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重窥
1
作者 王哲 刘继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4,共6页
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有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影子,又在其中注入了现代革命意识。大致来说,其主题形态可分为“革命战胜爱情”“革命与爱情交融”“革命衍生爱情”三类,其话语模式也有失度的革命话语建构、... 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革命加恋爱”小说,有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影子,又在其中注入了现代革命意识。大致来说,其主题形态可分为“革命战胜爱情”“革命与爱情交融”“革命衍生爱情”三类,其话语模式也有失度的革命话语建构、虚夸的浪漫主义表达、鲜明的“男权”中心话语等类别。“革命加恋爱”小说创作模式中的女性并未因革命而真正实现个人解放,其在“男权”话语中的弱势地位、失语状态或极端抗争方式等,仍在昭示着革命时代的女性解放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主题形态 话语模式 女性主义
下载PDF
辨认远去的身影:蒋光慈“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回溯
2
作者 张茜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7-74,88,共9页
回溯蒋光慈“革命加恋爱”模式形成的原初语境,把握其生成脉络,可以进一步填充该模式的内在筋骨,唤醒其在数十年变革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以期为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文学活动提供新的思路与灵感。
关键词 蒋光慈 革命恋爱”模式 生成逻辑
下载PDF
论“革命加恋爱”概念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9
3
作者 熊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9,共9页
"革命加恋爱"文学是现代文学最初两个十年转折之间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目前的"革命加恋爱"文学研究存在概念含混、范围不清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历史建构"为主要思路,通过对文学史上相关评论、研究的梳... "革命加恋爱"文学是现代文学最初两个十年转折之间的重要文学现象之一,目前的"革命加恋爱"文学研究存在概念含混、范围不清两方面的问题。本文以"历史建构"为主要思路,通过对文学史上相关评论、研究的梳理,呈现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革命加恋爱"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概念 历史建构 现代文学 文学史
下载PDF
论大革命与早期左翼文学的兴起——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发生的考察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熊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1,共5页
本文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产生原因和历史源头的考察为切入角度,来研究大革命对左翼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大革命失败之后,整个社会对革命怀念、想象的精神氛围在文学上寻求表达,是“革命加恋爱”创作流行的重要原因。而“革命加恋爱”... 本文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产生原因和历史源头的考察为切入角度,来研究大革命对左翼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大革命失败之后,整个社会对革命怀念、想象的精神氛围在文学上寻求表达,是“革命加恋爱”创作流行的重要原因。而“革命加恋爱”公式之所以成为当时作者和读者“追忆”大革命的一种特定模式和共同途径,又和大革命期间曾经发生的“恋爱与革命问题”讨论密切相关。本文在探讨“革命加恋爱”创作作为大革命的追忆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回忆录以及报刊言论的梳理,追溯文学史上“革命加恋爱”创作得以发生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 革命恋爱”公式 恋爱革命问题”讨论
下载PDF
革命的现代性与“恋爱”的现代性——“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0-82,112,共4页
"革命加恋爱"小说中,革命是一种总体性、终级性的现代性方案,并形成特定状貌的话语体系。"恋爱"作为一种现代性爱意识的表征和私人生活图景,体现为小说中的情色话语。这两种话语从两个极度趋张的向度共同建构着早... "革命加恋爱"小说中,革命是一种总体性、终级性的现代性方案,并形成特定状貌的话语体系。"恋爱"作为一种现代性爱意识的表征和私人生活图景,体现为小说中的情色话语。这两种话语从两个极度趋张的向度共同建构着早期革命英雄的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小说 现代性 话语
下载PDF
革命“克理斯玛”信仰的隐喻性书写——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阐释 被引量:2
6
作者 颜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革命-恋爱”模式 恋爱话语 神圣性 权威性
下载PDF
论“身体”在“革命+恋爱”小说模式中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101,共6页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qu...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只是徒具获得民众情感认同的条件和形式,却并未透过个人的身体表达特殊而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小说模式 身体 审美 意识形态
下载PDF
“革命+恋爱”新探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智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 在1920年代中后期的革命文学运动中,以“革命+恋爱”为题材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也遭到了当时及后世批评家的严厉苛责,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无情地打入了“另册”。其实,“革命+恋爱”是有极强的流行潜质的,这不仅因为革命与恋爱的冲突反映了一代知识青年共同的心路历程,而且“革命+恋爱”作品所流溢出的近乎武侠、言情的通俗文学气息,也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口味。这为当时新兴“革命文学”的普泛化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革命+恋爱 流行潜质
