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期刊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被引量:2
1
作者 秦硕璞 李婷 +6 位作者 张雅京 杨淼 郝一涵 汪明明 马欣悦 王辰星 严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536-7551,共16页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高消耗、高投入、高需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着中国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源非CO_(2)气体以极具增温潜势的CH_(4)和N_(2)O为主,控制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核算尚处于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在估算方法、模型参数等方面还未形成一套完整和公认的体系。研究参考IPCC分类法建立了适用于中国农业系统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废弃物的农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以2020年为基准对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进行了核算。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系统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62801.68万t CO_(2)-e,CH_(4)是农业系统排放贡献最大的温室气体。我国农业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类型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西北、华北、西南以畜牧业温室气体为主导,华东、华南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导,东北、华中地区较为特殊,主导类型相对复杂;农业废弃物排放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地区。研究所构建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可充分体现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体现各省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结构,有利于各区域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规划政策,可为降低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核算研究中的不确定性、为碳中和实现过程中明确农业系统的温室气体贡献提供方法支持与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温室气体 农业系统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 刘航舶 +4 位作者 史晨辰 刘跃 邓祥征 王姣娥 陈明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0-418,共9页
针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_(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 针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以2011—2019年中国内地20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非CO_(2)温室气体之间的关系.本文验证了金融科技水平影响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构特征及区域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三个方面:1)金融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污染减排效果,能够抑制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企业的金融科技较低时,其工业二氧化硫减排作用较强,但更一般的情况是,在企业的金融科技水平较高时企业的工业氮氧化物减排效果大多呈现好转的态势.2)企业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对企业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结构效应.金融科技覆盖广度对企业非CO_(2)温室气体的减排强度显著强于金融科技使用深度和金融数字化程度.3)金融科技对非CO_(2)温室气体减排作用存在区域差异,整体来看,中部地区显著高于东西部地区.研究结果对于各地实行差异化金融科技发展策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水平 co_(2)温室气体 工业二氧化硫 工业氮氧化物 门限效应
下载PDF
新疆农业源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变化趋势预测
3
作者 于爽 赵直 +3 位作者 徐晗 李健 张雪艳 马欣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4期335-350,共16页
基于2000-2020年新疆农作物产量、化肥投入、稻田播种面积等统计数据,根据IPCC排放因子法,核算新疆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GHG)排放总量,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使用蒙特卡洛模拟结... 基于2000-2020年新疆农作物产量、化肥投入、稻田播种面积等统计数据,根据IPCC排放因子法,核算新疆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GHG)排放总量,通过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使用蒙特卡洛模拟结合情景分析法预测其排放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新疆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增幅达到34.43%,畜牧养殖是主要排放源。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源非CO_(2)GHG的排放,贡献排放量分别达4211.74×10^(4)tCO_(2)eq和1016.08×10^(4)tCO_(2)eq。农业非CO_(2)GHG排放强度、乡村人口以及农业结构的降低抑制了农业源非CO_(2) GHG的排放,2000-2020年减排量分别为4163.36×10^(4)tCO_(2)eq、224.84×10^(4)tCO_(2)eq和130.64×10^(4)tCO_(2)eq。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在基准和规划情景下均呈上升趋势,但规划情景下的增速快于基准情景,在低碳情景下通过提高农业非CO_(2)GHG排放强度、改善生产结构有效减缓增速,可能在2035年实现负增长。实现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达峰需要强化对减排政策的落实,强制约束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降低农业非CO_(2)GHG排放强度,控制因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所导致的农业源非CO_(2)GHG排放;通过完善减排惩戒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突破引导新疆农业的低碳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源co_(2)温室气体 驱动因素 情景预测 LMDI模型
下载PDF
中国农田非CO_(2)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广斌 马静 +1 位作者 徐华 颜晓元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17,共14页
温室气体减排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农田非CO_(2)温室气体(主要指CH_(4)和N_(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预计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农田CH_(4)和N_(2)O排放占全国温室... 温室气体减排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我国农田非CO_(2)温室气体(主要指CH_(4)和N_(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预计2030年我国实现碳达峰后,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洁能源替代,农田CH_(4)和N_(2)O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比重也将随之增大,其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日渐凸显。然而,现有农田碳减排技术由于缺乏立法教育宣传和成果激励机制等,并未得到充分转化应用与推广示范,使得减排成果难以落地坐实,不利于我国农业碳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总结了我国农田CH_(4)和N_(2)O减排工作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我国农田CH_(4)和N_(2)O减排所面临的问题,并在今后长效监测平台运维、新方法技术突破、大众减排意识提升及成果推广示范加强4个方面提出了技术和政策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 碳达峰 co_(2)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 减排建议
原文传递
中国省域农业源非CO_(2)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峰值预测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阳 陈敏鹏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174-5189,共16页
运用IPCC清单方法核算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源非二氧化碳(非CO_(2))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情景预测法、STIRPAT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预测了其达峰时间和规模,并结合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S... 运用IPCC清单方法核算了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源非二氧化碳(非CO_(2))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基于Tapio弹性脱钩理论和情景预测法、STIRPAT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预测了其达峰时间和规模,并结合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STIRPAT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了中国农业非CO_(2)GHG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情景和中情景下中国农业非CO_(2)GHG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到2050年仍未达峰;2018—2050年低情景下GHG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低情景下已于2018年达峰,峰值为0.73×10^(9) t(以CO_(2)⁃eq计,下同);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青海省农业生产与其农业非CO_(2)GHG排放呈强脱钩状态,其余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呈弱脱钩状态;除天津市和黑龙江省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济和人口为农业非CO_(2)GHG排放的促进因素,效率和结构为其抑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温室气体 影响因素 峰值预测 时空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氢氟碳化物削减政策框架研究——基于现有控制臭氧消耗物质体系及发达国家经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韩佳蕊 姜含宇 +1 位作者 张兆阳 胡建信 《环境保护》 CSSCI 2016年第5期69-71,共3页
面对国际社会积极控制非CO_2温室气体的趋势和艰巨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中国作为氢氟碳化物(HFCs)的产销大国,控制这一高增长、难回收的强效温室气体已势在必行。鉴于HFCs与臭氧消耗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ODS)的削减工作具有... 面对国际社会积极控制非CO_2温室气体的趋势和艰巨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中国作为氢氟碳化物(HFCs)的产销大国,控制这一高增长、难回收的强效温室气体已势在必行。鉴于HFCs与臭氧消耗物质(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ODS)的削减工作具有较强传承性,中国在构建管控HFCs系统时,应在沿用现有ODS管理体制与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将现有源头管理体系向下游延伸,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封闭式管理机制;充分重视高精度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大气浓度数据的反馈与指导作用,并将中国成熟的行业削减机制与逐个化学品(Chemical-bychemical)削减相结合,从而逐步以更具成本有效性的方式控制HFCs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co_2温室气体 氢氟碳化物(HFCs) 控制政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