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形态与肿瘤残余及并发症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建民 周凯 +2 位作者 罗坤 张伟 张庭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中鞍膈下降形态与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2013年3月我科80例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术中肿瘤切除后鞍膈下降形态分为4型:A型:鞍膈以垂体柄为中心对称性降至鞍区;B型:鞍膈非对称性降至鞍区,垂体柄偏向一侧;C型:鞍膈对称性下降,垂体柄移至鞍背;D型:鞍膈未或仅有轻微下降,垂体柄位置模糊不清。结果 A、B、C、D四型鞍膈的肿瘤残余率、尿崩症发生率及脑脊液漏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1.069,P=0.011;χ2=11.483,P=0.009;χ2=8.890,P=0.031)。肿瘤残余多见于B、D型鞍膈,肿瘤残余发生率与A、C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Z=-2.409,P=0.016;Z=-2.062,P=0.039;Z=-2.477,P=0.013;Z=-2.245,P=0.025),但B型与D型肿瘤残余率无统计学差异(Z=-0.791,P=0.429)。尿崩症、术中脑脊液漏多见于A、C型鞍膈,发生率与B、D型鞍膈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A型与C型尿崩症、脑脊液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Z=-0.195, P=0.846;Z=-0.362,P=0.717)。结论鞍膈下降形态可以作为肿瘤残余、尿崩症及术中脑脊液漏的一个解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 鼻内镜垂体瘤切除术 肿瘤残余 尿崩症 术中脑脊液漏
下载PDF
鞍膈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梁金 漆松涛 +3 位作者 樊俊 石瑾 陆云涛 颜小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 目的研究鞍膈的解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成人15例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视交叉偏向蝶鞍左侧20%(3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13.3%(2例)。鞍隔孔完全被视交叉覆盖73.4%(11例),未被完全覆盖26.6%(4例)。鞍隔孔相对于视交叉的位置偏向左侧26.7%(4例),居于中线上66.7%(10例),偏向右侧6.6%(1例)。从上面观,鞍膈呈下凹型80%(12例),平坦型13.3%(2例),上凸型6.7%(1例)。鞍隔孔测量前后径为2.20-12.10mlTl,左右径为3.10~13.40mm;依据鞍隔孔的大小将鞍膈分为3种类型:紧密型,占13.3%(2例);常见型,占73.4%(11例);扩大型,占13.3%(2例)。垂体柄靠近鞍背前缘占53.3%(8例),居中占40%(6例),6.7%(1例)位于鞍结节后缘。结论鞍隔孔大小的变异可影响垂体瘤的生长方式,熟悉鞍膈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对鞍区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 视交叉 垂体柄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经纵裂胼胝体前入路显微全切除鞍膈脑膜瘤(附13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振兴 王道奎 +3 位作者 张堃 张增富 王永和 曹培成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7期1-2,共2页
目的 提高鞍膈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 ,减少术后复发 ,有效治疗和预防术后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 13例患者采用改良手术入路 ,扩大病变部位的暴露范围 ,减少术中因牵拉所造成的脑损害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分块切除肿瘤的同时 ,有... 目的 提高鞍膈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 ,减少术后复发 ,有效治疗和预防术后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 13例患者采用改良手术入路 ,扩大病变部位的暴露范围 ,减少术中因牵拉所造成的脑损害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分块切除肿瘤的同时 ,有效保护与病变关系密切的血管、神经、丘脑下部、垂体、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 13例均一次全切除肿瘤 ,随访 1~ 8年 ,无肿瘤复发 ,除 1例术前视力已完全丧失外 ,3例生活自理。 9例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纵裂胼胝体前切除鞍膈脑膜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可一次全切除肿瘤 ,并能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微侵袭显微外科技术是其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脑膜瘤 经纵裂胼胝体前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 预防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鞍膈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庚生 王淳良 +5 位作者 洪涛 邹安琪 况建国 郝向阳 陈恒 周东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提出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隔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sargi... 目的:提出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隔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sargil切口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0例中8例行肿瘤全切除,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7例痊愈,2例好转,仅1例死亡。结论:鞍隔脑膜瘤为发生于鞍膈及其附近的肿瘤,肿瘤可向鞍内或鞍上生长,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内分泌功能障碍却很少见,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见鞍内及鞍上有肿块阴影,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有益于肿瘤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 脑膜瘤 鞍膈 治疗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膈下颅咽管瘤 被引量:5
