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与可能性——以好莱坞电影《革命之路》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周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82-86,共5页
近年来的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将男性和女性的交流视为跨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好莱坞电影《革命之路》的制片背景和文本内涵,从交流意愿、交流初衷、交流方式等三个层面看两性间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和可能性可以看出,由性别... 近年来的西方学术研究已经将男性和女性的交流视为跨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好莱坞电影《革命之路》的制片背景和文本内涵,从交流意愿、交流初衷、交流方式等三个层面看两性间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碍和可能性可以看出,由性别差异和交际障碍导致的交流失败背后的真正根源是权力关系的转移和争夺。两性关系要走向自由、平等、和谐,一方面需要在交流中注重交往原则、交流策略,认同文化多元,尊重群体多样,同时也要从法律、政策、管理等制度层面消解群体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革命之路 障碍 性别
下载PDF
《革命之路》——Frank的选择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晨 郑鼎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5期70-71,共2页
电影《革命之路》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提名,导演一直试图架构的也就是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APRIL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貌似有理想的FRANK身上,而这种依附性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结... 电影《革命之路》曾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剧情类影片提名,导演一直试图架构的也就是FRANK对现实的懦弱和APRIL勇敢追求自我梦想之间的冲突。APRIL将自己的全部理想都寄托在貌似有理想的FRANK身上,而这种依附性就已经注定了悲剧结局。因此,FRANK选择的变化,才是支撑故事跌宕起伏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选择 FRANK
下载PDF
革命之路:从绝望到变革
3
作者 李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4-115,共2页
电影《革命之路》探讨了在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应该选择继续革命还是耽于安逸生活的话题。影片呈现出男女主人公弗兰克和爱波在生活中不同的绝望表现形式以及为之所做出的不同变革。最终,影片的男主人公弗兰克屈服于现实社... 电影《革命之路》探讨了在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应该选择继续革命还是耽于安逸生活的话题。影片呈现出男女主人公弗兰克和爱波在生活中不同的绝望表现形式以及为之所做出的不同变革。最终,影片的男主人公弗兰克屈服于现实社会的安逸,没有勇气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女主人公爱波具有典型的美国“革命”精神,从生活的绝望中走出进行变革,给后人带来启示:绝望正代表着希望的存在,不放弃就有生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绝望 变革
下载PDF
性别叙事的风格具现——论影片《革命之路》中场面调度元素的叙述功能
4
作者 姜吉林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56-60,共5页
获得2008年好莱坞金球奖的影片《革命之路》是一部有着独特形式和风格的剧情片。影片表面上叙述的是家庭婚姻悲剧,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深蕴着女主人公生命与生存抗争意识和告白的性别叙事悲剧,直面的是美国1950年代的父权社会现实。影片... 获得2008年好莱坞金球奖的影片《革命之路》是一部有着独特形式和风格的剧情片。影片表面上叙述的是家庭婚姻悲剧,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深蕴着女主人公生命与生存抗争意识和告白的性别叙事悲剧,直面的是美国1950年代的父权社会现实。影片的时装、表演、镜头等诸多场面调度元素完美的配合,有力地表达了性别叙事的主题,促成了电影叙事的形式系统与风格要素的完美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性别叙事 场面调度 形式与风格
下载PDF
终究缺乏面对真实的勇气——评话剧《革命之路》
5
作者 马姝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6期24-26,共3页
很难想象会有中国的创作者将《革命之路》搬上话剧舞台。这首先是因为改编难度大。《革命之路》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于1961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如这位生前潦倒落魄贫病交加的作家所偏好和擅长的"失败"主题,这部小... 很难想象会有中国的创作者将《革命之路》搬上话剧舞台。这首先是因为改编难度大。《革命之路》是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于1961年推出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如这位生前潦倒落魄贫病交加的作家所偏好和擅长的"失败"主题,这部小说讲述的也是一个有关失败的故事:一对中产阶层的年轻夫妇为了摆脱平庸的日常生活,制定了一个"去巴黎"的新生活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耶茨 话剧舞台 革命之路 中产阶层 贫病交加 日常生活 潦倒 美国作家
下载PDF
井冈山时期研究红色政权理论发现新著——《中国革命之路》的作者及其主要观点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阿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36-43,共8页
