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数字韧性:内涵、框架及发展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钟志贤 刘力洪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数字韧性作为数字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有助于教师客观地辨别和应对数字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教育教学或生存。教师数字韧性是指教师在应用数字技... 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革新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数字韧性作为数字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有助于教师客观地辨别和应对数字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教育教学或生存。教师数字韧性是指教师在应用数字技术开展教育教学中遭遇技术困难或挑战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心向与适应能力。通过理解和分析数字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在分析现有代表性数字韧性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韧性研究和教师职业特点,从“适应环境、应对挑战、自我调节、支持寻求”四个层面构建了教师数字韧性结构框架。教师的数字韧性可通过自我建构、韧性教育、场景学习和资源支持得以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数字韧性 数字韧性框架 数字技术 数字时代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极端自然灾害下我国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框架与发展策略研究
2
作者 徐雪松 唐加乐 +3 位作者 曾子洋 徐凯 蒋鸿涛 何远兴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城市电力系统是关系到城市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自然灾害下“小概率‒高损失”的极端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和城市的安全运行。韧性是用于描述系统抵御扰动并快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因此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提升... 城市电力系统是关系到城市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自然灾害下“小概率‒高损失”的极端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城市电力供应的持续性和城市的安全运行。韧性是用于描述系统抵御扰动并快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能力,因此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提升城市电力系统韧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内涵进行了概述,明确了城市电力系统应对极端自然灾害的过程。其次,结合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建设面临的挑战,从“信息‒物理‒应用”3个维度剖析了系统韧性提升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框架,从数智感知‒场景构建‒响应评估‒应急恢复4个角度,剖析了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的4种关键技术;最后,针对极端自然灾害下城市电力系统韧性提升提出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和统筹设计,智慧化升级电力基础设施;攻克核心问题和关键技术,推进技术成果落地应用;健全标准化技术文件,建立统一设备配置原则;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建立高效应急协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城市电力系统 韧性提升框架 城市安全
下载PDF
化工过程系统韧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王海顺 魏利军 +3 位作者 多英全 苏明清 杨国梁 曾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为推动对化工过程系统韧性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辨析系统韧性概念,解析化工过程系统韧性概念框架,从定性与定量2方面分析化工过程系统韧性评估研究的进展,探讨目前的研究挑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化工过程系统韧性... 为推动对化工过程系统韧性的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辨析系统韧性概念,解析化工过程系统韧性概念框架,从定性与定量2方面分析化工过程系统韧性评估研究的进展,探讨目前的研究挑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化工过程系统韧性表示系统应对不利事件的预测、吸收、适应、恢复和学习能力;扰动下基于系统性能的概率方法是当前化工过程系统韧性定量评估的热点;韧性定量研究的主要挑战为扰动辨识与韧性建模等;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耦合扰动下韧性分析、综合韧性建模、动态韧性评估与韧性设计优化等方向。研究结果可为化工过程系统韧性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过程系统 韧性概念框架 韧性评估方法 定量评估 过程安全
下载PDF
韧性理念下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港城启动区开发建设项目为例
4
作者 许海旭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10期1-3,共3页
在当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城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被视为应对城市风险和危机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研究的新兴热点。论文聚焦于“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升城市空间韧... 在当今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城市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加的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被视为应对城市风险和危机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研究的新兴热点。论文聚焦于“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提升城市空间韧性”这一重要议题,以盐城滨海港工业园区港城启动区开发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市设计手法,探索实践韧性规划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建设 韧性规划框架 空间韧性载体 基础韧性单元
下载PDF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理论的高层建筑火灾韧性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小千 胡肖 +1 位作者 张骞 杨永斌 《建筑结构》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42-146,141,共6页
为降低高层建筑火灾的发生率,基于演进韧性视角,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韧性作出了明确定义。结合高层建筑火灾的具体特征,将韧性框架的4个维度重新定义和划分,分别从高层建筑的鲁棒性、冗余性、迅速性和策略性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结合熵权... 为降低高层建筑火灾的发生率,基于演进韧性视角,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韧性作出了明确定义。结合高层建筑火灾的具体特征,将韧性框架的4个维度重新定义和划分,分别从高层建筑的鲁棒性、冗余性、迅速性和策略性4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结合熵权法和物元可拓学理论实现对高层建筑火灾韧性等级的客观评价,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高层建筑火灾的韧性是火灾发生期间建筑吸收、应对、恢复和学习能力的函数,4个维度权重分别为0.324、0.152、0.369、0.153,可知高层建筑的火灾韧性首要强调建筑的迅速性,即建筑对火灾的事后恢复能力,该结果完全符合韧性的核心概念。所选的高层建筑实例的火灾韧性等级为S4,火灾韧性为“差”状态,该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进韧性 韧性框架 高层建筑 熵权物元可拓理论 韧性评价等级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 被引量:22
6
作者 邱桐 陈湘生 苏栋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7-127,共11页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 土木工程在2019年底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将背负起城市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的重大使命。该文提出了融合中国城市疫情防控的需求和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抗疫韧性性能优势的综合发展方案,指出在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疫情应急防控具有的安全稳定、与应急医疗条件相适应、可作为低能耗地下应急物资储藏仓库、可作为政府统一应急调度资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等特点。构建了适合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抗疫韧性评估框架,对城市地下空间及既有抗疫设施进行韧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获得地下空间在城市抗疫韧性的全面优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地下空间防灾抗疫关于"存量""增量""变量"及"统一调度"的韧性建设框架,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框架,为韧性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综合韧性防灾抗疫建设 韧性建设框架
原文传递
城市韧性的概念演进、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53
7
作者 臧鑫宇 王峤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94-104,共11页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 城市韧性理念以城市本体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城市在承受扰动时保持自身功能不被破坏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成为保障城市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城市韧性概念和属性进行梳理与辨析;文献调研表明,学界对城市韧性的概念定义、属性特征等基本问题逐渐达成共识,研究重点已由基本问题转入韧性框架、评价体系、提升策略等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现状,提出城市韧性研究应在理论、方法和实践层面进一步拓展,并从系统性、实效性、制度性3个层面提出中国城市韧性研究的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韧性 防灾减灾 韧性框架
原文传递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of Blue-Green Space towards Urban-Rural Resilienc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Practicable Approach 被引量:5
8
作者 YU Qiao DU Mengjiao +2 位作者 LI Haochen TANG Xizi LI Xiaoya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2年第3期347-359,共13页
Fa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resilience is a new value goal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Blue-green space is an interconnected... Fa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by urbanization, urban-rural resilience is a new value goal of territorial space development. Blue-green space is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system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green space and water bodies, which can dissolv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ssures of the system by way of mitigatory acceptance and adaptive interaction, reduce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artificial construction disturbances,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composite functions. By recogni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blue-green space, its composite ecological functiona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lue of urban-rural resili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ntegrated planning of blue-green spac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resilient objectives,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integrated configuration,differentiated regul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an integrated and coordinated multi-scale practicable approach of blue-green space planning(i.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ue-green corridor network, the configuration of blue-green open space, the allocation of 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the regulation-based urban-rural transect,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he hydroecological performance and composite functional services in order to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resil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resilience blue-green space integrated plann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practicable approac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