5
作者 雷霆 王宝峰 +5 位作者 陈娟 徐钰 舒凯 孙炜 刘少政 李晓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11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290例颅咽管瘤,其中29例为鞍膈下颅咽管瘤,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16月,采用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结果肿瘤全切24例,全切... 目的探讨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13年3月显微手术治疗290例颅咽管瘤,其中29例为鞍膈下颅咽管瘤,行经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116月,采用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结果肿瘤全切24例,全切率82.8%;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患者。术后6例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行手术修补,4例行腰穿置管,均治愈。术后6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尿崩,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3月后恢复正常。14例术前视力下降患者,12例术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8例术前高泌乳素水平患者术后恢复正常,5例新出现垂体功能障碍,3月后复查恢复正常。1例复发再次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论鞍膈下颅咽管瘤经蝶入路手术可安全切除,创伤小,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下颅咽管瘤 经蝶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鞍膈硬脑膜取检对垂体腺瘤侵袭性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姚益群 李东海 +2 位作者 刘莉萍 曾而明 李洛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60-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鞍膈硬脑膜的侵袭性,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2例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前影像学诊断分为A组(侵袭垂体腺瘤组,13例)和B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9例)。行鞍膈硬脑膜的取检,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鞍膈硬脑膜的侵袭性,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2例垂体腺瘤标本根据术前影像学诊断分为A组(侵袭垂体腺瘤组,13例)和B组(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9例)。行鞍膈硬脑膜的取检,分别在光镜、电镜下观察2组鞍膈硬脑膜纤维与腺瘤细胞之间生长方式的差异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组垂体腺瘤中MMP-2、MMP-3、MMP-9的表达。结果光镜下A、B2组的鞍膈腺瘤细胞侵袭率分别为84.6%、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镜下A、B2组鞍膈腺瘤细胞侵袭率分别为85.7%、60.0%,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MMP-2、MMP-3、MMP-9A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9%、61.5%、92.3%,B组分别为22.2%、11.1%、33.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鞍膈硬脑膜取检可以较好地反映垂体腺瘤的侵袭性;MMP-2、MMP-3、MMP-9的高表达和腺瘤侵袭性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鞍膈 电镜 光镜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鞍膈脑膜瘤的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克华 谭启富 +4 位作者 邬祖良 杭春华 孙康健 华长春 刘华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膈脑膜瘤(DSM)的命名和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CT扫描提示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及垂体瘤病人,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16例DSM,其中7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4例为B型(鞍膈上...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膈脑膜瘤(DSM)的命名和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CT扫描提示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者及垂体瘤病人,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16例DSM,其中7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4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3例为混合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 16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 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混合性DSM,分离垂体柄和血管更为困难,也难以完全切除。我们建议应把这类肿瘤列为D型或混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脑膜瘤 分类 磁共振成像 手术入路 外科手术 手术方法
下载PDF
