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家往事 梅贻琦与韩咏华夫妇
1
作者 徐泓 《财新周刊》 2021年第13期87-91,共5页
韩咏华与梅贻琦订婚的消息被同学陶履辛听到后,急忙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她回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韩咏华开始了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43年的共同生活。月涵变“悦韩”1919年6月17日,我的... 韩咏华与梅贻琦订婚的消息被同学陶履辛听到后,急忙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她回说:“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韩咏华开始了和沉默寡言的梅贻琦43年的共同生活。月涵变“悦韩”1919年6月17日,我的母亲韩德常还不满4岁。那天,她伤心地一边哭一边说:“那个人为什么把五姑带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贻琦 我的母亲 沉默寡言 韩咏华
原文传递
梅贻琦与韩咏华
2
作者 龙飞 《名人传记》 2021年第1期69-69,共1页
1904年,严修、张伯苓在原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创办了“私立中学堂”。十五岁的梅贻琦考入该校,此时他未来的妻子韩咏华也在严家院内读书。韩咏华1893年出生于天津“八大家”之首的“天成号韩家”。
关键词 梅贻琦 私立中学 张伯苓 韩咏华
原文传递
一年清致雪霜中——梅贻琦·韩咏华
3
作者 岚枫 《北方人》 2011年第12期18-19,共2页
1904年,天津,严氏家塾。她10岁,在城西的严氏女塾念书,喜欢穿素净的长棉袍和厚厚的毛坎肩,把一头长发盘进帽子里,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女塾设在严家的偏院酒坊院中,念书的都是严家的女子,也有几个亲友家的孩子,比如她。女塾和男塾各居... 1904年,天津,严氏家塾。她10岁,在城西的严氏女塾念书,喜欢穿素净的长棉袍和厚厚的毛坎肩,把一头长发盘进帽子里,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女塾设在严家的偏院酒坊院中,念书的都是严家的女子,也有几个亲友家的孩子,比如她。女塾和男塾各居院子的一侧,中间的操场是轮流使用的。女孩子们在操场上体育课的时候,就会把通往男生院子的门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咏华 梅贻琦 酒坊 轮流使用 第一年 门关 结婚生子 头长 女性世界 女青年会
原文传递
邓颖超故友“韩家姐妹”钩沉
4
作者 徐泓 《名人传记》 2024年第8期73-78,共6页
从小我就知道,我的母亲有几位风华绝代的姑姑,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韩家姐妹”。她们是大姐韩俊华(1878-1975)四姐韩升华(1891-1969)、五姐韩咏华(1893-1994)、六姐韩恂华(1899-1966)、七姐韩权华(1903-1985)。我们这一辈称呼她们为姑婆... 从小我就知道,我的母亲有几位风华绝代的姑姑,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韩家姐妹”。她们是大姐韩俊华(1878-1975)四姐韩升华(1891-1969)、五姐韩咏华(1893-1994)、六姐韩恂华(1899-1966)、七姐韩权华(1903-1985)。我们这一辈称呼她们为姑婆。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更是与“韩家姐妹”中的三位,在天津读书时就相熟,和其中一位在“觉悟社”还有战友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颖超 我的母亲 觉悟社 韩咏华 周恩来总理 姐妹
原文传递
清华名师的夫人们
5
作者 章诗依 《北方人》 2014年第11期23-24,共2页
苦难风流抗战爆发前的清华园,在清华子弟的回忆中,许多地方草高林密,灯影稀疏,夏夜里蝉鸣蛙叫,孩子们或上树粘知了,或下河摸鱼虾,充满田园野趣。然而,日寇入侵,山河变色,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撤退到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大。8年抗战中... 苦难风流抗战爆发前的清华园,在清华子弟的回忆中,许多地方草高林密,灯影稀疏,夏夜里蝉鸣蛙叫,孩子们或上树粘知了,或下河摸鱼虾,充满田园野趣。然而,日寇入侵,山河变色,清华与北大、南开大学一道撤退到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大。8年抗战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教学与科研不但没有中断,反而取得许多成就。这背后,教授夫人们的贡献非同小可。抗战末期的1943年,物价飞涨,为了改善家庭开支入不敷出的局面,校长梅贻琦的夫人韩咏华、潘光旦教授夫人赵瑞云、袁复礼教授夫人廖家珊,合作生产小食品出售。三人的分工是这样的:米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生产 家庭开支 赵瑞 弦歌不辍 韩咏华 食用色素 梅贻琦 袁复礼 草高 鸣蛙
原文传递
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
6
作者 陆海风 《科学家》 2014年第12期32-35,共4页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那一天人们除了瞻仰这所名牌大学的百年风华之外,也更多地开始思考它所诠释的大学精神。有媒体曾以“追寻中国大学魂魄”为主题做报道,提出“清华之大在于大师辈出”的评语,这句评语与清华历史上... 2011年4月24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那一天人们除了瞻仰这所名牌大学的百年风华之外,也更多地开始思考它所诠释的大学精神。有媒体曾以“追寻中国大学魂魄”为主题做报道,提出“清华之大在于大师辈出”的评语,这句评语与清华历史上著名的校长梅贻琦先生在1931年上任时所说的话完全吻合: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贻琦 冯友兰 韩咏华 西南联大
原文传递
梅贻琦:寡言的君子
7
作者 张建安 《传记文学》 2017年第3期77-86,共10页
'月涵寡言,天下皆知'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因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被清华师生公认为最可尊敬的'终身校长'。他不仅引领清华大学由一个普通大学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还在抗战时期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 '月涵寡言,天下皆知'梅贻琦,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因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被清华师生公认为最可尊敬的'终身校长'。他不仅引领清华大学由一个普通大学成为中国一流的大学,还在抗战时期主持西南联大的工作,创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成为世人尊崇的教育家。与此同时,梅贻琦也留下了很多佳话,其中,他的寡言令人难忘。他的弟弟梅贻宝曾在文章中提到:'月涵寡言,天下皆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贻琦 清华大学 韩咏华 西南联大 梅先生 清华园
原文传递
一切按规定办事
8
作者 张帮俊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第5期19-19,共1页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一直为后人推崇,而梅贻琦两袖清风的品性、坚守规定的操守更令人钦佩。1931年,梅贻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一到任,他便放弃校长传统的...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这句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一直为后人推崇,而梅贻琦两袖清风的品性、坚守规定的操守更令人钦佩。1931年,梅贻琦担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一到任,他便放弃校长传统的特权,家里的电话费、佣工的薪金,以及学校补贴的两吨煤,他全部要求自费。八年抗战期间,清华、北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贻琦 清华大学校长 韩咏华 梅先生 抗战期间 电话费 校务委员会 敬佩之情 潘光旦 人格魅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