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味”!与“语文味”的统一——革命文学作品备教路径探析
1
作者 梁振鹏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34期65-66,共2页
对当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比重较大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语文味”与“革命味”不协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立足于学情,借助例证互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隔膜,立足于文本,通过对比思考发掘革命文学作品的独有特质,立足于树... 对当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比重较大的革命文学作品教学进行研究,发现存在“语文味”与“革命味”不协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立足于学情,借助例证互补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隔膜,立足于文本,通过对比思考发掘革命文学作品的独有特质,立足于树人目标,经由语言实践运用实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三种教学路径,旨在实现革命文学教学“革命味”和“语文味”的真正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作品 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传承 语文味
下载PDF
小切口与大视野——革命文学作品设问的切入点与辐射
2
作者 俞增生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年第17期0248-0250,共3页
高考革命文学作品试题的设问讲究切口小、辐射广,其具体体现为以个性特征为切入点辐射群像特征,以单个意象为切入点辐射多重意蕴,以共性为切入点辐射共性意义,以差异为切入点辐射差异效果,以矛盾为切入点辐射矛盾的原因、效果。从教考... 高考革命文学作品试题的设问讲究切口小、辐射广,其具体体现为以个性特征为切入点辐射群像特征,以单个意象为切入点辐射多重意蕴,以共性为切入点辐射共性意义,以差异为切入点辐射差异效果,以矛盾为切入点辐射矛盾的原因、效果。从教考衔接的角度看,这一设问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教师设问,以及革命文学整本书阅读的自我设问均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作品 切入点 辐射点
下载PDF
焕发革命文学作品的当代魅力———以《荷花淀》任务型学习设计为例
3
作者 朱丽佳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2年第4期0116-0118,共3页
中国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独立的任务群贯串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 而这些作品反映的时代生活与当下学生距离较远, 如何焕发革命文学作品的当代魅力, 落实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笔者试图以 《荷花淀》 一文为例, 创设生活情境, 利用具体的... 中国革命文学作品的阅读作为独立的任务群贯串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 而这些作品反映的时代生活与当下学生距离较远, 如何焕发革命文学作品的当代魅力, 落实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笔者试图以 《荷花淀》 一文为例, 创设生活情境, 利用具体的任务驱动小说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从文本的特殊性、 任务群教学及大单元统筹意识这几个角度思考其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对女性的刻画及其诗化小说的特征, 在人文价值观方面试图深化学生对革命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作品 荷花淀 任务型学习 女性 诗化小说
下载PDF
笔头千字,材料万卷,写作何难?——部级精品课《单元研习任务:家乡的英雄》品赏
4
作者 蒋梦凡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37期55-58,共4页
紧抓写作中材料的应用技法,通过对人物材料中独像与群像的学习掌握材料的重组,并链接中国优秀革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理性表达与情感抒发等技巧。在此基础上,通过“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独出心裁”三个具体路径,完成对材料的应用升阶... 紧抓写作中材料的应用技法,通过对人物材料中独像与群像的学习掌握材料的重组,并链接中国优秀革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理性表达与情感抒发等技巧。在此基础上,通过“独具慧眼”“独辟蹊径”“独出心裁”三个具体路径,完成对材料的应用升阶,继而创生成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材料运用 革命文学作品 独像与群像
下载PDF
皖籍翻译家李霁野的翻译历史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谷峰 《长沙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08-110,共3页
李霁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和诗歌翻译阶段。李霁野对翻译对象的择取体现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他是一... 李霁野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生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翻译阶段和诗歌翻译阶段。李霁野对翻译对象的择取体现了强烈的救国救民意识、思想启蒙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文学翻译家,对我国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霁野 文学翻译 诗歌文学作品 革命文学作品 译论建树
下载PDF
Science and Sensibility: A Restudy of Snow's "The Two Cultures" in The Masters
6
作者 WANG Zh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12年第10期1621-1626,共6页
Charles Percy Snow declared his influential Rede Lecture, "The Two Cultures", in 1959. In his famous lecture, he told us that the most powerful revolutionary force in the world today is science, science is essential... Charles Percy Snow declared his influential Rede Lecture, "The Two Cultures", in 1959. In his famous lecture, he told us that the most powerful revolutionary force in the world today is science, science is essentially progressive, and the scientific culture is also a newer one. So Snow, after excluding scientific culture from the whole culture, calls the rest of the whole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opinion, sci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humanities. All these ideas are faithfully reflected in his earlier literary work The Masters (1972b). Snow's favor toward men of sciences in the novel is self-evident. "The Masters, therefore, may be considered as a political science novel rather than as a political novel". It w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ch created our sensi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wo Cultures" The Masters prejudice against scientists preference for scientist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