鞍膈的形态特征及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奚之玉 王守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3-45,共3页
鞍膈是紧邻垂体上方的硬膜结构,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有重要影响。而鞍膈孔增加鞍膈与垂体腺瘤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在垂体腺瘤病人中,术前认识到鞍膈的形态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和防治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像学... 鞍膈是紧邻垂体上方的硬膜结构,对垂体腺瘤生长方式有重要影响。而鞍膈孔增加鞍膈与垂体腺瘤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在垂体腺瘤病人中,术前认识到鞍膈的形态及其与肿瘤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和防治手术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像学和解剖学角度,综述鞍膈的形态特征及其在垂体腺瘤病人中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鞍膈 解剖学
下载PDF
巨大鞍膈脑膜瘤1例
9
作者 王义 余化霖 杨正昌 《云南医药》 CAS 2002年第1期71-71,共1页
关键词 巨大鞍膈脑膜瘤 DSM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鞍膈下型颅咽管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万仁宽 潘军 +4 位作者 汪潮湖 邱明兴 刘忆 陈铭 漆松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1-325,共5页
目的总结鞍膈下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总结鞍膈下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鞍膈下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未成年45例,其中40例(88.9%)伴有术前视力下降;术前内分泌检查21例(46.7%)为全垂体功能低下,24例(53.3%)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术前MRI示肿瘤大小(4.53±1.71)cm,38例(84.4%)累及鞍内鞍上。成人13例,其中8例(61.5%)伴有视力下降;仅1例(15.4%)为全垂体功能低下,7例为部分垂体功能低下,5例垂体功能未见明显异常;肿瘤大小(2.92±1.18)cm,10例(76.9%)累及鞍内鞍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患者的年龄(OR=0.090,P=0.037)、肿瘤大小(OR=8.350,P=0.001)、术前视力下降(OR=0.086,P=0.008)、术前内分泌(OR=0.198,P=0.024)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结论鞍膈下型颅咽管瘤在未成年患者中多见,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与成人患者存在显著不同;年龄小、肿瘤大、术前存在视力下降和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下型颅咽管瘤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鞍膈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华新 孙克华 +1 位作者 谭启富 杭春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64-165,共2页
目的 探讨鞍膈脑膜瘤(DSM)的分类、诊断及手术方法。 方法 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12例DSM,其中6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3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1例为D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 目的 探讨鞍膈脑膜瘤(DSM)的分类、诊断及手术方法。 方法 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12例DSM,其中6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3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1例为D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 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率和严重功能障碍。 结论 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D型难以完全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脑膜瘤 分类 磁共振成像 手术
下载PDF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 被引量:20
12
作者 诸葛启钏 吴近森 +5 位作者 潘进钱 叶盛 吴哲褒 张宇 鲁祥和 瞿宣兴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1 1例鞍结节和 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 ;肿瘤大小 :最大径小于 3cm 4例 ,3~6cm 1 3例 ,大于 6cm 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 目的 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  1 1例鞍结节和 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 ;肿瘤大小 :最大径小于 3cm 4例 ,3~6cm 1 3例 ,大于 6cm 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 (SimpsonⅠ、Ⅱ级切除 ) 1 6例 ,近全切除 2例 ;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 1 1例 ,无变化 5例 ,恶化 2例 ;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 7例。