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许渊冲的英译诗看韵体译诗的得失
1
作者 郝方方 《大观周刊》 2011年第31期131-132,共2页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他的中诗英译进行分析,旨在探析韵体译诗的利与弊,以便使该译诗理论在“扬弃”中发展。
关键词 韵体译诗 许渊冲
下载PDF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韵体译诗的批判
2
作者 刘爱兰 《今古文创》 2020年第43期87-88,共2页
基于对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细读,总结出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三种权宜之计使得译文具有译者所理想的押韵模式。这三种权宜之计分别是增减或者刻意曲解原诗内容,频繁使用倒装,反复使用“经典”押韵模式。本... 基于对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细读,总结出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主要采用三种权宜之计使得译文具有译者所理想的押韵模式。这三种权宜之计分别是增减或者刻意曲解原诗内容,频繁使用倒装,反复使用“经典”押韵模式。本文以《青溪》译文为例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对译文的具体影响,进而认为整个译本整齐划一的押韵形式往往只是给译文披上了华丽的押韵外衣,因为强行押韵,译文语言反而变得生硬牵强,矫揉造作,译诗本身也难以称得上是自然、地道的诗歌,其结果自然无法诠释唐诗内在的真情实感之美,事实上,这也许是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一直无法被西方读者所接受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百首 韵体译诗
下载PDF
谈许渊冲韵体译诗的文化自觉
3
作者 张保红 曹金芳 《中国翻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2,共9页
从翻译诗学视角看,译者可以顺应时代诗学规范,也可沿袭传统诗学规范。不同诗学规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在中西文学翻译实践中都可找到经典的案例。许渊冲选择沿袭传统诗学规范,他的翻译实践是清一色的韵体,且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与... 从翻译诗学视角看,译者可以顺应时代诗学规范,也可沿袭传统诗学规范。不同诗学规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在中西文学翻译实践中都可找到经典的案例。许渊冲选择沿袭传统诗学规范,他的翻译实践是清一色的韵体,且深深地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学经验的烙印。他的翻译理论承继了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和传统译论,其理论与实践演绎出在承继中优化,在优化中发展的路径。本文从印象式批评、整体批评、文化传统和换位思考等方面与《课堂讨论中汉诗英译的方方面面》一文进行商榷,以求改变当前人们对韵体译诗认知的偏差,重新评估许渊冲韵体英译古典汉诗的文学、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韵体译诗 文化自觉 再思考
原文传递
论韵体译诗之可行性 被引量:5
4
作者 郦青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古典诗词翻译,一般采用自由体译诗、韵体译诗、散文体译诗等几种体裁。本文试图从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出发,对韵体译诗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我们认为韵体译诗是必要的。
关键词 韵体译诗 自由 李清照
原文传递
押韵,译者独创性的“陷阱”——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爱兰 杨延玲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28-134,共7页
笔者在研读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和强行的押韵策略,并从语言、句子表达、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和押韵策略对译文的影响。进而以整个译本的质量来论证这些强... 笔者在研读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译本的基础上,分析了译者在无法使译文自然押韵的情况下采用的权宜之计和强行的押韵策略,并从语言、句子表达、风格等方面来分析这些权宜之计和押韵策略对译文的影响。进而以整个译本的质量来论证这些强行的押韵策略只是给译文披上了漂亮的押韵外衣,而译诗在本质上却无法称得上是自然、地道、不折不扣的英语诗。押韵俨然成了译者独创性的陷阱,译者愈想创新,采用权宜之法,离其所制定的翻译原则愈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三百首 韵体译诗 策略
下载PDF
以韵助译的汪译陶诗
6
作者 蔡华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7-19,25,共4页
翻译家汪榕培的陶诗英译本是距离当下读者最近的陶诗英译本。他通览陶学研究成果,研究陶诗前译,有所创造地将原诗的音韵翻译出来,既尊重了原作,发掘了原作潜能,又满足并拓展了陶诗英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 韵体译诗 音、形、 意三赢的文学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究竟为谁而译?——从诗译批评说起 被引量:4
7
作者 周红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3-87,共5页
现行的汉诗英译批评倾向于以原作为参照进行分析对比的单向模式,忽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研究,导致此类研究主观判断多,描述性弱。本文质询了"音、形、意"的译评模式,特别是韵体译诗模式的合理性,借"中国古典... 现行的汉诗英译批评倾向于以原作为参照进行分析对比的单向模式,忽视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研究,导致此类研究主观判断多,描述性弱。本文质询了"音、形、意"的译评模式,特别是韵体译诗模式的合理性,借"中国古典诗歌究竟为谁而译"这一命题,从接受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韵体译诗的局限性,借"经典理论"阐释翻译方式多元化的意义,提出汉诗英译批评应纳入文化交流的视野,建立以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为参照的批评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 韵体译诗 目标文化 经典翻多元化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三种策略
8
作者 戴文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 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由于其高度的审美价值,使得诗歌的翻译成为翻译实践中一座可望而难及的高峰。要在译文中尽可能的保存诗歌的审美价值,散文体译诗、创造性转换和"意""形"兼顾的韵体译诗是追求诗歌翻译经典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翻 散文 创造性转换 韵体译诗
下载PDF
《诗经·关雎》英译探微
9
作者 刘小叶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07年第3期22-22,共1页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论述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对中西《关雎》英译本的分析表明:首先,韵体译诗和散体译诗虽各有所长,但应在不“损义”的前提下,保留汉语诗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次,翻译是一种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 本文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论述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对中西《关雎》英译本的分析表明:首先,韵体译诗和散体译诗虽各有所长,但应在不“损义”的前提下,保留汉语诗歌独特的文化特质;其次,翻译是一种沟通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英 文化翻 韵体译诗 典籍英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角度比较许渊冲和翁显良的汉诗英译策略
10
作者 张紫涵 《译苑新谭》 2023年第2期186-193,共8页
在中国,古诗英译的理论主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许渊冲主张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另一类则是翁显良教授主张的散体译诗,即以散文诗体和白描手法翻译中国古诗。从流传范围和接受程度来看,目前受众最广的理论当属许渊冲倡导的三美... 在中国,古诗英译的理论主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许渊冲主张的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另一类则是翁显良教授主张的散体译诗,即以散文诗体和白描手法翻译中国古诗。从流传范围和接受程度来看,目前受众最广的理论当属许渊冲倡导的三美论,其汉诗英译作品也被誉为翻译的经典。相比之下,翁显良主张的散体译诗理论,传播范围较窄,接受程度偏低。然而,三美论可以在翻译实践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践行吗?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的唯一原则吗?散体译诗理论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呢?本文试结合翻译美学理论,从译文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两个方面分析许渊冲和翁显良的汉诗英译作品,探讨两种截然相反的译论指导下,译诗在传达诗歌美之时的优势和局限性,借此分析译者在汉诗英译中应遵循怎样的标准,以及如何实现译诗对原作的审美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美论 韵体译诗 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