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被引量:11
1
作者 关丽丽 张庆林 +2 位作者 齐铭铭 侯燕 杨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9-796,共8页
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IPA)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我意识激发了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促进了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因此通过自我概念威胁可以削弱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 内隐积极联想理论(implicit positive association,IPA)认为自我面孔识别以及与之伴随的自我意识激发了自我概念的积极属性,促进了对自我面孔的识别优势,因此通过自我概念威胁可以削弱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效应。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对自我面孔优势效应的共同影响。实验一为自我-朋友对比实验,10对同性好友(20名被试)在接受完自我概念威胁启动或者非威胁性启动后对自我面孔和朋友面孔进行朝向的判断,结果发现非威胁性启动后,自我面孔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而在自我概念威胁启动后,自我面孔优势效应消失。实验二为自我-陌生人对比实验,另外20名被试在接受完自我概念威胁启动或者非威胁性启动后,对自我面孔和陌生人面孔进行朝向的判断,结果发现,无论是自我概念威胁启动还是非威胁性启动后,自我面孔识别优势效应都依然存在。两个实验的结果均主要体现在用左手进行反应的时候。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威胁以及与重要他人的比较共同削弱自我面孔优势效应;而左手效应的发生似乎表明了大脑右半球对自我面孔识别的主导和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隐积极联想理论 自我面孔优势效应 自我概念威胁 对比效应 半球优势
下载PDF
恋人概念威胁启动削弱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来自眼动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敬欣 李琳 +2 位作者 何立媛 谢芳 常敏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和恋人概念威胁启动范式探讨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发现: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相比,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和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和恋人概念威胁启动范式探讨自我和恋人面孔优势效应的产生和维持过程。结果发现:与概念非威胁启动条件下相比,概念威胁启动条件下,被试搜索恋人面孔时的兴趣区个数和搜索自我面孔时的平均眼跳次数与搜索陌生人面孔时比差异变得不显著;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在兴趣区内总注视时间上的差异变得不显著。结果表明,自我与恋人面孔存在注意的优先捕获和维持优势,恋人概念的威胁启动会减少对恋人的关注,证明了建立恋人的积极概念是恋人面孔优势效应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注意优势 概念威胁 面孔优势
下载PDF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及神经基础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琪 尹天子 冉光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514-1522,共9页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是指较静态面孔表情而言,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表情时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增强的构形加工、补偿角色和面孔模仿能力。此外,该优势效应的神经网络则由核心的神经网络和扩...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是指较静态面孔表情而言,个体在识别动态的面孔表情时表现出较好的识别能力。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心理机制主要涉及增强的构形加工、补偿角色和面孔模仿能力。此外,该优势效应的神经网络则由核心的神经网络和扩展的神经网络组成,前者主要负责早期的知觉编码和刺激的运动加工,而后者与个体的面孔模仿能力、刺激的动态表征等有关。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完善延伸的神经网络、拓展其心理机制;开展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的发展性研究;考察面孔表情的刚性运动特征;注重在虚拟现实环境下研究动态面孔表情的优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面孔表情优势效应 心理机制 神经网络 情绪知觉障碍 神经成像技术
下载PDF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于明阳 李富洪 曹碧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4-261,共8页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近年来,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这一优势形成于反应选择阶段,但其起始阶段尚无一致结论。未来可借助f MR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认知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 情绪分类任务 视觉搜索任务 神经机制
下载PDF
自我旋转面孔识别的ERPs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钟毅平 李琎 +2 位作者 占友龙 范伟 杨子鹿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79-1389,共11页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平面旋转角度对自我面孔识别影响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面孔异同匹配范式(same-different judgment),首先呈现一张正立的自我或他人内特征的探测面孔,然后再呈现一张旋转至某个角度(0°、90°、180°)的自我或他人的目标面孔,要求被试判断两张面孔是否属于同一个人,并记录其判断的反应时和ERP成分。实验发现,在N170(180~240 ms)和N2(240~300 ms)成分上,旋转至90°、180°的面孔刺激比正立条件下的面孔刺激分别在枕颞叶和额区诱发了更大的平均波幅。在LPP(400~500 ms)成分上,对于自我面孔,正立条件、旋转至90°、旋转至180°所诱发的波幅差异显著。而对于他人面孔,3个角度所诱发的波幅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面孔识别早期阶段是自动化的结构编码,旋转角度增加了面孔结构编码的难度;在面孔识别晚期阶段,大脑对面孔的特异性信息进行精细加工,自我面孔会占用个体有限认知资源进行下一步精细的心理旋转加工,因此平面旋转角度会调节晚期个体对自我面孔的加工过程,并且其影响时间约为10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旋转角度 自我面孔识别优势 Bruce-Young面孔识别认知模型 N170 LPP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