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堂山石窟文创产品设计与品牌构建研究
1
作者 刘静 万小迈 李静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8期29-31,共3页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通过本土文化的植入和品牌文创产品的创意,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主要代表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石窟寺及石刻艺术的成就,现为市级以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密不可分,通过本土文化的植入和品牌文创产品的创意,能够有效提升旅游产品附加值,带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主要代表了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石窟寺及石刻艺术的成就,现为市级以上保护单位,资源十分丰富。本文以响堂山石窟艺术为切入点,通过文创设计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创意表达,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本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文创设计 品牌构建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的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李静 《天工》 2024年第9期6-8,共3页
以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再研究、再利用为切入点,探讨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设计。建立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数字艺术图案库,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形成科普动画,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开发数字化应用设计,创新... 以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再研究、再利用为切入点,探讨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和应用设计。建立响堂山石窟装饰纹样数字艺术图案库,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形成科普动画,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开发数字化应用设计,创新传统纹样,为文物资源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寻找到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装饰纹样 数字化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文字保留古文字现象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征 郑振峰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6,共8页
以响堂山石窟(北齐至隋唐)文字来探讨隶楷阶段文字保留古文字的现象。存古现象展现出与古文字形体联系的复杂性,以隶古定为主同时有大量对形体改造的现象;在与前代文字的继承关系中具体来源多样;同一构件的多个存古形体有渐变性等内部差... 以响堂山石窟(北齐至隋唐)文字来探讨隶楷阶段文字保留古文字的现象。存古现象展现出与古文字形体联系的复杂性,以隶古定为主同时有大量对形体改造的现象;在与前代文字的继承关系中具体来源多样;同一构件的多个存古形体有渐变性等内部差异;不同构件与前代相较时发展变化极不平衡,从整体上看存古构件涉及范围广、数量大,有的甚至仍居于字形中的正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文字 古文字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造像题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东光 《文物春秋》 1997年第2期30-39,50,共11页
响堂山石窟造像题材刘东光图一:定光佛并三童子位于河北省邯郸峰峰矿区鼓山的响堂山石窟是北朝末期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其造像题材,有关文章已有所述及。本文拟对部分尚有探讨余地或需作补充的题材,谈... 响堂山石窟造像题材刘东光图一:定光佛并三童子位于河北省邯郸峰峰矿区鼓山的响堂山石窟是北朝末期最重要的石窟群之一,隋、唐、宋、明历代均有续凿。其造像题材,有关文章已有所述及。本文拟对部分尚有探讨余地或需作补充的题材,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北齐造像题材响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定光佛 释迦牟尼 造像题材 净土变 石窟寺 北齐 十神王 水浴寺石窟 阿弥陀佛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文智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4期42-54,共13页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正面主尊佛像为代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装厚重,衣褶在第一组佛像基础上变为粗大的高低棱状线组合。第三组佛像为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左壁主尊佛像,大体沿用了太原天龙山东魏佛像着衣形式,形成右肩半披中衣搭肘式佛装,质感依然厚重,衣褶雕刻与同窟第二组佛像类同。第二、三组佛像同为第二期。第四组佛像包括北响堂第四窟及南响堂、水浴寺的众多实例,身着中衣搭肘式佛装,衣装轻薄贴体,衣褶线雕刻存在多种样式,与河北中南部地区其他北齐佛像等同,此为第三期。这些石窟佛像基本延续了中原北方此前开窟造像的形式,与河北中南部流行以白石材质雕刻的单体造像在雕刻工艺上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东魏至北齐 佛像 造型
下载PDF
麦积山与响堂山石窟差异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悦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5,14,共4页
麦积山石窟与响堂山石窟分别代表了东西分裂时期的文化中心。这两处石窟在窟室形制、题材布局、佛像服饰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表明东西对峙期间两地佛教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其形成的主因是接受南朝影响的早晚和多少有别;其次两地遵循各自... 麦积山石窟与响堂山石窟分别代表了东西分裂时期的文化中心。这两处石窟在窟室形制、题材布局、佛像服饰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表明东西对峙期间两地佛教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其形成的主因是接受南朝影响的早晚和多少有别;其次两地遵循各自的发展轨迹;第三是北周后期受到东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石窟 石窟 差异
下载PDF
