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论“通假”与“假借”的关系──兼论音近通假的原因
1
作者 马晓琴 《唐都学刊》 1994年第6期51-54,共4页
本文从“通假”与“假借”产生的原因、有无本字、久借不还还是临时借用等方面分析了“通假”与“假借”的异同。得出“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同时论述了语音的演变及官话与方言的分歧是造成音近通假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通假 假借 假借字形 假借字义 通假字形 通假字义 音近通假
下载PDF
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 被引量:3
2
作者 周长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175-180,共6页
现在有些教科书、辞典、文章谈到古音通假,总要提出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的说法,甚至还有旁纽双声通假的说法。持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相同,可以通假;迭韵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韵母相同,可以通假。持旁纽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 现在有些教科书、辞典、文章谈到古音通假,总要提出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的说法,甚至还有旁纽双声通假的说法。持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相同,可以通假;迭韵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韵母相同,可以通假。持旁纽双声通假者,认为有些字由于声母发音部位相同,可以通假。上述这些说法,笔者未敢苟同,借此提出来商榷,以求正于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要素 音近通假 发展 汉语 通假 通假 声母 普通话 部位
下载PDF
《医古文》六版教材通假字析
3
作者 魏希启 刘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148-149,共2页
通假,是在古籍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就其种类讲,可分为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两大类。而音同通假又可分为声旁相同和声旁不同两种;音近通假又可分为双声关系及迭韵关系的通假。本文就新编六版教材《医古文... 通假,是在古籍中较为常见的现象,指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就其种类讲,可分为音同通假和音近通假两大类。而音同通假又可分为声旁相同和声旁不同两种;音近通假又可分为双声关系及迭韵关系的通假。本文就新编六版教材《医古文》中的通假字分类浅析,以期能给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古文 通假 音近通假 通假 中医 教材
下载PDF
从《考槃》谈起——试论确定通假字的原则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大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最近从《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印的《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读到了《释考槃》一文,作者对《诗·卫风·考槃》的文字作了不少改动,引起了一些疑问,想提出来就正于大方之家。《考槃》是一首仅有四十八个字的短诗,共分三章,每章... 最近从《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编印的《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读到了《释考槃》一文,作者对《诗·卫风·考槃》的文字作了不少改动,引起了一些疑问,想提出来就正于大方之家。《考槃》是一首仅有四十八个字的短诗,共分三章,每章十六字,三章反复咏叹,都只有四个字不重复,作者认为不重复的十二个字有六个通假字,占一半之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音近通假 毛传 先秦古籍 王引之 本义 文献语言 王念孙 文字
下载PDF
假借和通假的区别与形态
5
作者 孙凌安 《东疆学刊》 1990年第Z1期73-77,共5页
假借和通假是古书中常见的现象.许多语法专著和大学课本里论及这一现象时,往往把二者看成一个问题,或不加任何区别,或当作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略加说明.其实,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分析,假借和通假都是截然不同的,理应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 假借和通假是古书中常见的现象.许多语法专著和大学课本里论及这一现象时,往往把二者看成一个问题,或不加任何区别,或当作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略加说明.其实,无论从内容或形式上分析,假借和通假都是截然不同的,理应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假借与通假究竟有哪些差异呢?(一)两者的含义和范畴不同.假借是凭借的意思.就是说凭借原有的字形,拿来书写语言中另一个“本无其字”的词.即借字记音,“依声托事”.它属于写词方法范畴.通假是相借通用的意思.即因声借字,用来书写原字的词义,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通用.它属于误写别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借字 史记 原词 本义 诗经 形借 音近通假 通假 左传
下载PDF
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关系
6
作者 马晓琴 《唐都学刊》 1996年第2期102-104,共3页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了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关系,认为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在声韵的关系上,以同音字数量最多,约占26%;其次是双声和叠韵,各占约11%;再其次是旁纽、对转和旁转,准双声、准旁纽和旁对转数量都较... 本文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了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关系,认为西周金文通假字与本字在声韵的关系上,以同音字数量最多,约占26%;其次是双声和叠韵,各占约11%;再其次是旁纽、对转和旁转,准双声、准旁纽和旁对转数量都较少,邻纽和通转则是个别的。结论:西周金文中同音通假字是主要的,音近通假是次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本字 借字 声韵关系 通假 音近通假