土地革命初期,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开始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同时,井冈山地区共产党人郭化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郭化非参加过万安暴动和湘赣边革命实践,赞同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他结合学习党的六大精神,对井冈山斗争... 土地革命初期,在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开始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探索的同时,井冈山地区共产党人郭化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郭化非参加过万安暴动和湘赣边革命实践,赞同毛泽东的主要观点,他结合学习党的六大精神,对井冈山斗争进行研究,1929年10月写成《中国革命之路》。他认为工农武装割据实质是政权割据,是中国目前新的革命之方式;认定武装斗争(割据)最终目标是要夺取政权;提出完成政权割据的重要任务,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重视共产主义文化对革命的推动作用。尤其可贵的是,面临种种困难,他仍坚信革命一定会最终胜利。《中国革命之路》丰富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斗争 苏维埃政权 中国革命之路 郭化非
下载PDF
绣在屏风上的鸟——《革命之路》与《结婚十年》中女性形象对比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帅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71-75,共5页
在父权制婚姻中,女性的命运是相似的。《革命之路》中的爱波与《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都被禁锢在婚姻的牢笼中,想要逃脱却反而更快地走向死亡。虽然在纵向的命运轨迹上,爱波与苏怀青呈现出一致性,但在具体的逃遁过程中,二人的反抗行动... 在父权制婚姻中,女性的命运是相似的。《革命之路》中的爱波与《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都被禁锢在婚姻的牢笼中,想要逃脱却反而更快地走向死亡。虽然在纵向的命运轨迹上,爱波与苏怀青呈现出一致性,但在具体的逃遁过程中,二人的反抗行动却出现巨大的裂痕,这与她们所处的历史阶段、所携带的文化基因以及创作者的性别立场有着莫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结婚十年》 女性主义 父权制压迫
下载PDF
徒劳的革命——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革命之路》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晓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33-35,共3页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中耶茨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讽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走向标准... 《革命之路》是美国现代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出版当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该小说中耶茨不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中产阶级面临的婚姻生活危机,而且讽刺了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生活走向标准化的现象。该文主要借用女性主义批评的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当时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时代背景,试图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革命之路》这部小说,展示男权社会中女主角爱波由于被置于"他者"地位所经历的生活的压抑与困境,分析其"革命"之路失败的主要原因,从而揭露出女性寻求独立自由寻求解放之任重而道远,表明女性主义的发展最终应走男女和睦相处的无私之爱的道路,爱与合一才是幸福家庭生活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他者” 女性主义批评
下载PDF
美国小说《革命之路》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静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第11期30-32,共3页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以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为主要考察对象,对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女性的处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塑造了以莫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文章结合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及其个人遭遇...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小说《革命之路》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背景,以中产阶级的生存状态为主要考察对象,对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女性的处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塑造了以莫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文章结合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及其个人遭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父权制的男权社会做了深刻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女性主义 理查德·耶茨
下载PDF
理查德·耶茨小说中的表演隐喻——以《革命之路》和《复活节游行》为例
10