结论 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良好暴露和切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 鞍膈脑膜瘤 区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膈内型颅咽管瘤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亮 倪明 +3 位作者 贾旺 关树森 贾桂军 张俊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6-909,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鞍膈内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收集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鞍膈内型颅咽管瘤10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3:7,发病年龄在15~48岁之间,多以视力减退、...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切除鞍膈内型颅咽管瘤的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收集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鞍膈内型颅咽管瘤10例,通过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女=3:7,发病年龄在15~48岁之间,多以视力减退、闭经泌乳和头痛作为首发症状,女性尤以闭经泌乳常见。病变呈囊性或囊实性。2例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1例发生术后脑脊液鼻漏。10例均得到随访,闭经泌乳、视力下降、尿崩症状改善明显,2例复发。结论经鼻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膈内型颅咽管瘤以力争全切肿瘤为原则,掌握手术适应证和合理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显著改善此类肿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鞍膈 经蝶窦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4
作者 潘军 张世超 +4 位作者 彭俊祥 刘忆 樊俊 包赟 漆松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09-1214,共6页
目的 分析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鞍膈下颅咽管瘤患儿,均行手术切除.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蝶窦组(19例)和经颅组(49例),其中... 目的 分析儿童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8例鞍膈下颅咽管瘤患儿,均行手术切除.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经蝶窦组(19例)和经颅组(49例),其中经颅组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侧方入路组(12例)和前纵裂入路组(37例).所有患儿术后行门诊随访.分析鞍膈下颅咽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选择和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鞍膈下颅咽管瘤是儿童颅咽管瘤的常见类型(41.7%,68/16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和视力视野改变,分别占86.8%(59/68)和69.1% (47/68).58.8% (40/68)的患儿术前即出现全垂体功能减退症.68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270个月,平均(71.4&#177;53.4)个月.头颅MRI增强扫描发现19.1% (13/68)的患儿肿瘤复发,71.4%(20/28)的患儿术后出现新发的垂体激素轴功能障碍.肿瘤体积>10 cm3、鞍上肿瘤横径/鞍内肿瘤最大横径>2、垂直于鞍膈平面的肿瘤最大径>4 cm和鞍上肿瘤囊腔存在复杂的生长方式为选择经颅手术的因素(均P<0.05).鞍内肿瘤未循膜性边界切除、鞍内肿瘤最大横径>2.5 cm是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鞍膈下颅咽管瘤患儿无论选择经蝶窦还是经颅手术,增加鞍内肿瘤的显露和切除均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经颅手术时选择前纵裂入路更有助于增加肿瘤的鞍内显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咽管瘤 肿瘤复发 局部 鞍膈 手术入路 儿童 全垂体功能减退症
原文传递
鞍膈脑膜瘤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龄 张光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8-80,共3页
目的:根据作者治疗的10例鞍膈脑膜瘤(DSM)的体会并复习有关文献。方法:根据Kinjo报告我们也将此类肿瘤分为三种类型:A型:起于鞍膈的上面,肿瘤位于垂体柄的前方;B型:起于鞍膈的上面,肿瘤位于垂体柄的后方;C型:... 目的:根据作者治疗的10例鞍膈脑膜瘤(DSM)的体会并复习有关文献。方法:根据Kinjo报告我们也将此类肿瘤分为三种类型:A型:起于鞍膈的上面,肿瘤位于垂体柄的前方;B型:起于鞍膈的上面,肿瘤位于垂体柄的后方;C型:起于鞍膈的下面,垂体挤压不可见。结果:每种类型有各自的临床表现,A型表现为一侧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极似鞍结节脑膜瘤,亦有肿瘤较大,表现为尿崩者;B型除引起视力障碍外,还有垂体功能低下;C型类似无功能垂体腺瘤,除视野缺损外,还有双颞侧偏盲。结论:MRI可对DSM作出确切的诊断。手术入路:适于A、B型的DSM的肿瘤,采用经额部入路;适于C型的DSM,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结果:1例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脑膜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CT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显微手术切除鞍膈脑膜瘤
16
作者 王超 吴沁竹 +6 位作者 刘昉 刘窗溪 兰莉萍 熊云彪 高方友 王曲 韩国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0-852,共3页