邯郸响堂山风景区规划设计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雨 王金喜 郝彬彬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25-125,127,共2页
在分析响堂山风景区的现状及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基础上,对景区性质与规划原则、总体功能分区规划等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 风景区 规划设计
下载PDF
响堂山的美国和中国
8
作者 麻天祥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1,共5页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DC的艺术博物馆里,第一次知道响堂山石窟,继而开始了解它。文中就南、北响堂山及小响堂山的内容做了简要说明,并介绍了响堂山"北齐造像模式"。
关键词 北齐造像模式 石窟形制
下载PDF
响堂山拾遗
9
作者 刘东光 《文物春秋》 1999年第3期17-22,34,共7页
自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调查以来,中外学者对响堂山石窟的关注日深,有关研究文章数量颇丰,且日趋深入,但仍有一些尚未涉及或可资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故笔者不揣浅陋,拾遗数则,草成此文,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一、响堂... 自本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调查以来,中外学者对响堂山石窟的关注日深,有关研究文章数量颇丰,且日趋深入,但仍有一些尚未涉及或可资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故笔者不揣浅陋,拾遗数则,草成此文,以求教于有关专家学者。一、响堂山名考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石窟 北齐 释迦牟尼 卢舍那佛 水浴寺石窟 设计意图 文物 建筑基址
下载PDF
流失海外响堂山石窟造像新识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迪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22,T0002-T0005,共9页
20世纪初期,响堂山石窟遭到有计划的盗凿破坏,至少百尊以上的北齐造像精品流散异邦。本文将尽可能搜集到的海内外近百年来出版的相关图文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结合实地勘查对流失响堂山石佛的窟室原位以及归属真伪作了考证。
关键词 石窟 流失海外 佛教造像
下载PDF
响堂山北齐塔形窟述论 被引量:12
11
作者 赵立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7-45,126-128,共12页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 “塔形窟”(龛)是响堂山石窟典型的造窟凿龛形式。它融佛教石窟、印度古塔(率堵婆)及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形式于一体,别具匠心。是北朝石窟中新出现的一种造窟形式,对隋唐以后开凿的石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塔形窟”一词的最早提出是在1956年。王去非先生在《参观三处石窟笔记》一文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北齐 中国传统 佛教 印度 南北朝时期 高僧传 东方学 隋唐 北魏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艺术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健 《戏剧之家》 2018年第1期116-117,共2页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有许多都非常独特,而且都具有自己的原创性。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一站。响堂山石窟的艺术内容主要以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为主,其中的石窟造像即是响堂山石窟艺术中北齐时期...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有许多都非常独特,而且都具有自己的原创性。河北南北响堂山石窟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一站。响堂山石窟的艺术内容主要以佛教思想与佛教文化为主,其中的石窟造像即是响堂山石窟艺术中北齐时期佛教文化的代表。本文从响堂山石窟艺术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出发,从这两方面对响堂山石窟艺术进行主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独特性 原创性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莲花装饰纹样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宁 王欣欣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2年第10期56-60,共5页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植物装饰艺术在南北朝末期十分流行,转变了中国装饰纹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为中心的局面,为唐宋时期形成以植物纹饰为中心的纹样奠定了基础。响堂山石窟中有许多以莲花作为装饰的纹饰,并将...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植物装饰艺术在南北朝末期十分流行,转变了中国装饰纹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以几何纹饰和动物纹饰为中心的局面,为唐宋时期形成以植物纹饰为中心的纹样奠定了基础。响堂山石窟中有许多以莲花作为装饰的纹饰,并将其与佛教的宗教意义联系起来,最终形成“唐草”装饰。始建于南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其莲花纹样装饰艺术形式丰富多样,雕刻精巧,为北齐时期高超艺术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装饰纹样 莲花纹样 装饰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北朝刻经试论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立春 《文物春秋》 2003年第4期28-41,共14页