下载PDF
论“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的变异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帆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得本是廉价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变得更有思想的深度,也更有艺术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乡土小说 变异
下载PDF
从摩登恋爱到摩登革命——左翼作家与都市书写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屏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91,共7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部分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中常被概括为"革命加恋爱"现象。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形成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进步青年的激进心理形成于都市景观的视觉对比,而只有亲身流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部分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中常被概括为"革命加恋爱"现象。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形成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进步青年的激进心理形成于都市景观的视觉对比,而只有亲身流连于都市生活,在对都市意象的符号化把握中,才能产生出新的书写形式。对这些作者来说,激进心理和都市空间的欲望机制纠缠在一起,形成了"革命热情"的一大源头,同时其意识和创造力又受到了空间感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革命恋爱 都市书写
下载PDF
“革命加恋爱”:一种文化消费符号 被引量:1
11
作者 毕文君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1-94,共4页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普遍流行 ,从自身的主题模式看 ,恋爱有着强大的粘合性 ,革命是变量 ;它大多产生在上海这个 30年代的文化消费都市 ,“文化街”的繁荣为其流行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媒质 ;30年代的作家置身于... “革命加恋爱”小说在 2 0世纪 2 0、30年代普遍流行 ,从自身的主题模式看 ,恋爱有着强大的粘合性 ,革命是变量 ;它大多产生在上海这个 30年代的文化消费都市 ,“文化街”的繁荣为其流行与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媒质 ;30年代的作家置身于“文化街”与“亭子间”之间进行文学实践 ,这种文学生产方式将革命与恋爱相粘合产生出大量文本形态。主题模式、文化传播、作家的文学生产方式三者的结合使得“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主题模式 文化消费 文学生产方式
下载PDF
纠葛与碰撞的轨迹——论丁玲的“革命+恋爱”小说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思广 田萌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7,共7页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革命+恋爱 爱情书写
下载PDF
意识形态化:“革命+恋爱”文学的必然进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强 《泰山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55-59,共5页
"革命+恋爱"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但随后就遭到了左翼批评家们的严厉批评和清算。考查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则发现,这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有机知识分子代表,为保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纯粹性而有... "革命+恋爱"文学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但随后就遭到了左翼批评家们的严厉批评和清算。考查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则发现,这正是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有机知识分子代表,为保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和纯粹性而有意为之的一次对非无产阶级意识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和清算,从而也拉开了政党意识形态对文学干预的序幕,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革命+恋爱 必然进程
下载PDF
“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德喜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07-110,共4页
五四文化精神给文学注入的个人话语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爱情受到压抑和摧残的苦闷。而革命恰恰可以以暴力反抗和宣泄苦闷 ,于是有了恋爱与革命的结合 ,产生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但是由于传统... 五四文化精神给文学注入的个人话语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后期一批青年作家作品中主要表现为爱情受到压抑和摧残的苦闷。而革命恰恰可以以暴力反抗和宣泄苦闷 ,于是有了恋爱与革命的结合 ,产生了“革命加恋爱”的创作模式。但是由于传统的农民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 ,个人话语在革命的语境中日渐陷入尴尬的境地 ,乃至被驱逐出文学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模式 个人话语 传统文化心理 负面影响 创作模式 农民文化心理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
