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元叠加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绍泉 刘光林 +2 位作者 刘泰生 胡立新 徐淑合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3年第2期160-168,共9页
面元叠加地震采集技术是为适应资料处理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采集方法 ,也是适应目标采集和目标处理的一种观测方式 ,它对解决深层和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是有效的。通过对面元叠加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的论述和 4个地区应用效果的对比 。
关键词 面元叠加 地震采集技术 目标采集 目标处理 地震勘探技术 基本原理 技术特点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有利于保护断层
2
作者 邵雨 张伯友 +3 位作者 宫建青 严泽泉 姚华 易宗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7-39,共3页
在叠后地震资料处理中 ,断层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是一种叠后去噪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三维叠后数据体中的一个面元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校正为水平同相轴后叠加在一起得到叠加道 ,用这个面元叠加的道数去除叠加道 ,得到平均叠加... 在叠后地震资料处理中 ,断层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是一种叠后去噪处理方法 ,该方法将三维叠后数据体中的一个面元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校正为水平同相轴后叠加在一起得到叠加道 ,用这个面元叠加的道数去除叠加道 ,得到平均叠加道。该平均叠加道就是该面元共中心点上的共反射面元叠加道。由于是“同相叠加” ,所以反射信号得到加强 ,随机噪声受到压制 ,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文章运用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证明 ,叠后去噪对断层有影响 ,共反射面元叠加对断层的影响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反向面元叠加 地球物理解释 地震反射 倍噪比 断层保护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检波点多次偏移导致CMP面元叠加紊乱的解决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双虎 刘丽萍 +2 位作者 张翊孟 黄艳林 贺涌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年第5期57-60,共4页
在复杂地区施工,常遇到一束线还没有采集完,由许可或其他复杂因素,检波点需要偏移几次,造成停工或施工顺序的改变,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因受限于生产,很多项目置其于不顾,继续生产。由于上交数据的复杂性,往往每束线只提供一套数据,这势... 在复杂地区施工,常遇到一束线还没有采集完,由许可或其他复杂因素,检波点需要偏移几次,造成停工或施工顺序的改变,严重影响生产进度。因受限于生产,很多项目置其于不顾,继续生产。由于上交数据的复杂性,往往每束线只提供一套数据,这势必造成CMP面元叠加紊乱,给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带来较大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制定严格的流程及编制改造SPS文件的程序,从而提供适应处理的一套包括检波点各个偏移位置信息的SPS文件。这种解决方法运算速度快,不给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带来任何的复杂性,且不增加工作量,较好地解决了因检波点多次偏移造成CMP面元叠加紊乱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移 面元叠加 归位
下载PDF
变面元叠加技术的理论与实践
4
作者 夏洪瑞 《南方油气》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中扬子海相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主要原因为地震资料上有效信号能量弱及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干扰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为变面元叠加技术。变面元叠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第一菲涅耳带定义,据此,可以随深度增加进行扩大面元处... 中扬子海相地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的主要原因为地震资料上有效信号能量弱及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干扰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工具为变面元叠加技术。变面元叠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第一菲涅耳带定义,据此,可以随深度增加进行扩大面元处理,以增加同-CMP道集内的叠加道数,达到增强有效波能量且消除各类干扰波的目的。为更好发挥叠加效果,采用滑动变面元及时变充零的办法克服可能产生的空间假频问题;采用倾角校正技术克服变面元之后产生的倾角时差;采用数据优化的办法消除一些不利于同相叠加的信息。选用中扬子海相地区的MY工区的三维测线作为变面元处理,处理结果表明:变面元叠加技术的确可以达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噪比 面元叠加 菲涅耳带 滑动变 空间假频 倾角扫描 数据优化
原文传递
古龙断陷深层火山岩地震资料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维红 林春华 +3 位作者 陈志德 陈斌 宋玉琢 王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所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断陷期地层的成像精度是当前地震资料处理的研究重点.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方面,本文进行了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技术、压制规则干扰的减去法...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断陷的地震地质条件复杂,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所以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断陷期地层的成像精度是当前地震资料处理的研究重点.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方面,本文进行了十字交叉排列面波压制技术、压制规则干扰的减去法多次波压制技术和基于菲涅耳带原理的超面元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保护深层有效波的低频信号、消除深层构造假象、提高道集的覆盖次数和提高信噪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基础上,进行了Kirchhoff积分叠前深度偏移研究,结果表明在速度变化较为剧烈的地区,叠前深度偏移的成像精度要高于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模型是深度域成像的关键,在初始速度模型建立上,研究并应用了二维速度模型约束下的三维速度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依据测井资料和区域地质研究的成果进行速度模型的优化分析,给出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体.上述提高信噪比和成像精度的方法在古龙地区深层断陷期地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古龙断陷结构的地质认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断陷 叠前深度偏移 Kirchhoff积分 速度分析 面元叠加 波压制
下载PDF
江苏低信噪比地区深层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建芳 华伟 +1 位作者 王士昆 季红军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6期583-587,共5页
