构性。相对于“他们”“莽汉”“整体主义”等先锋诗歌流派,非非主义并未显得多么与众不同。从流派的发展来看,它的持续时间最长;而从其自身定位与转向而言,它的变化又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流派 非非主义 反叛性 先锋诗歌 诗歌运动 第三代 解构性 自身定位
原文传递
自由与良知的诗歌写作——有关后非非主义的创作札记
12
作者 雨田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9-89,共1页
唯有承认我们许多的无知和全部弱点,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自己独立的声音,守住独立与自由,守住良知与尊严。自由与良知的诗歌写作。实际上是在维护1989年以来后非非写作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是成为政治的工具和政治的牺牲品,这就不能不回... 唯有承认我们许多的无知和全部弱点,我们才有可能保持自己独立的声音,守住独立与自由,守住良知与尊严。自由与良知的诗歌写作。实际上是在维护1989年以来后非非写作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是成为政治的工具和政治的牺牲品,这就不能不回到个人独立而自由的声音中去.也是因为我们首先是出自个人的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写作 自由 非非主义 良知 札记 创作 牺牲品 声音
原文传递
非非主义三十年诗性历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伦佑 《作品》 2018年第7期141-152,共12页
三十周年后的今天,来回顾非非主义的发生、发展史,三十年——对于我,对于非非诗人,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刻度,更是一种怀有诗歌信仰的圣徒般的坚守;这种坚守对应的是汉语尊严的傲慢,是方块字诗性空间的拓展!尽管有了三十年的从... 三十周年后的今天,来回顾非非主义的发生、发展史,三十年——对于我,对于非非诗人,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间刻度,更是一种怀有诗歌信仰的圣徒般的坚守;这种坚守对应的是汉语尊严的傲慢,是方块字诗性空间的拓展!尽管有了三十年的从容,有了去除重重遮蔽的事实和价值还原,在渐趋澄明的诗意追求中,有关“非非主义”的命名,有关《非非》杂志的创刊过程,仍是众说纷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非主义 诗性空间 三十年 三十周年 创刊过程 发展史 方块字 诗人
原文传递
谁来为散文观念的缺失命名——“在场主义”散文理论的价值
14
作者 康鑫 《艺术广角》 2010年第2期39-41,共3页
"在场主义"是以四川眉山作家群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当代散文写作流派,主要成员有周闻道、周伦佑、马叙、张生全、郑小琼等。在场主义在创作上主张"面对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在理论上力图实... "在场主义"是以四川眉山作家群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当代散文写作流派,主要成员有周闻道、周伦佑、马叙、张生全、郑小琼等。在场主义在创作上主张"面对事物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在理论上力图实现中国散文观念的更新,对散文界奉为正宗的"先秦散文"观念和当下受到广泛关注的"新散文"理论均提出不同看法,并提出"在场"、"介入"、"散文性"等概念。散文学界对在场主义的看法不一,在2009年10月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现代散文发展趋向与在场主义"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认为在场主义是现代散文走向自觉的有益探索,也有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为了扩大声名的恶意炒作。究竟如何看待在场主义,周维东、康鑫、苟强诗、门红丽、邱月五位学者以现代散文流变史为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理论 非非主义 散文观念 在场 价值 诗歌理论 领军人物 文学理论
下载PDF
“第三代诗”的反文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3-145,共3页
随着"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正式涌入诗坛的第三代诗人以"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莽汉主义"为代表,其希望通过"反崇高""反意象"等方式反抗作为权力话语中心的传... 随着"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大展"正式涌入诗坛的第三代诗人以"非非主义"、"他们文学社"、"莽汉主义"为代表,其希望通过"反崇高""反意象"等方式反抗作为权力话语中心的传统文化,从而建立起一种更恰当的诗歌言说方式。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实验让我们在朦胧诗之后看到了一种带有明显对抗性、反叛性、消解性特征的文化的诞生,但是,当其将解构推向极端之时,又不可避免地引发出了新的"文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 非非主义 “莽汉主义 反文化特征 影响
