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淀粉遇碘变色的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陆荣荣 《实验教学与仪器》 1995年第1期18-18,共1页
高中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淀粉的消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面粉糊中滴加革兰氏碘液(I<sub>2</sub>—KI溶液),往往不出现蓝色,而出现紫色或黄色。(2)如果出现蓝色,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蓝色会慢慢消失;... 高中学生在做生物实验《淀粉的消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面粉糊中滴加革兰氏碘液(I<sub>2</sub>—KI溶液),往往不出现蓝色,而出现紫色或黄色。(2)如果出现蓝色,将试管放入水浴中加热,蓝色会慢慢消失;若向热的面粉糊中滴入革兰氏碘液,呈无色或红黄色。(3)面粉糊中加入人造唾液和革兰氏碘液,经水浴加热后,最终还会显现红色或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合物 革兰氏碘液 直链淀粉 面粉糊 淀粉酶 淀粉溶 蓝色 高中学生 支链淀粉 天然有机高分子
下载PDF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与产酶测定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云峰 杨井泉 +1 位作者 高磊 沈敏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07-210,247,共5页
为了分离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试验收集堆肥和林场腐殖层土壤样品,经富集培养后接种于不同的鉴别培养基用于分离细菌、放线菌、真菌,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琼脂平板结合革兰氏碘液染色法,通过测定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 为了分离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试验收集堆肥和林场腐殖层土壤样品,经富集培养后接种于不同的鉴别培养基用于分离细菌、放线菌、真菌,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琼脂平板结合革兰氏碘液染色法,通过测定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H/C值)初筛纤维素降解菌,通过测定滤纸酶(FPA)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性复筛出产纤维素酶能力相对较强的菌株,并测定其酶活性,最后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产酶最高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能力相对较强的细菌6株、放线菌9株、真菌2株;FPA和CMC活性测定显示,分离菌株的FPA活性在5.36-25.86 IU/m L之间,CMC活性在11.56-58.75 IU/m L之间,其中1株真菌的酶活性较高,FPA和CMC活性分别达到25.86 IU/m L、58.75 IU/m L,产酶能力高于在生产中应用的绿色木霉菌,这株真菌鉴定为黑曲霉,该菌可以作为潜在的开发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纤维素酶微生物 革兰氏碘液 羧甲基纤维素酶 滤纸酶 活性
下载PDF
分解纤维素微生物鉴别培养方法的改进
3
作者 马荣琴 郭明耀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1年第3期35-36,共2页
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方法存在耗时、假阳性、水解圈界限模糊、刚果红染料代谢产物致癌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标准纤维素酶液和无菌水分别作为阳性、阴性对照,在CMC培养基上点接微生物,培养后用革兰氏碘液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方法存在耗时、假阳性、水解圈界限模糊、刚果红染料代谢产物致癌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标准纤维素酶液和无菌水分别作为阳性、阴性对照,在CMC培养基上点接微生物,培养后用革兰氏碘液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每个实验设置3组平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方法高效、无毒、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微生物 革兰氏碘液 点接 鉴别 培养方法 改进
下载PDF
消化道感染艾氏同小杆线虫1例
4
作者 朱元祺 姜岩 《青岛医药卫生》 1999年第2期86-86,共1页
艾氏同小杆线虫为人体罕见的寄生虫病之一,可侵犯人体的消化系统或泌尿系统。至今我国报告甚少,现将我院门诊发现艾氏同小杆线虫感染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7岁。因上腹痛,腹泻伴发热6小时来我院就诊。实验室检查:WBC12.4×10~9/L、
关键词 艾氏同小杆线虫 消化道感染 寄生虫病 泌尿系统 寄生虫学 交合刺 实验室检查 泌尿系感染 粪类圆线虫 革兰氏碘液
下载PDF
褐藻表面可培养褐藻酸降解菌的原位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明鹏 王学江 陈蕾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53-1860,共8页
【背景】褐藻酸经酶解后生成的褐藻寡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诱导免疫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等多元化的生物学功能,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大量筛选褐藻酸降解菌有利于获得新结构、新功能的褐藻寡糖,有利于积极推动寡糖产业进程。... 【背景】褐藻酸经酶解后生成的褐藻寡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诱导免疫调节、调节植物生长等多元化的生物学功能,在食品、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大量筛选褐藻酸降解菌有利于获得新结构、新功能的褐藻寡糖,有利于积极推动寡糖产业进程。【目的】高效筛选褐藻酸降解菌株,发掘具有开发前景的海藻原位微生物资源。【方法】利用褐藻酸唯一碳源培养基对天然铜藻表面微生物进行筛选;革兰氏碘液显色反应指示微生物降解褐藻酸的特性;牛津杯法初步测定产褐藻酸裂解酶菌株的酶活大小。【结果】从铜藻表面共获得81个菌落,经透明圈显色筛选出28株菌,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得到7株褐藻酸降解菌,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节杆菌属、德库菌属、短杆菌属和链孢子囊菌属。除芽孢杆菌属外,其余菌属的菌种此前均未被报道过有产褐藻酸裂解酶的能力。进一步分析表明,T-1菌株的产酶能力最强、酶活力最高。【结论】利用革兰氏碘液显色结合牛津杯法筛选到7株产酶菌株,并比较了各菌株的酶活大小,表明该筛选方法简便高效,适合大规模筛选褐藻酸降解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酸降解 菌种筛选 铜藻 革兰氏碘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