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精英动员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革命下乡”路径探析(1921—1927)
1
作者
俞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革命下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不同的“革命下乡”动员方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别山区本土革命知识分子党员通过地缘、亲缘和学缘关系,在城市中“串党、串团”,为后...
“革命下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不同的“革命下乡”动员方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别山区本土革命知识分子党员通过地缘、亲缘和学缘关系,在城市中“串党、串团”,为后期“革命下乡”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员力量。在北伐前,知识分子“革命下乡”多利用假期回乡时间,以开学办社的方式宣传革命,动员对象主要是知识精英。北伐时期,知识分子“革命下乡”则通过开展枪会运动和夺取地方政权的方式动员革命,动员对象主要是地方精英。大别山区革命知识分子党员的动员路径转变,契合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体制的结构特征,亦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革命下乡
”
精英动员
大别山区
知识精英
地方精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革命“下乡”: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宏卿
肖文燕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6,共4页
1927年国共分途之后,是一批中小知识分子把诞生于城市的革命引向"乡下"。中央苏区区域社会革命的产生,有赖于这一领导群体的努力,而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转入乡村得益于他们这样一些特质:地方性素质是其从未中断过的乡村"...
1927年国共分途之后,是一批中小知识分子把诞生于城市的革命引向"乡下"。中央苏区区域社会革命的产生,有赖于这一领导群体的努力,而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转入乡村得益于他们这样一些特质:地方性素质是其从未中断过的乡村"脐带",外部活动是其革命思想产生的"催化剂",革命的职业化、基层化是其获得民众认同的最佳路径。通过"深描"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革命的具体进程,既揭示了知识分子愈挫愈强的坚定信念,又彰显其不乏脚踏实地实干而又灵活的精神,从而完整地再现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互动与磨合的多维"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下乡
领导群体
知识分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革命播火:知识分子、城市串党及革命下乡——以大别山区早期中共革命为中心的探讨(1920~1927)
被引量:
24
3
作者
黄文治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2期5-26,共22页
大别山区中共革命最早是由革命知识分子引入的。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多来自大别山区的地主、富农家庭,最初他们在城市开展活动,因触及新思想而加入中共党团组织,而其串联模式却极为本土化,基本都是利用传统的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同学关系...
大别山区中共革命最早是由革命知识分子引入的。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多来自大别山区的地主、富农家庭,最初他们在城市开展活动,因触及新思想而加入中共党团组织,而其串联模式却极为本土化,基本都是利用传统的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同宗关系等由复杂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社会资本构件来推展的。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主导下,他们主动或被动性地由城市转回乡村推展乡村农民运动。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抱持的还是先前那一套动员模式,走精英主义路线来推展乡村串党、串团事业,虽然组织和发动群众已被提上日程,但那只是细枝末流。总体来说,国共合作破裂之前偏向联络地方精英,之后才专注联络农民。转型的态势极为明显。国共分裂后,动员最广大农民群众夺取政权并建立苏维埃政府,作为中共乡村革命首要目标已被提上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区
中共
革命
知识分子
革命下乡
动员
原文传递
题名
精英动员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革命下乡”路径探析(1921—1927)
1
作者
俞鹏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奋斗历史和基本经验研究”(21BDJ09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中国共产党领导鄂豫皖苏区乡村秩序变革研究(1927—1932)”(KYCX23_1561)。
文摘
“革命下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中国社会革命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不同的“革命下乡”动员方式。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大别山区本土革命知识分子党员通过地缘、亲缘和学缘关系,在城市中“串党、串团”,为后期“革命下乡”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和人员力量。在北伐前,知识分子“革命下乡”多利用假期回乡时间,以开学办社的方式宣传革命,动员对象主要是知识精英。北伐时期,知识分子“革命下乡”则通过开展枪会运动和夺取地方政权的方式动员革命,动员对象主要是地方精英。大别山区革命知识分子党员的动员路径转变,契合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体制的结构特征,亦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
“
革命下乡
”
精英动员
大别山区
知识精英
地方精英
分类号
K262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革命“下乡”: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宏卿
肖文燕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6,共4页
基金
上海普通高校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的资助(项目编号:SJ0703)。
文摘
1927年国共分途之后,是一批中小知识分子把诞生于城市的革命引向"乡下"。中央苏区区域社会革命的产生,有赖于这一领导群体的努力,而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转入乡村得益于他们这样一些特质:地方性素质是其从未中断过的乡村"脐带",外部活动是其革命思想产生的"催化剂",革命的职业化、基层化是其获得民众认同的最佳路径。通过"深描"中国共产党人传播革命的具体进程,既揭示了知识分子愈挫愈强的坚定信念,又彰显其不乏脚踏实地实干而又灵活的精神,从而完整地再现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互动与磨合的多维"画卷"。
关键词
革命下乡
领导群体
知识分子
分类号
K26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革命播火:知识分子、城市串党及革命下乡——以大别山区早期中共革命为中心的探讨(1920~1927)
被引量:
24
3
作者
黄文治
机构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2期5-26,共22页
基金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项目代码为33190110
文摘
大别山区中共革命最早是由革命知识分子引入的。这些革命知识分子多来自大别山区的地主、富农家庭,最初他们在城市开展活动,因触及新思想而加入中共党团组织,而其串联模式却极为本土化,基本都是利用传统的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同学关系、同宗关系等由复杂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社会资本构件来推展的。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主导下,他们主动或被动性地由城市转回乡村推展乡村农民运动。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抱持的还是先前那一套动员模式,走精英主义路线来推展乡村串党、串团事业,虽然组织和发动群众已被提上日程,但那只是细枝末流。总体来说,国共合作破裂之前偏向联络地方精英,之后才专注联络农民。转型的态势极为明显。国共分裂后,动员最广大农民群众夺取政权并建立苏维埃政府,作为中共乡村革命首要目标已被提上征程。
关键词
大别山区
中共
革命
知识分子
革命下乡
动员
分类号
D23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精英动员视角下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革命下乡”路径探析(1921—1927)
俞鹏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革命“下乡”:赣南、闽西革命初期的领导群体
张宏卿
肖文燕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革命播火:知识分子、城市串党及革命下乡——以大别山区早期中共革命为中心的探讨(1920~1927)
黄文治
《开放时代》
CSSCI
2011
24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