江苏油田村庄密集,水网密布,工农业发达,野外采集资料品质较差。原始单炮记录上噪声类型多,分布广;深层能量弱,高频成分损失严重;深层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对深层噪声进行了压制,保留深层的有效波信息;然后对深层... 江苏油田村庄密集,水网密布,工农业发达,野外采集资料品质较差。原始单炮记录上噪声类型多,分布广;深层能量弱,高频成分损失严重;深层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对深层噪声进行了压制,保留深层的有效波信息;然后对深层的有效信号进行能量补偿,拓宽目的层频带,进行频率补偿,得到了较好的深层资料信息;最后对浅、中、深层资料进行可变扩展面元叠加,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前时间偏移,使深层资料的成像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油田 深层地震资料 噪声衰减 能量补偿 频率补偿 扩展面元叠加 成像
下载PDF
深部煤层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贵明 程建远 +3 位作者 冯斌 宴云翔 李文前 徐林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76,共3页
深部煤层地震勘探技术面临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地下成像困难等诸多难点。在分析深部地震资料特点和处理难点的基础上,对如何从深部地震资料中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利用"减去法"压制多次波和采用"扩大面元叠加&... 深部煤层地震勘探技术面临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地下成像困难等诸多难点。在分析深部地震资料特点和处理难点的基础上,对如何从深部地震资料中压制多次波、提高信噪比,提出了利用"减去法"压制多次波和采用"扩大面元叠加"提高信噪比的处理思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地震勘探 多次波压制 面元叠加
下载PDF
黄土塬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方法现状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建新 韩小锋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1年第1期140-142,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塬,黄土巨厚,干燥疏松,厚度横向变化剧烈,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加之地形复杂,该地区一直是地震勘探的困难区。本文通过对该区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考核和方法论证...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的黄土塬,黄土巨厚,干燥疏松,厚度横向变化剧烈,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且相干干扰、次生干扰、黄土谐振干扰极其严重,加之地形复杂,该地区一直是地震勘探的困难区。本文通过对该区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考核和方法论证,科学制定采集技术方案,认为采用基于正演模型的观测系统设计技术,利用各种波的波场特征差异,合理设计观测系统。确定激发原则是确保在含水性较好的黄土层中激发。采用"避高就低、避干就湿、避陡就缓、避缓就平、避碎就整"的选点原则,优选炮点位置,提高单炮记录质量,加强资料品质变化大测线段的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现场处理的质量监控作用,利用绿山或克浪软件,及时分析试验、考核和生产资料,及时优化施工参数,确保施工方法科学合理。加强适合本工区的地震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多线地震采集 面元叠加
下载PDF
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stack using dip decomposition for rugged surface topography 被引量:6
9
作者 Sun Xiaodong Li Zhenchun Teng Houhua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7年第1期45-50,共6页
We present an extension of the 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 stack that provides support for an arbitrary top surface topography. CRS stacking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prestack data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 We present an extension of the 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 (CRS) stack that provides support for an arbitrary top surface topography. CRS stacking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al prestack data without the need for any elevation statics. The CRS-stacked zero- offset section can be corrected (redatumed) to a given planar level by kinematic wave field attributes. The seismic process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RS stacked section for rugged surface topography is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stacked section for S/N ratio and better continuity of reflection events. Considering the multiple paths of zero-offset rays, the method deals with reflection information coming from different dips and performs the stack using the method of dip decomposition, which improves the kinematic and dynamic character of CRS stacked 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tic correction CRS stack kinematic parameters REDATUMING dip decomposition.
下载PDF
云南地区的地幔过渡带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明 王苏 +1 位作者 徐晓雅 胡家富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752-1765,共14页
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48个宽频地震台记录的8600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根据参考地球模型将接收函数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在转换深度550 km处,将1°×1°面元内的接收函数叠加成一道信号,共获得了沿纬度28°,27°,26&#... 计算云南及周边地区48个宽频地震台记录的8600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根据参考地球模型将接收函数从时间域转换到深度域.在转换深度550 km处,将1°×1°面元内的接收函数叠加成一道信号,共获得了沿纬度28°,27°,26°,25°,24°和23°N的6个共转换面元叠加剖面,其叠加深度在0~800 km之间.结果表明:(1)在26°N以北的地区,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407~408和663~667 km,地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处于255~259 km之间,过渡带的厚度接近全球平均厚度250 km;(2)在26°N以南的地区,410和660 km间断面的平均深度分别为412~426和675~703 km,地幔过渡带的平均厚度处于262~279 km之间,明显大于全球平均厚度250 km.云南地区410和660km间断面的加深显然与印度板块在缅甸弧下方的俯冲有关,然而,从云南地区地幔过渡带的结构来分析,本文认为印度板块沿缅甸弧向东俯冲主要发生在26°N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接收函数 面元叠加 地幔过渡带 印度板块 向东俯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