作者 唐蓓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125,共5页
理查德·耶茨在代表作品《革命之路》和《复活节游行》中,分别对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爱波和爱米莉进行了精湛的心理和行为描写,她们的一生在不断追梦中谢幕,对"英雄"的表演进行了现代的悲情演绎。耶茨笔下的典型人物熠熠生... 理查德·耶茨在代表作品《革命之路》和《复活节游行》中,分别对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爱波和爱米莉进行了精湛的心理和行为描写,她们的一生在不断追梦中谢幕,对"英雄"的表演进行了现代的悲情演绎。耶茨笔下的典型人物熠熠生辉,特别是隐喻其中的表演性人格令人印象深刻,为我们提供了探讨生命本真维度的理论范式。"表演"是一个跨越时间、空间和文化的心理学命题,开拓了文学、性别研究、史学等文化维度,本文以期在社会、心理等层面考察这些差异性个体所承载的价值体系和深层意蕴,分析了弱势表演者在强势话语下的言说策略,为弱势表演性个体争取"生存的合理性"提供了思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 《复活节游行》 表演 隐喻
下载PDF
《革命之路》:美国文化的反省与救赎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与墨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5期43-43,共1页
中美文化由于基因不同和经验阅历各异,使得两种文化存在显见的差别。但在《革命之路》却可洞见美国在以电影这一大众媒介对自身文化进行微调和修正,在宣扬中国文化去克服美国文化在特定时期的不足。
关键词 革命之路 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 美国文化
下载PDF
梦想·现实·隔膜——影片《革命之路》之内核探寻
12
作者 郭凤南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8期50-50,共1页
2008年的影片《革命之路》表面表现婚姻中的争吵,烦恼,理想失落与焦虑的情绪中的痛苦和绝望,但是更深层的却是透示出人类永恒的挣扎于梦想与现实的困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如何超越这种困境,不能不引起观者深深的思索。
关键词 革命之路》梦想 现实 隔膜
下载PDF
《中国革命之路》和红色基因传承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阿寿 《苏区研究》 2015年第3期119-124,共6页
"红色基因"需要正确认知和经常激活。1929年郭化非所著《中国革命之路》就是激活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典范。它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让人民群众认识了井冈山式武装斗争的道路选择意义,认识了其革命实践的理论意义,从... "红色基因"需要正确认知和经常激活。1929年郭化非所著《中国革命之路》就是激活井冈山"红色基因"的典范。它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让人民群众认识了井冈山式武装斗争的道路选择意义,认识了其革命实践的理论意义,从而激发起革命的动力,坚定了胜利的信心。激活"红色基因"也要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要有人"为"和有所"为"。只有让"红色基因"鲜活起来,它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基因 井冈山斗争 《中国革命之路
下载PDF
“自我”的困境--《革命之路》的文化解读
14
作者 张文雯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6-122,共7页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小说《革命之路》中通过聚焦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们对于同质化生活的归依和反叛,反思了以经济繁荣和政治焦虑为特征的20世纪50年代“自我”美国民族性格所面临的“死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对小说中的“自...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在小说《革命之路》中通过聚焦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们对于同质化生活的归依和反叛,反思了以经济繁荣和政治焦虑为特征的20世纪50年代“自我”美国民族性格所面临的“死路”。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对小说中的“自我”困境和50年代“顺从文化”进行解读后可见,遵循主流价值的顺从者们或在消费社会的堕落之风中背离坚定的个人主义,生成“他人导向人格”;或在冷战意识形态的压抑下成为不属于自我的“组织人”。少数追求自我的社会反叛者遭遇了“新的异化”,陷入价值认同的困境和自由本身的悖论。因此,“自我”的堕落、压抑与异化体现了美国传统自我精神在50年代的式微,奏响了顺从文化中“自我”困境的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顺从文化 革命之路 理查德·耶茨
下载PDF
《革命之路》:通向人性与政治的乌托邦
15
作者 陈演池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0-54,共5页
《革命之路》通过惠勒夫妇的浪漫爱情和人生追求,巧妙地展示了"美国梦"的内在悖论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危机:社会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给人带来了新的异化和奴役,使其无法在既定秩序同质化的生活追求中获取个人独特的... 《革命之路》通过惠勒夫妇的浪漫爱情和人生追求,巧妙地展示了"美国梦"的内在悖论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危机:社会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给人带来了新的异化和奴役,使其无法在既定秩序同质化的生活追求中获取个人独特的存在意义。作品预示了1960年代席卷整个西方的激进运动的来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存在困境与社会政治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美国梦” 乌托邦 现代性
下载PDF
围城内的平庸与抗辩 观话剧《革命之路》有感
16
作者 李冉 《上海戏剧》 2022年第1期42-43,共2页
