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革命爱情的后现代解读——以《父母爱情》为例 |
姚杜娟
|
《新西部(中旬·理论)》
|
2014 |
0 |
|
2
|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分层研究 |
赵英攀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3 |
0 |
|
3
|
从文学作品看毛泽东和杨开慧的革命爱情绝唱 |
孙俊杰
|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4
|
在爱情与革命的浪漫畅想间——张闻天长篇小说《旅途》及书写策略 |
陈思广
|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5
|
爱情与革命的抉择——论“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知识女性“成长/改造”模式 |
马春花
|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3
|
|
6
|
致命的爱情乌托邦——当代革命家庭剧的爱情分析 |
葛清芝
|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
2007 |
0 |
|
7
|
大写的革命与小写的爱情——《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存在”伦理 |
易珏
|
《扬子江(评论)》
|
2011 |
0 |
|
8
|
红色家书中蕴含的革命爱情观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
熊琪欣
|
《作家天地》
|
2020 |
0 |
|
9
|
《革命时期的爱情》虐恋关系中的性政治 |
张欣杰
林丹娅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0
|
《韦护》——披着革命外衣的爱情故事 |
任雨菲
|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1
|
叙事学视域下的《革命时期的爱情》解读 |
王雨柔
|
《文教资料》
|
2017 |
0 |
|
12
|
现代知识女性的爱情三部曲——《青春之歌》元话语读解 |
高旭国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13
|
浅谈《时代三部曲》中男主人公形象 |
杨金玉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4
|
精神超越的可能——从主体性的角度对王小波与余华写作意义的比较分析 |
李野
|
《文艺评论》
|
2003 |
1
|
|
15
|
“三角”演义——评电视《洋行里的中国小姐》 |
黄发有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6
|
浪漫与沉重 |
李喜东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8 |
0 |
|
17
|
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中的叙事视角 |
梁雅英
|
《华夏文化论坛》
|
2015 |
0 |
|
18
|
《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革命》出版 |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19
|
革命时期的虚无——王小波论 |
黄平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2
|
|
20
|
人性视域下的革命历史叙事——以采茶歌舞剧《杜鹃花开的地方》为例 |
郑乃勇
|
《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