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多维向度与发展空间——阿里夫·德里克《革命与历史》读后
1
作者 董国强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58,共4页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一书,是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成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 《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一书,是美国著名的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的成名著之一。在该书中,作者试图通过对1920年代后期至1930年代前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研究.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解释的起源及其性质.阐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历史时所面对的问题.并考察他们对当时中国的革命性变革的专注是如何塑造了他们处理理论和历史问题的方式。如果从哲学的高度加以归纳,作者关注的理论问题还可以归结为“存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政治与学术”、“革命与历史”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历史 发展空间 阿里夫·德里克 革命与历史 书评 美国
下载PDF
学术视野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评《革命与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2
作者 陈峰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2-28,共7页
美国学者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一书,突破以往的著述格局,从学术史高度对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就旧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见解,是海外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权威之作。此书提供的有益启示主要表现... 美国学者德里克的《革命与历史》一书,突破以往的著述格局,从学术史高度对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就旧问题提出了若干新见解,是海外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权威之作。此书提供的有益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要跳脱意识形态话语,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内涵,并将评论克制在学术层面上;二是要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把握马克思主义史学,从描述转向分析。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引起足够重视,它的问世可能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出现转机的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与历史 德里克 社会史论战 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史
下载PDF
《文学与历史的选择——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博士学位论文)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虹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5,共1页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无法回避的话题。它不仅在当时即引起了关于文学的性质、功能、创作主体、创作方法的激烈论争 ,且对其后文学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广影响。转向的发生 ,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也有“...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向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无法回避的话题。它不仅在当时即引起了关于文学的性质、功能、创作主体、创作方法的激烈论争 ,且对其后文学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广影响。转向的发生 ,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 ,也有“文学革命”思想理论上的局限 ,其激进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进化论、国家主义、平民化倾向以及反对古典主义的不彻底性 ,最终导致了对自身的否定。创作主体的心理因素亦不容忽视。转向并不纯粹是政治对于文学的强加 ,历史选择变换的必然性 ,确曾激发起作家自我调适的主动性。转向既有对“五四”文学的承续 ,更有新质的产生。它所引发的文学观念、审美趋向、文体形态的变化及其正负效应都足资探讨、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与历史的选择——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中国 创作主体 心理因素 文体形态
下载PDF
试论《战将》的编剧与结构艺术
4
作者 丁临一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65-67,共3页
《战将》的编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主人公韩先楚始终处于剧作矛盾冲突的中心,以人带史,纲举目张,在真实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保持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正因为编剧大胆地采用了这样的人物关系结构方式,才使得... 《战将》的编剧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主人公韩先楚始终处于剧作矛盾冲突的中心,以人带史,纲举目张,在真实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同时,保持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正因为编剧大胆地采用了这样的人物关系结构方式,才使得全剧情节高度紧凑,人物戏剧冲突密集合理,保证了战史史实及主人公战斗成长人生轨迹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将》 韩先楚 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编剧与结构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