《革命之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并非描写革命与战争,而是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二战后普通纽约中产阶级的生活。这部小说不止于呈现婚姻的无望,更以此表达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与思想变迁的大动荡中,人们也正在... 《革命之路》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的处女作。这部作品并非描写革命与战争,而是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二战后普通纽约中产阶级的生活。这部小说不止于呈现婚姻的无望,更以此表达在二战后的经济复苏与思想变迁的大动荡中,人们也正在经受着来自生活与现实的种种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耶茨 思想变迁 美国著名作家 革命之路 中产阶级 围城 经济复苏 无望
下载PDF
一条孤独、绝望的革命之路——浅析《革命之路》中人物的悲剧性
17
作者 李娟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理查德·耶茨作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在生前没有取得成功,却在死后收获名望。他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写进作品中,用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贴近生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出震撼人心的孤独与绝望。其代表作《革命之路》一经问世便获得... 理查德·耶茨作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在生前没有取得成功,却在死后收获名望。他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写进作品中,用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贴近生活的笔触为我们展示出震撼人心的孤独与绝望。其代表作《革命之路》一经问世便获得业界认可,后来又被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改编成同名电影而家喻户晓。书中虽然没有枪火弹药,却处处弥漫着生活的硝烟。这是一场推翻平庸生活的革命,而革命却注定要失败。因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性异化产生的孤独和绝望将大部分人都困在碌碌无为的泥沼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德·耶茨 革命之路 人物悲剧 孤独
下载PDF
美国中产的挣扎与空想——从《革命之路》的场景书写谈起
18
作者 林千惠 《今古文创》 2023年第44期25-28,共4页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出版于1961年的《革命之路》,反讽地展现了中产夫妇弗兰克和爱波的故事,他们试图背离无聊的生活,迁居巴黎,却最终失败,丧失原先澎湃的革命之气。笔者试图从文化研究角度,以小说中描述的革命山庄、惠勒一家的... 美国小说家理查德·耶茨出版于1961年的《革命之路》,反讽地展现了中产夫妇弗兰克和爱波的故事,他们试图背离无聊的生活,迁居巴黎,却最终失败,丧失原先澎湃的革命之气。笔者试图从文化研究角度,以小说中描述的革命山庄、惠勒一家的客厅和巴黎三个标志性的场景为切入点,阐释《革命之路》所表现出的20世纪中叶战后的美国中产阶级对生活的不满与挣扎,和他们的挣扎最终止步于空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革命之路 场景书写
下载PDF
《革命之路》中爱波女性意识的研究
19
作者 温秀芬 《今古文创》 2022年第47期10-12,共3页
许多评论家认为理查德·耶茨的小说作品《革命之路》是一部描写美国社会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小说。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评论的发展,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女性意识引起了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关注。而女主人公爱波则... 许多评论家认为理查德·耶茨的小说作品《革命之路》是一部描写美国社会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小说。然而,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评论的发展,这部小说所反映的女性意识引起了女性主义研究者的关注。而女主人公爱波则被认为是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结合社会学著作《第二性》的观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本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分析女主人公爱波的处境以及她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与抗争过程,为现代女性的发展提出借鉴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革命之路 《第二性》
下载PDF
电影《革命之路》的存在主义困境:一个波伏瓦视角
20
作者 张颖 《艺术评论》 CSSCI 2018年第10期130-137,共8页
《革命之路》这个电影文本适合于被作为一个波伏瓦视角中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案例。本文尝试从体制、身体和自由这三个困境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体制上,婚姻体制以不同形式对夫妇二人造成压迫,而对妻子一方压迫更甚。在身体上,传统从身体... 《革命之路》这个电影文本适合于被作为一个波伏瓦视角中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案例。本文尝试从体制、身体和自由这三个困境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体制上,婚姻体制以不同形式对夫妇二人造成压迫,而对妻子一方压迫更甚。在身体上,传统从身体功能的角度为女性规定了"天然"的家庭角色,以此规训了女性的认知和自我认知。在自由方面,巴黎计划实质上是一个逃跑计划,掩盖了惠勒夫妇真实的不自由。在这三重压迫之下,女主人公必然走向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之路 存在主义 波伏瓦 《第二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