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音乐性文本的翻译——以杜波依斯的《黑人的灵魂》中的《悲歌》一章为例
1
作者 张晓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68-69,78,共3页
音乐性是很多黑人作家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类作品在阅读中会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然而在经过翻译过程中这种美感往往会被抹消。因此,本文就黑人作家杜波依斯的文章选段结合纽马克的翻译方法来浅谈一下音乐性文本翻译的理解与实践。
关键词 杜波伊斯 音乐性文本 纽马克
下载PDF
塞利纳《茫茫黑夜游》的音乐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段慧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5-199,共5页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茫茫黑夜游》堪称是与《追忆似水年华》齐名的经典作品。其作者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塞利纳本人将其成功的秘诀归因于一种"小音乐"。本文... 在20世纪法国文学史上,《茫茫黑夜游》堪称是与《追忆似水年华》齐名的经典作品。其作者路易-费尔迪南.塞利纳以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二十世纪的法国文坛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塞利纳本人将其成功的秘诀归因于一种"小音乐"。本文将从互文性视角分析塞利纳将"小音乐"引入文学文本的过程以及音乐性文本在文学文本中所产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茫茫黑夜游》 互文 音乐性文本
下载PDF
凉山彝族火把节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阐释
3
作者 路菊芳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85-94,共10页
现代火把节节庆仪式无论在官方舞台,还是民间村头、院坝,都可被界定为一场具有情境意义的文化表演,因不同表演场域中的“表演前”(模式、观念)和“表演后”(音声产品)存在差异,才生成不同的表演文本。从学理层分析,民间场域的“传统知识... 现代火把节节庆仪式无论在官方舞台,还是民间村头、院坝,都可被界定为一场具有情境意义的文化表演,因不同表演场域中的“表演前”(模式、观念)和“表演后”(音声产品)存在差异,才生成不同的表演文本。从学理层分析,民间场域的“传统知识”(文化模式)到表演实践(变体)是局内人的第一层阐释;官方舞台表演的“概念”到“音声产品”是局内和局外人合作的再次阐释或者“传统情景的再造”。从宏观的“表演”视角看,民间仪式表演场域中无论多少变体都可看作是官方舞台“表演前”(表演观念)的积淀;而官方舞台表演又是传统音乐文化的“表演实践”(表演行为)。由此,凉山彝族火把节从传统表演模式到官民共谋的复合节日体系,再到新冠疫情后回归民间村坝零散表演的转换,正是传承性音乐文本向表演性音乐文本发展的一个螺旋上升式的持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把节仪式表演 传承音乐文本 表演音乐文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