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是我国最早开始大面积摩崖刻经的石窟寺。本文在掌握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南、北响堂寺刻经的分布概况及刻经内容,结合有关碑记、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对刻经的背景、年代及传播作... 开凿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响堂山石窟是我国最早开始大面积摩崖刻经的石窟寺。本文在掌握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介绍了南、北响堂寺刻经的分布概况及刻经内容,结合有关碑记、佛教经典和历史文献,对刻经的背景、年代及传播作了分析考证,并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论述了响堂山刻经的成就及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北朝 摩崖刻经 佛教 书法艺术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刻经及其书法艺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立春 卢合亭 《文物春秋》 1992年第1期38-43,共6页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三处,共有石窟二十余座。其中北齐洞窟13座。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要洞窟均完成于北齐。其造像和刻经风格具有承上(魏)启下(隋唐)的特点。近年,学人们对响堂的研究多侧重...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境内,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三处,共有石窟二十余座。其中北齐洞窟13座。响堂山石窟始凿于东魏末年,主要洞窟均完成于北齐。其造像和刻经风格具有承上(魏)启下(隋唐)的特点。近年,学人们对响堂的研究多侧重于佛教和石窟艺术,而对响堂山石窟的刻经及其书法艺术研究确少问津,我们草拟此文将这些石窟刻经及书法艺术予以介绍,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方家学者不吝赐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塔庙窟 结体 写经 河北省邯郸 无量义经 承上 明窗 经像
下载PDF
北齐响堂山佛教石刻文字研究
16
作者 刘征 安兰朋 郑振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6,共6页
北齐响堂山石窟文字刻于楷书通行的时代,而石窟文字却主要以隶书书写,并夹杂篆文的结构与笔形,刻意书写古形的同时也有大量顺应时代演变的俗字,展现了古俗并存的面貌。存古形体由于认知差异而写法多样,俗字以简化而造成的异写字为主,异... 北齐响堂山石窟文字刻于楷书通行的时代,而石窟文字却主要以隶书书写,并夹杂篆文的结构与笔形,刻意书写古形的同时也有大量顺应时代演变的俗字,展现了古俗并存的面貌。存古形体由于认知差异而写法多样,俗字以简化而造成的异写字为主,异构的变化则主要强化了构件的功能。此外还有古今糅合、识别不清、分布不均、继承差异等因素,加剧了文字的异体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 佛教 石刻文字
下载PDF
图像叙事学视域下响堂山石窟动态图形的数字化演绎 被引量:3
17
作者 倪春洪 许妍娜 《湖南包装》 202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5G时代下,以媒体终端为导向的数字化产业蓄势勃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新机遇。为深化响堂山石窟文化的挖掘阐释,助推中华石窟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和实践性研究法,探寻响堂... 5G时代下,以媒体终端为导向的数字化产业蓄势勃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新机遇。为深化响堂山石窟文化的挖掘阐释,助推中华石窟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综述法、田野调查法和实践性研究法,探寻响堂山石窟装饰图像与历史文化间的关联,解读图像成因。采用“文遗+媒介”“共享+体验”的创新发展模式,延续响堂山石窟文化基因。通过构建响堂山石窟动态可变式图形应用体系,拓宽石窟历史文物的传播途径与应用领域,实现响堂山石窟文脉内核的演绎创新。分别从设计层、宣传层、体验层3个维度进行动态可变式图形的数字化创新与应用实践,拓宽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同时迎合了新媒体语境的传播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叙事学 石窟 文化遗产 动态可变式图形 数字化
下载PDF
从印度到响堂山石窟——“覆钵塔”的跨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孟媛 《美术大观》 2022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通过对覆钵塔在印度的溯源,研究覆钵塔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北朝时期的本土化发展。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旨在研究覆钵塔分别作为石窟建筑、石窟雕刻装饰、单体造像及造像碑雕刻的一部分在北朝尤其是响堂山石窟中的发展相关问题,并思... 本文通过对覆钵塔在印度的溯源,研究覆钵塔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北朝时期的本土化发展。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旨在研究覆钵塔分别作为石窟建筑、石窟雕刻装饰、单体造像及造像碑雕刻的一部分在北朝尤其是响堂山石窟中的发展相关问题,并思考覆钵塔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其象征意义产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北朝 覆钵塔 石窟 阿育王塔 跨文化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传统窟檐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庆红 朱伟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9期92-94,共3页
响堂山石窟始凿于北齐,坐落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属于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通过现状调查与文献研读的方法,从响堂山石窟的传统窟檐类型和建筑样式两方面入手调研分析,期望能够在古建筑样式研究及传统窟檐保护修缮方面提供一些... 响堂山石窟始凿于北齐,坐落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属于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章通过现状调查与文献研读的方法,从响堂山石窟的传统窟檐类型和建筑样式两方面入手调研分析,期望能够在古建筑样式研究及传统窟檐保护修缮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传统窟檐 类型 建筑样式 保护修缮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艺术考证
20
作者 徐健 孟祥英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9期166-167,共2页
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进入了全盛时期,石窟艺术在佛教的全面发展下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响堂山石窟艺术,一方面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融入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和雕刻手法,整体上逐渐... 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进入了全盛时期,石窟艺术在佛教的全面发展下进入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响堂山石窟艺术,一方面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融入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和雕刻手法,整体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造像风格 雕刻手法 装饰纹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