下载PDF
谈《广韵》“又读”中的假借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长仁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50-52,共3页
《广韵》“只读”中的假借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借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律.无字假借包括专名借用和一般借用两种情况,其结果都改变了该借字的音读.这是“又读”形成的原因之一.音近而通与先秦古籍中的音近通假也有所不同,... 《广韵》“只读”中的假借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认识无字假借和音近而通的一些规律.无字假借包括专名借用和一般借用两种情况,其结果都改变了该借字的音读.这是“又读”形成的原因之一.音近而通与先秦古籍中的音近通假也有所不同,前者往往已经取利约定俗成的地位.而后者只是临时的借用,一般不会构成“又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韵》 音近通假 姓氏 先秦古籍 约定俗成 《说文》 《史记》 “之” 说文通训定声 本有其字
下载PDF
浅析侯马盟书中的假借通用字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锋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85-86,90,共3页
通假的滥用,是导致侯马盟书文字异形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我们统计,侯马盟书中共有82组假借通用字,共206个假借体,而这些通用字可主要分为音近通假、义近通假和形近通假三类。
关键词 侯马盟书 通假 音近通假 通假 通假
下载PDF
字说三则
9
作者 林志强 《古文字研究》 2012年第1期661-667,共7页
一、说"■"郭店楚简《老子》甲简3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与亡孰病。"■字从贝之声①,研究者有"得"、"持"两说。整理者隶定为"■",以音近通假读为"得"②,刘钊先生从... 一、说"■"郭店楚简《老子》甲简3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与亡孰病。"■字从贝之声①,研究者有"得"、"持"两说。整理者隶定为"■",以音近通假读为"得"②,刘钊先生从之,并进一步论证云:"古音’之’在章纽之部,’得’在端纽职部,声为一系,韵为通转,于音可通。"③陈伟先生认为此字更可能是"寺"、"持"而定为"持","持"有与"得"相近、与"亡"相反的意思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近通假 通转 整理者 读为
下载PDF
《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继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9-73,共5页
《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胡继明《广雅疏证》是王念孙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体现。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段玉裁誉之为“不朽之作”①。《清史稿·儒林传》:“(念孙)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 《广雅疏证》的“字异而义同”胡继明《广雅疏证》是王念孙潜心研究的结晶,是他毕生学术思想的体现。学者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段玉裁誉之为“不朽之作”①。《清史稿·儒林传》:“(念孙)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说文》 《释训》 《毛传》 《释诂》 《尔雅》 假借字 说文通训定声 因声求义 音近通假
下载PDF
《庄子·大宗师篇》新诂(上)
11
作者 周清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3-9,共7页
关键词 《说文》 大宗师 《庄子·逍遥游》 “其” 闻一多 汉书 司马相如 形全精复 音近通假 《考工记》
下载PDF
读《左》三札
12
作者 商中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1-3,共3页
札一:傅《左传·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傅,附着也.”郑天梃《左传选》:“傅,附著,围近.”朱东润《左传选》:“傅与附通,包围也.”夏剑钦等’通假字小字典》释傅通附,“傅... 札一:傅《左传·隐公十一年》:“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傅于许.”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傅,附着也.”郑天梃《左传选》:“傅,附著,围近.”朱东润《左传选》:“傅与附通,包围也.”夏剑钦等’通假字小字典》释傅通附,“傅于许”“为三国军队会集在许国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春秋左传注》 音近通假 部位 通假 《现代汉语词典》 纪律 孙子兵法 齿状矮墙 郑天挺
下载PDF
崇和祟
13
作者 王振中 《语文世界(上旬刊)》 1998年第4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使动用法 引申义 《三国演义》 具体语言环境 《红楼梦》 现代汉语 音近通假 柳宗元 文字学 《进学解》
下载PDF
通假字的辨析
14
作者 李俊岭 《语文月刊》 2000年第5期15-15,共1页
通假字在古籍中很常见,许多词语按字面解释,往往捍格难通。这为学习古汉语造成极大困难。怎样才能识别古代文籍中的假借字,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引其父王念孙之言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 通假字在古籍中很常见,许多词语按字面解释,往往捍格难通。这为学习古汉语造成极大困难。怎样才能识别古代文籍中的假借字,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引其父王念孙之言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宇,则涣然冰释。"如《诗经·王风·葛藟》:"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闻"是"问"的借字,"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假 假借字 以声求义 王引之 字面解释 古汉语 王念孙 形似 音近通假 训话
原文传递
楚墓竹简文字考释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宝贵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章第一篇认为“斯”字的声旁,是一个把“其”字的主体部分省掉,加注了“齿”声的字。第二篇认为楚墓竹简《周易》第26号简中的“”字,是个从“肉”,“发”声的字,它应该是“腓”字的异体字,或音近通假字。
关键词 “斯”字的声旁 加注“齿”声的字 “腓”的异体字 音近通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