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温颜华 《新疆中医药》 2024年第4期48-50,共3页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为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提供临床支撑。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防城港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黄褐斑患者,通过随机信封的方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为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提供临床支撑。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防城港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60例黄褐斑患者,通过随机信封的方式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对照组采用氢醌软膏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疗效。在治疗前、第1疗程、第2疗程及第3疗程,在各疗程节点完善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MASI)评分,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本研究纳入60例黄褐斑患者,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和MAS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用药前、第1疗程、第2疗程及第3疗程的MASI评分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组内MASI评分随时间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效应及组间在MASI评分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部走罐结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能够降低MASI评分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面部走罐 中药面膜 氢醌软膏
下载PDF
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陈海娟 陶燕华 +2 位作者 施凯茜 黄春裕 徐帅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6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观...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对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7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神经功能状态的评分系统(HB)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躯体功能评分、FDI社会生活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方案,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 面部走罐
下载PDF
电针与面部走罐联合治疗面瘫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钟倩 林国吉 付洋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24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面瘫患者采用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和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进行治疗的62例面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1)患者采用甲钴胺联合面部走罐治疗,观察组(n=31)患者在... 目的观察面瘫患者采用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22年1—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和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进行治疗的62例面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1)患者采用甲钴胺联合面部走罐治疗,观察组(n=31)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评分情况及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躯体功能及社会生活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社会生活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波波幅和运动单位电位波幅高于对照组,M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瘫患者采用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有利于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电针 面部走罐 面部残疾指数 面神经功能 康复质量
下载PDF
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28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邹菲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4期50-50,52,共2页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薄氏腹针和面部走罐的联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7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结论:薄氏腹针配合面...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薄氏腹针和面部走罐的联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7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结论: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对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薄氏腹针 面部走罐
下载PDF
一种面部走罐器的设计和应用
5
作者 付雪鸽 牛云云 +4 位作者 张治华 杜雪源 冯楠楠 田雅云 杨佳曼 《上海针灸杂志》 2018年第9期1109-1110,共2页
拔罐疗法是中医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疗法之一,而走罐是对传统罐法的发展,属于动态拔罐[1]。面部走罐作为一种“绿色”的物理疗法日益受到青睐[2],走罐可加速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并可通过刺激面神经,提高面部肌肉弹性,促... 拔罐疗法是中医针灸临床最常用的疗法之一,而走罐是对传统罐法的发展,属于动态拔罐[1]。面部走罐作为一种“绿色”的物理疗法日益受到青睐[2],走罐可加速面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并可通过刺激面神经,提高面部肌肉弹性,促进疾病的康复[3]。但市面上少有专门用于面部的走罐器,传统的拔罐器用于面部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火罐吸附力度难以控制,面部常为此留下罐印影响美观,且用于面部走罐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真空拔罐器其材质亦不是面部走罐的最佳选择,又有工具繁琐等诸般限制,笔者基于现有面部走罐器具存在的诸多不便之处,设计出一种新型面部走罐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ZL201621348005.4)解决了现有走罐器材存在的不足。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走罐 针灸器械 疗法
下载PDF
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江永 江文婷 +3 位作者 张林艳 魏晓华 陈杰 陈海亮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33期62-66,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神经科收治的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干...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神经科收治的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满意度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满意度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采用电针联合面部走罐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性高、有效实用的联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电针 面部走罐 西药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未病先防”理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面部痤疮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迎真 杜战平 +2 位作者 张清松 陈淑惠 陈柏书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第3期464-466,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未病先防"理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用LED光波治疗仪混合光治疗,观察组用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 目的:观察基于"未病先防"理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用LED光波治疗仪混合光治疗,观察组用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1.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疗效轻度多于对照组,而中度、重度、极重度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炎、局部红肿、痤疮复发、疼痛发痒症状要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能获得良好疗效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痤疮 湿热体质 “未病先防”理论 脐针 面部走罐
下载PDF
温针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顽固性面瘫28例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帅 王萌萌 杨佃会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6-646,共1页
笔者采用温针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顽固性面瘫2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1±1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12... 笔者采用温针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顽固性面瘫28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来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3~75岁,平均(41±1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年,平均(12±5)个月;左侧面瘫10例,右侧面瘫18例。诊断标准参照《周围性面瘫》[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面瘫 温针灸 面部走罐
原文传递
面部走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唐曦 殷坚 +3 位作者 汤清平 刘申易 赵洁 阮丽华 《湖南中医杂志》 2017年第7期99-101,共3页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面部走罐治疗。观察比较2组面神经分级2.0评分(FNGS 2.0...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加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面部走罐治疗。观察比较2组面神经分级2.0评分(FNGS 2.0)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结束后,FNGS 2.0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FNGS2.0评分在3个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面部走罐配合针刺可加快周围性面瘫功能恢复,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面部走罐疗法 针刺
原文传递
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晓静 王世广 毛雪文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治疗组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面部走罐。主要评价面神经功... [目的]观察面部走罐结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毫针刺法,治疗组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用面部走罐。主要评价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的分级情况。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入组前及治疗4、8周末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过4、8周治疗后,对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进行评价,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有8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5);治疗8周末,治疗组有96.67%患者完全恢复(功能正常),优于对照组的72.41%(P<0.05)。[结论]面部走罐能够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部走罐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
下载PDF
内调外治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姜建芳 赵绛波 +6 位作者 王超凡 秦芳 潘焕焕 葛艳娜 郭金冉 梁廷莹 周丽娜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期491-491,共1页
黄褐斑的产生与五脏六腑的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治疗黄褐斑祛除内因是其关键,但外在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内调'针刺腧穴加'外在'刮痧、面部走罐、中药外敷的方法,从内到外,彻底改善黄褐斑。
关键词 黄褐斑 针刺 刮痧 面部走罐 中药外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