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生草”与“靺羯”:渤海国相关史料的讨论 被引量:6
1
作者 胡梧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4-8,共5页
"含生草"是一种原产于渤海国的药物,其功效首次被录入《本草拾遗》时,作者陈藏器直接利用了渤海国对该药物的认识。关于"含生草"的记载,既为渤海国初称"靺羯国"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又反映出渤... "含生草"是一种原产于渤海国的药物,其功效首次被录入《本草拾遗》时,作者陈藏器直接利用了渤海国对该药物的认识。关于"含生草"的记载,既为渤海国初称"靺羯国"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又反映出渤、唐医药交流中渤海医药学对唐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生草 靺羯 渤海国
下载PDF
“靺羯”“靺鞨”读音补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晓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9-14,共6页
"靺鞨"一词在史籍中有若干种写法,通过对其内在关系的考察,以及通过音韵学拟音的手段,可以确定靺羯、靺鞨在隋唐中古时期的读音。以"靺鞨"的多种写法为切入点,探究其中演变的经纬,并通过音韵学拟音的手段考察"... "靺鞨"一词在史籍中有若干种写法,通过对其内在关系的考察,以及通过音韵学拟音的手段,可以确定靺羯、靺鞨在隋唐中古时期的读音。以"靺鞨"的多种写法为切入点,探究其中演变的经纬,并通过音韵学拟音的手段考察"靺羯""靺鞨"两词在隋唐中古时期的读音。通过比对可以发现,"靺羯"的"望发切、居谒切"读音与"勿吉"的"文弗切、居质切"读音是十分接近的,甚至可以说"靺羯"就是"勿吉"的同音异写。这一结论不仅为进一步探讨勿吉与靺鞨的继承性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究明渤海国的族源增添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靺羯 靺鞨 读音与写法
下载PDF
关于北宋版《通典》所见之“靺羯”——对“靺羯”一词的文献学考察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梧挺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共6页
通过将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中对"靺鞨"的记载与北宋版《通典》进行对比,并结合《集韵》的记载,作者认为"靺鞨"在《通典》等唐代文献中主要写作"靺鞨",其读音很可能是"wa jie",而"靺鞨&... 通过将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中对"靺鞨"的记载与北宋版《通典》进行对比,并结合《集韵》的记载,作者认为"靺鞨"在《通典》等唐代文献中主要写作"靺鞨",其读音很可能是"wa jie",而"靺鞨"则由于《太平御览》对"靺鞨"读音的误注,以讹传讹并最终取而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琳羯 北宋版《通典》 靺羯
原文传递
渤海靺鞨说再厘正 被引量:4
4
作者 郝庆云 魏国忠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90,共3页
渤海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即靺羯族,大祚荣为首的渤海政权最初以"靺羯(即靺鞨)"为国号,渤海政权为靺鞨人的国家。"靺鞨"之称来自于"靺羯","靺羯"一词又来自于"勿吉",... 渤海国主体民族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靺鞨族,即靺羯族,大祚荣为首的渤海政权最初以"靺羯(即靺鞨)"为国号,渤海政权为靺鞨人的国家。"靺鞨"之称来自于"靺羯","靺羯"一词又来自于"勿吉",是"勿吉"一词的同音异写,"靺鞨"一词读音只能读作mojie(末杰)。关于"靺鞨"读音发生变异及其原因,学术界已有论述,最新考古发现也为"靺鞨"读作mojie(末杰)提供了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靺鞨 靺羯 僕固酋长墓志
下载PDF
浅议黑水靺鞨的勃兴 被引量:2
5
作者 魏国忠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16,共7页
靺鞨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到隋唐时代已形成为七大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即白山、粟末、拂涅、伯咄、安车骨、号室、黑水等著名七部。其中"最处北方"的黑水靺鞨,曾趁高丽灭亡后其他诸部"奔散微弱"的时机,逐渐... 靺鞨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到隋唐时代已形成为七大部落联盟或部落集团,即白山、粟末、拂涅、伯咄、安车骨、号室、黑水等著名七部。其中"最处北方"的黑水靺鞨,曾趁高丽灭亡后其他诸部"奔散微弱"的时机,逐渐地南下西进,先后收容和接纳了如上诸部的残余势力而成功地入据那河(今第一松花江)上中游流域和牡丹江流域一带的安车骨、伯咄、拂涅诸部的故地,甚至于向邻近的达末娄、乌罗护、室韦诸部的地界进行蚕食和扩张,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了今大兴安岭地区和松嫩平原一带,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又一新兴的强大政治军事势力,开始步入了其历史发展的全盛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靺鞨 高丽 渤海 “东征靺羯 黑水府
下载PDF
唐鸿胪井刻石相关史实辨析
6
作者 倪屹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9期27-32,共6页
公元714年,唐朝册封渤海国大祚荣的使者在归途中于今旅顺口黄金山镌刻了鸿胪井刻石。通过辨析各家研究成果并重新解读相关文献,可以推断使者名字的正确书写应为“崔忻”,而不是“崔䜣”;崔忻出使渤海国的时间应为唐睿宗先天二年二月,当... 公元714年,唐朝册封渤海国大祚荣的使者在归途中于今旅顺口黄金山镌刻了鸿胪井刻石。通过辨析各家研究成果并重新解读相关文献,可以推断使者名字的正确书写应为“崔忻”,而不是“崔䜣”;崔忻出使渤海国的时间应为唐睿宗先天二年二月,当时他领有“宣慰”和“册封”的双重使命;刻石铭文中的“靺羯”,是指大祚荣政权根据其主体民族使用的短期国号,而非唐朝对靺鞨民族的蔑称;而铭文中的“井两口”,很有可能是指安东都护府为接待崔忻使团特别挖掘的两口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鸿胪井刻石 崔忻 靺羯 宣劳 井两口
下载PDF
《旧唐书·李怀光传》校勘记纠谬一则 被引量:2
7
作者 姚玉成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7年第10期106-107,共2页
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5月版《旧唐书.李怀光传》记载:"李怀光,渤海靺鞨人也。"其校勘记①曰:"靺鞨,各本原作‘靺羯’②,据本书卷一九九下《靺鞨传》《新书》卷二二四上《李怀光传》改。"
关键词 李怀光 靺羯 靺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