下载PDF
三四十年代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嬗变
15
作者 刘保昌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6-100,共5页
由一元走向多元,由整体走向局部,由群体走向个体,由呼叫着的空虚的风云描写走向实在的战争描述,由想象的观念化的风月情致走向东方的本土化的情爱叙事……这是 20世纪的中国革命恋爱题材小说创作在三四十年代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 三四十年代 中国文学 革命恋爱题材小说 嬗变
下载PDF
革命与恋爱之间的张力——论《潜伏》的艺术魅力
16
作者 张小刚 王莹莹 《艺苑》 2010年第2期72-76,共5页
文章从革命与恋爱的张力关系的角度探讨《潜伏》的魅力之所在,认为《潜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改写了"革命+恋爱"的文学母题,并从革命者之间的爱情、城乡之间的爱情、多角恋爱等不同角度探析《潜伏》中"革命+恋爱"故... 文章从革命与恋爱的张力关系的角度探讨《潜伏》的魅力之所在,认为《潜伏》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改写了"革命+恋爱"的文学母题,并从革命者之间的爱情、城乡之间的爱情、多角恋爱等不同角度探析《潜伏》中"革命+恋爱"故事的丰富蕴涵,从历史与现实互释的角度阐释该剧的意识形态内涵及其热播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 革命+恋爱 历史语境
下载PDF
论《潜伏》中的“革命”加“恋爱”模式
17
作者 徐万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20-121,共2页
本文主要从《潜伏》小说文本到影视剧改编的互动过程入手,分析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中被广泛诟病的"革命+恋爱"模式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尤其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三位各具特色的典型革命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阐释"革命+恋爱... 本文主要从《潜伏》小说文本到影视剧改编的互动过程入手,分析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中被广泛诟病的"革命+恋爱"模式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尤其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三位各具特色的典型革命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阐释"革命+恋爱"模式的艺术魅力和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 革命+恋爱 女性形象 塑造
下载PDF
“突变”:身份焦虑与书写暧昧的指代——“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解析
18
作者 颜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中"突变"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叙述常常遭致人们的诟病。"突变"现象其实是知识主体在表述"谁"、"怎样"才能成为革命主体的无奈策略和方式,其间隐含着写作者对自身主...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中"突变"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叙述常常遭致人们的诟病。"突变"现象其实是知识主体在表述"谁"、"怎样"才能成为革命主体的无奈策略和方式,其间隐含着写作者对自身主体身份的焦虑和掩盖自己书写的困境和暧昧。因此这种"突变"也许无法体现其事理与逻辑的真实性,但它却真实地传达了革命知识分子当时那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 “突变” 主体身份
下载PDF
革命+恋爱下的性别潜流——丁玲革命+恋爱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
19
作者 陈智慧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78-81,共4页
丁玲革命+恋爱小说中,革命的叙述话语对恋爱的叙述话语构成压制,但表面的压制之下,奔涌着性别潜流,表现在女性性征情欲的鲜明张扬和女性对自己命运的主体把握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萌发等方面,基于此,即便是革命+恋爱的小说也浓墨重彩着... 丁玲革命+恋爱小说中,革命的叙述话语对恋爱的叙述话语构成压制,但表面的压制之下,奔涌着性别潜流,表现在女性性征情欲的鲜明张扬和女性对自己命运的主体把握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萌发等方面,基于此,即便是革命+恋爱的小说也浓墨重彩着丁玲的性别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性别 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PDF
疾病的意义生成与价值转换——论革命恋爱题材小说中的疾病书写
20
作者 黄晓华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1期73-77,共5页
革命恋爱题材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打破了革命+恋爱的两极模式,形成革命-恋爱-疾病的三角结构,从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分析由茅盾的《蚀》与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以及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构成的现代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三部曲中的... 革命恋爱题材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打破了革命+恋爱的两极模式,形成革命-恋爱-疾病的三角结构,从而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分析由茅盾的《蚀》与蒋光慈的《冲出云围的月亮》以及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构成的现代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三部曲中的疾病书写,不仅可以看到革命与爱情的相互关系,而且可以看到它们之间"为何"与"如何"产生关系,由此梳理出革命话语中疾病意义生成与价值转变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革命恋爱题材 疾病 《蚀》 《冲出云围的月亮》 《爱情三部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