鞍膈脑膜瘤因与垂体柄、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前后患者常有视力及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如何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及减少后期的并发症是治疗的重点[1-2].Kinjo等[3]根据位置不同将鞍膈脑膜瘤分为A、B、C3型,... 鞍膈脑膜瘤因与垂体柄、颈内动脉、视神经、视交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前后患者常有视力及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如何保护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及减少后期的并发症是治疗的重点[1-2].Kinjo等[3]根据位置不同将鞍膈脑膜瘤分为A、B、C3型,A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上方,主体位于垂体柄的前方;B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上方,主体位于垂体柄的后方;C型:肿瘤起于鞍膈的下方.鞍膈脑膜瘤的分型不同,手术入路也不同[4-5].2008年1月至2016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不同分型的鞍膈脑膜瘤11例,临床疗效较满意,现回顾性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膈脑膜瘤 显微手术切除 贵州省人民医院 颈内动脉 内分泌功能 垂体柄 神经外科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经额外侧入路鞍膈脑膜瘤切除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立华 李文德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一、背景资料 一般地发生于鞍结节、鞍膈、蝶骨平台及前床突的脑膜瘤称为鞍上脑膜瘤,其中前3种类型位于鞍上近中线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基本类似。而前床突脑膜瘤一般偏向一侧生长,与鞍旁脑膜瘤表现类似,因此也有... 一、背景资料 一般地发生于鞍结节、鞍膈、蝶骨平台及前床突的脑膜瘤称为鞍上脑膜瘤,其中前3种类型位于鞍上近中线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基本类似。而前床突脑膜瘤一般偏向一侧生长,与鞍旁脑膜瘤表现类似,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鞍上脑膜瘤仅包括前3种类型。鞍结节脑膜瘤最常见,其次为蝶骨平台脑膜瘤.而鞍膈脑膜瘤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切除术 鞍膈脑膜瘤 经额外侧入路 前床突脑膜瘤 结节脑膜瘤 上脑膜瘤 蝶骨平台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鞍上脑膜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7期396-396,共1页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多数呈良性(WHOⅠ级)、少数预后不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约1∶2,主要位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或静脉窦旁),其次依次位于嗅沟、蝶骨嵴、鞍区、视神经管、岩嵴、小脑幕和颅后窝。发生于鞍区者(10%~20...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多数呈良性(WHOⅠ级)、少数预后不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约1∶2,主要位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或静脉窦旁),其次依次位于嗅沟、蝶骨嵴、鞍区、视神经管、岩嵴、小脑幕和颅后窝。发生于鞍区者(10%~20%)主要位于鞍旁、海绵窦、蝶骨嵴,也可位于鞍上,如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少数位于鞍内。鞍上脑膜瘤多毗邻视交叉,以鞍结节、前床突和鞍膈为中心,呈宽基底向周围浸润,向前侵及颅前窝底、向后挤压视交叉,临床以视力障碍为主且多为双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脑膜瘤 结节 蝶骨嵴 鞍膈 帽状细胞 大脑凸面 前床突 嗅沟 大脑镰
下载PDF
空蝶鞍综合征 (附5例报告)
19
作者 袁先厚 《临床荟萃》 CAS 1987年第8期369-369,共1页
空蝶鞍系指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且有蝶鞍扩大或变形,鞍内为脑脊液所充填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74~1984年间经手术所见的5例空蝶鞍简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6岁~46岁,平均33.5岁。病程最短4月,长者12年,平... 空蝶鞍系指蛛网膜下腔疝入鞍内,且有蝶鞍扩大或变形,鞍内为脑脊液所充填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74~1984年间经手术所见的5例空蝶鞍简要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6岁~46岁,平均33.5岁。病程最短4月,长者12年,平均4年。5例都突出表现为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共同的临床症状。头痛主要在前额或偏一侧颞部,多呈持续性能忍受的钝痛,然而亦有1例剧痛难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蝶综合征 视交叉 视野缺损 视力下降 手术 蝶骨 垂体腺瘤 鞍膈 脑神经 视神经
下载PDF
Rathke囊肿术后并发尿崩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20
作者 吴勇力 陆冬 +1 位作者 聂耳 梁君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Rathke囊肿术后并发尿崩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Rathke囊肿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性尿崩症,将患者分为2组:尿崩组(n=35)和非尿崩组(n=42)。比较2组患者... 目的探讨Rathke囊肿术后并发尿崩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Rathke囊肿患者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中枢性尿崩症,将患者分为2组:尿崩组(n=35)和非尿崩组(n=42)。比较2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脑脊液漏、囊肿大小分级、囊内容物性状及是否伴囊内出血、囊壁强化情况、囊肿生长类型、囊壁切除程度、复发后二次手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中枢性尿崩症的危险因素。结果77例患者术后并发尿崩者35例(45.45%)。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囊肿生长类型、囊壁切除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囊壁切除程度、囊肿生长类型是Rathke囊肿术后并发尿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囊壁切除程度、囊肿生长类型与Rathke囊肿术后并发尿崩症密切相关。囊壁近全切、鞍内鞍上型及鞍上型术后并发尿崩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THKE囊肿 尿崩症 囊壁 鞍膈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