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起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5,共8页
"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
"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文学的大量作品也并非国家意识形态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再解读"群体表现出以"文化雅俗"反对"政治雅俗"的思想立场,遮蔽了十七年文学因个体精神与集体话语有效"同化"而形成的审美创造特征。后来的研究者以"对历史的叙述"为基础修正了"革命通俗文艺"观念,但其指认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意蕴建构中同样隐含着"世界的大故事",叙事形态表现出传奇性与纪实性相融合的倾向,"英雄的说部"只是局部、片断性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归入"通俗文艺"的范畴。十七年时期的"大众文艺"创作,从体裁到范围均在"革命通俗文艺"论者的关注视野之外,民间通俗文艺文体的写作、"基层写作"和"群众文艺创作"才是其特殊的实践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十七年文学
雅俗形态
革命通俗文艺
观念局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调弦夸新声
2
作者
张霖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5期49-55,共7页
何谓“革命通俗文艺”,在近三十年中,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陀、刘禾、唐小兵、陈思和都曾尝试对这个概念进行厘定,然而,“革命”与“通俗”实际上是两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对二者的描述又同时夹杂着...
何谓“革命通俗文艺”,在近三十年中,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陀、刘禾、唐小兵、陈思和都曾尝试对这个概念进行厘定,然而,“革命”与“通俗”实际上是两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对二者的描述又同时夹杂着文学史书写的种种辩难。比如,“雅”与“俗”的趣味之争,“新”与“旧”的价值判断,“政治”与“文学”的权力冲突,“民间”“广场”“庙堂”文化场域的区分,“普及”与“提高”社会需求的矛盾。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考察这一概念的参照系也越来越丰富,但何为“革命通俗文艺”的本质特征始终没有获得学界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思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书写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权力冲突
文化场域
革命通俗文艺
参照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被引量:
2
3
作者
周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97-104,共8页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曲艺
口头性
人民
文艺
革命通俗文艺
十七年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赵树理对“通俗”的独特实践
4
作者
刘鹏宇
《作家天地》
2019年第11期10-11,共2页
山西作家赵树理作为文学创作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者,其对通俗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赵树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通俗文艺创作与农民血脉相通,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绝佳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了文学为工农...
山西作家赵树理作为文学创作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者,其对通俗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赵树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通俗文艺创作与农民血脉相通,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绝佳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了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和战争服务,其中尤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最为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
革命通俗文艺
独特实践
原文传递
题名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起林
机构
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5,共8页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历史文学的创作思潮与文化精神"(HB17ZW005)
文摘
"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文学的大量作品也并非国家意识形态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再解读"群体表现出以"文化雅俗"反对"政治雅俗"的思想立场,遮蔽了十七年文学因个体精神与集体话语有效"同化"而形成的审美创造特征。后来的研究者以"对历史的叙述"为基础修正了"革命通俗文艺"观念,但其指认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意蕴建构中同样隐含着"世界的大故事",叙事形态表现出传奇性与纪实性相融合的倾向,"英雄的说部"只是局部、片断性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归入"通俗文艺"的范畴。十七年时期的"大众文艺"创作,从体裁到范围均在"革命通俗文艺"论者的关注视野之外,民间通俗文艺文体的写作、"基层写作"和"群众文艺创作"才是其特殊的实践形态。
关键词
院十七年文学
雅俗形态
革命通俗文艺
观念局限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调弦夸新声
2
作者
张霖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出处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5期49-55,共7页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民众通俗读物改造实(1930—1960)”(项目批准号2022JJ014)阶段新成果。
文摘
何谓“革命通俗文艺”,在近三十年中,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李陀、刘禾、唐小兵、陈思和都曾尝试对这个概念进行厘定,然而,“革命”与“通俗”实际上是两个难以衡量的概念,对二者的描述又同时夹杂着文学史书写的种种辩难。比如,“雅”与“俗”的趣味之争,“新”与“旧”的价值判断,“政治”与“文学”的权力冲突,“民间”“广场”“庙堂”文化场域的区分,“普及”与“提高”社会需求的矛盾。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考察这一概念的参照系也越来越丰富,但何为“革命通俗文艺”的本质特征始终没有获得学界共识。
关键词
陈思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史书写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权力冲突
文化场域
革命通俗文艺
参照系
分类号
I207.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被引量:
2
3
作者
周敏
机构
嘉兴学院中文系
出处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97-104,共8页
基金
浙江省社科联一般项目“‘新曲艺’的基层传播机制研究(1949-1966)”(2017N9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曲艺与‘人民文艺’的普及实践研究(1949-1966)”(19YJC751076)的研究成果
文摘
"十七年"期间,在新曲艺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充分显示了文艺普及方针的贯彻力度,以及在"人民文艺"定位下重视口头与通俗的特点。其中的优秀之作,无论在题材的延续上,还是对"故事性"的肯定与发挥上,都离不开对传统曲艺口头艺术的借鉴,同时也反映了新曲艺对革命政治的情理化把握。正是这种把握与书写,革命的抽象转化成了民间的具体,其中亦有不少围绕着普及与提高、"民间性"与"人民性"、政治性与娱乐性的冲突与博弈。而这一民间审美特色与革命政治的张力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催生了新曲艺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也浓缩了发展"人民文艺"的难题性。
关键词
新曲艺
口头性
人民
文艺
革命通俗文艺
十七年文学
Keywords
New Quyi
orality
People’s Literature and Art
revolutionary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literature during the 17 Years
分类号
I239.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赵树理对“通俗”的独特实践
4
作者
刘鹏宇
机构
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
出处
《作家天地》
2019年第11期10-11,共2页
文摘
山西作家赵树理作为文学创作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者,其对通俗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赵树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通俗文艺创作与农民血脉相通,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绝佳的精神食粮,真正做到了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和战争服务,其中尤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最为典型。
关键词
赵树理
革命通俗文艺
独特实践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
刘起林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调弦夸新声
张霖
《民间文化论坛》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口头传统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面向——对“十七年”新曲艺创作情况的考察
周敏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浅析赵树理对“通俗”的独特实践
刘鹏宇
《作家天地》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