下载PDF
游移于汉、苗文化罅隙之间的歌者——论苗族诗人何小竹的区域文化特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伟胜 《唐都学刊》 2005年第3期21-25,共5页
苗族诗人何小竹游移于汉、苗两种语言罅隙之间的写作姿态,其诗歌"下笔如有鬼"的独异品格一方面是他充分发挥苗文化巫术文化传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他进行"语言还原"诗歌实践强大的支援力量与依据,从而使得他在&q... 苗族诗人何小竹游移于汉、苗两种语言罅隙之间的写作姿态,其诗歌"下笔如有鬼"的独异品格一方面是他充分发挥苗文化巫术文化传统的结果,另一方面又给予他进行"语言还原"诗歌实践强大的支援力量与依据,从而使得他在"非非主义"中赢得了独树一帜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移 苗文化 罅隙 语言还原 非非主义
下载PDF
写作学研究的革命性尝试——“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教材读后
17
作者 於可训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45-147,共3页
关键词 非构思写作学 写作教程 革命性 教材 非非主义 研究成果 非线性 宣言
下载PDF
韩东三诗赏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复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91,共5页
从理论到创作,韩东都是第三代诗歌的中坚力量。1980年代中期,在朦胧诗之后兴起了更广泛的诗歌实验潮流,总称第三代或新生代诗歌运动。第三代诗歌运动诗人众多,诗派林立,主义纷呈,影响最大的有“莽汉主义”“非非主义”“他们诗群... 从理论到创作,韩东都是第三代诗歌的中坚力量。1980年代中期,在朦胧诗之后兴起了更广泛的诗歌实验潮流,总称第三代或新生代诗歌运动。第三代诗歌运动诗人众多,诗派林立,主义纷呈,影响最大的有“莽汉主义”“非非主义”“他们诗群”等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诗歌 赏析 韩东 非非主义 新生代诗歌 中坚力量 80年代 莽汉主义
下载PDF
诗思与巫思:小安诗歌中的巫术游戏 被引量:1
19
作者 钱文亮 黄艺兰 《江汉学术》 2022年第4期53-58,共6页
自古以来,巫性、诗性和女性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而三、三而一的同源关系,世纪之交在成都诗坛出现的“女巫文化圈”印证了这一点。身为“女巫圈”的一员,“非非”诗派的女诗人小安创造了“幻听”的诗学法则,带领读者在混乱的声音丛林中寻... 自古以来,巫性、诗性和女性三者之间就存在着一而三、三而一的同源关系,世纪之交在成都诗坛出现的“女巫文化圈”印证了这一点。身为“女巫圈”的一员,“非非”诗派的女诗人小安创造了“幻听”的诗学法则,带领读者在混乱的声音丛林中寻找着居于内心深处的宁静。小安的诗歌通过调用动物语言的力量,使得“书写之物”发生位移;在“摆弄”碎片的占卜过程中,以拼贴画的技术手法展示了诗思的流动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小安以她的天真和童心重新诠释了古老神秘的巫术仪式,赋予日常生活以游戏的意义,实现了“诗性”对“巫性”的游戏性回返。在普遍推重严肃理性诗思的中国诗坛,这种独特的巫术式写作自有别样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安 诗性思维 巫性思维 语言游戏 女性诗歌 第三代诗歌 非非主义诗歌
下载PDF
中国当代诗歌流派研究
20
作者 肖颖 《广西教育》 2017年第31期125-126,共2页
本文结合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对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进行探索,认为中国当代诗歌文学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I^17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派崛起与兴盛。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主义诗派,以及当前的网络诗歌文学时期。在这... 本文结合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历程,对中国当代诗歌流派及代表作品进行探索,认为中国当代诗歌文学共经历三个发展阶段,I^17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派崛起与兴盛。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主义诗派,以及当前的网络诗歌文学时期。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十几个具有流派特征的诗歌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朦胧诗派 发展历史 非非主义诗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