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事情本身”——兼论新闻精神与现象学精神的一致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艳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由于反对传统二元论哲学从概念、理论、偏见来看待现象。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口号,这成为了现象学的精髓。现象学此后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的方法或态度。新闻每天在记录历史.它反对一切虚构和主观偏见,而这恰好... 由于反对传统二元论哲学从概念、理论、偏见来看待现象。胡塞尔提出了“面向事情本身”的口号,这成为了现象学的精髓。现象学此后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哲学的方法或态度。新闻每天在记录历史.它反对一切虚构和主观偏见,而这恰好与现象学的精神是相契合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新闻更需要借助现象学方法诸如描述、去蔽等还原事情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事情本身 新闻 现象学精神
下载PDF
试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存在的差异
2
作者 孙嘉源 《哲学进展》 2024年第6期1283-1287,共5页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分别作为现象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二者在现象学的构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现象学方法上的差异具体如何?本文注重围绕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展开,采用从其现象学构建的前提、方法差异等...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分别作为现象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二者在现象学的构建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在现象学方法上的差异具体如何?本文注重围绕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之间的差异进行展开,采用从其现象学构建的前提、方法差异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的方式,本文得出,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在意向性基础上进行研究,他预设了先验意识主体,并且其要求无前提性的“回到事情本身”,而海德格尔则是建立在生成论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生存论的现象学,和胡塞尔存在很大区别,要求此在在生存和诠释的过程中不断显现,是在允许先行领会等前提性存在情况下即先“回到事情本身”再去“面向事情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意向性 生存论 回到事情本身 面向事情本身
下载PDF
意向性分析与他者维度的缺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态度与理论困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庆斌 郭春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0-24,共5页
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思维态度是以数学科学式的严格性确立的。这一思维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分立思维,彻底化了康德内意识领域的"批判哲学"立场,胡塞尔现象学由此展开了对意识... 胡塞尔"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思维态度是以数学科学式的严格性确立的。这一思维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哲学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分立思维,彻底化了康德内意识领域的"批判哲学"立场,胡塞尔现象学由此展开了对意识的意向性本质之烦琐而严格的分析工作。然而正因其本身迷恋于笛卡尔—康德的内意识领域,不愿走出主体哲学范式,因而"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深陷主体哲学的实体化倾向与唯我论困境,即使晚年胡塞尔试图通过主体间性和他者等理念克服以上缺陷,但他者维度始终处于缺席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事情本身 意向性分析 现象学 胡塞尔
下载PDF
“朝向事情本身”与现象学运动
4
作者 张庆熊 《新华文摘》 2021年第20期40-44,共5页
什么是现象学?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并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学说,毋宁说是一场呈现出多种多样形态的哲学运动。为此,要采用现象学的“在变中把握其不变者”的方法认识其本质。这个不变者是“面向事情本身”... 什么是现象学?它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并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哲学学说,毋宁说是一场呈现出多种多样形态的哲学运动。为此,要采用现象学的“在变中把握其不变者”的方法认识其本质。这个不变者是“面向事情本身”这一现象学的基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运动 哲学学说 面向事情本身 基本特征 事情
原文传递
面向希望本身:希望分析的基本出发点
5
作者 董震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7,共3页
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绪,希望意味着人对于未来的积极渴求和自我承诺,希望在古希腊时代体现为神秘化的命运,在中世纪体现为上帝,在现代体现为抽象的主体化的人,缺乏对象的希望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希望的对象终无法替代希望本身,以前者... 作为此在在世的基本情绪,希望意味着人对于未来的积极渴求和自我承诺,希望在古希腊时代体现为神秘化的命运,在中世纪体现为上帝,在现代体现为抽象的主体化的人,缺乏对象的希望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希望的对象终无法替代希望本身,以前者取代后者只能导致对象化困境,并使人陷入绝望。为了重树希望,我们必须以一种"面向希望本身"的基本立场重新切入希望问题。面向希望本身不是面向希望的既有立场,不是面向希望的对象,不是面向此在的其他种种情绪。我们的任务在于将希望从其他种种有限性的情绪中澄明开来,从而呈现出希望所蕴含的无限开放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望 现象学 意向性 面向事情本身
原文传递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世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5-22,共8页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智慧 哲学 形而上学 超感性 面向事情本身 澄明 哲学的非哲学化
原文传递
心象·动作·对话:书法经验的现象学描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柯小刚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241-262,共22页
“现象学与书法”能做一个有效连接的可能性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操作性特点。现象学并不是理论教条,而是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书法也必须基于实际书写经验才能进入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环节,就是对经... “现象学与书法”能做一个有效连接的可能性基础在于: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操作性特点。现象学并不是理论教条,而是面向事情本身的方法。书法也必须基于实际书写经验才能进入有意义的理论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环节,就是对经验进行描述。现象学和书论都有丰富的经验描述传统,这也是二者可以进行有效连接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有效连接 书论 中介环节 面向事情本身 经验描述 理论探讨 书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