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朝文人笔谈稿的形制及其流传——以清刘大观与朝鲜使者笔谈稿手卷为例
1
作者
潘建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明清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抵达中国的朝鲜使团数量甚是可观。因口语交流不畅,朝鲜文人多假借笔谈方式与中国文人展开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笔谈资料。近年新发现的中国文人刘大观在1799年与朝鲜使者徐滢修、韩致应...
明清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抵达中国的朝鲜使团数量甚是可观。因口语交流不畅,朝鲜文人多假借笔谈方式与中国文人展开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笔谈资料。近年新发现的中国文人刘大观在1799年与朝鲜使者徐滢修、韩致应之间的笔谈稿手卷,不同于收录于“朝天录”“燕行录”文献中的笔谈整理稿,而是珍贵的笔谈原纸。该手卷不仅有助于揭示中朝文人在进行笔谈时的用纸、书写方式、敏感话题的涂抹毁弃、时间题署等笔谈稿形制,还可以借此考察笔谈稿的流传、誊录编集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记录口头交谈的特殊史料,笔谈文献虽有重现交流现场的作用,但它大多经过事后的增删整理,研究利用时应予注意并酌情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文人
刘大观
徐滢修
韩致应
燕行使
东亚笔谈
形制
流传
原文传递
题名
中朝文人笔谈稿的形制及其流传——以清刘大观与朝鲜使者笔谈稿手卷为例
1
作者
潘建国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文摘
明清时期中国和朝鲜半岛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外交关系,抵达中国的朝鲜使团数量甚是可观。因口语交流不畅,朝鲜文人多假借笔谈方式与中国文人展开交流,留下了丰富的笔谈资料。近年新发现的中国文人刘大观在1799年与朝鲜使者徐滢修、韩致应之间的笔谈稿手卷,不同于收录于“朝天录”“燕行录”文献中的笔谈整理稿,而是珍贵的笔谈原纸。该手卷不仅有助于揭示中朝文人在进行笔谈时的用纸、书写方式、敏感话题的涂抹毁弃、时间题署等笔谈稿形制,还可以借此考察笔谈稿的流传、誊录编集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记录口头交谈的特殊史料,笔谈文献虽有重现交流现场的作用,但它大多经过事后的增删整理,研究利用时应予注意并酌情处理。
关键词
中朝文人
刘大观
徐滢修
韩致应
燕行使
东亚笔谈
形制
流传
Keywords
Chinese and Korean literati
Liu Daguan
Seo Hyeong-su
Han Chi-eung
Korean embassies in Beijing
written conversation between counties in East Asia
form
spread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K312.34 [历史地理—世界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朝文人笔谈稿的形制及其流传——以清刘大观与朝鲜使者笔谈稿手卷为例
潘建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