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顶孢霉菌(Acremonium hansfordii)液体培养最适条件及杀蚜毒力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莉 沈慧敏 +1 位作者 宋丽雯 郭鸿儒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7-70,共4页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菌 液体培养 甘蓝蚜 毒力测定
下载PDF
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及体内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琰 沈慧敏 +1 位作者 杨顺义 董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采用浸渍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及对小菜蛾体内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的第5d,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32×106个.mL-1,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2.66+0.35x;顶孢霉菌侵... 采用浸渍法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毒力及对小菜蛾体内蛋白质含量和保护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的第5d,顶孢霉菌对小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5.32×106个.mL-1,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2.66+0.35x;顶孢霉菌侵染3龄小菜蛾后,处理组蛋白质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下降,处理组前期,3种保护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明显,但后期处理组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处理组由于顶孢霉菌的侵染,导致小菜蛾有机体丧失免疫能力,SOD、POD和CAT活性下降,并随着时间延长,保护酶活力下降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菌 小菜蛾 毒力测定 蛋白质含量 保护酶
下载PDF
地顶孢霉菌丝粉对运动员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洪雷 严景华 +2 位作者 李春如 吴茜茜 樊美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2-184,共3页
以 2 0名运动员为试验对象 ,就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昆虫菌物研究所生产的地顶孢霉菌丝粉对运动员训练期间和急性运动负荷后激素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地顶孢霉菌丝粉能使血睾酮和游离睾酮在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 ,降低运... 以 2 0名运动员为试验对象 ,就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昆虫菌物研究所生产的地顶孢霉菌丝粉对运动员训练期间和急性运动负荷后激素的影响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地顶孢霉菌丝粉能使血睾酮和游离睾酮在高强度大运动量训练中保持较高水平 ,降低运动期间皮质醇 ;这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菌丝粉 运动员 血睾酮 游离睾酮 皮质醇
下载PDF
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可湿性粉剂和微粉剂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药效评价
4
作者 陈娥 张等宏 +2 位作者 张小云 沈慧敏 张新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49,54,共8页
【目的】明确虫生真菌顶孢霉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啶虫脒和哒螨灵为对照药剂,采用喷雾法和喷粉法,测定顶孢霉孢子粉的室内毒力(LC50)及顶孢霉可湿性粉剂(... 【目的】明确虫生真菌顶孢霉对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s Ehara)的防治效果.【方法】以啶虫脒和哒螨灵为对照药剂,采用喷雾法和喷粉法,测定顶孢霉孢子粉的室内毒力(LC50)及顶孢霉可湿性粉剂(WP)和顶孢霉微粉剂(MDP)田间药效.【结果】顶孢霉孢子粉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LC50值分别为3.20×107个孢子/mL和4.63×108个孢子/mL.760mg/m2顶孢霉W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处理11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38%和69.92%,均高于同期对照药剂.600mg/m2顶孢霉MDP处理9,11d后对豌豆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1.31%和70.29%,对截形叶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8.27%,60.75%.500g/667m2剂量的顶孢霉W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防效较好,处理14d后防效分别为74.60%,72.57%.400g/667m2剂量的顶孢霉MDP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处理14d后防效分别为70.19%,73.37%.【结论】顶孢霉WP和MDP随处理时间延长,对豌豆蚜和截形叶螨的校正死亡率逐渐增加,表现出良好的杀虫效果;对照药剂啶虫脒和哒螨灵初效好,但持效期短.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顶孢霉两种制剂与化学农药交替使用,可延长对害虫的控制时间,在设施农业害虫防治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菌 WP MDP 豌豆蚜 截形叶螨 LC50 田间药效
下载PDF
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的改进 被引量:6
5
作者 郑荣 朱春宝 +1 位作者 赵文杰 朱宝泉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56-159,共4页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顶头孢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储存和再生的具体条件(如破壁酶、菌丝处理、菌龄、再生培养基、原生质体储存液等)进行了研究,优化各种条件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可达60%以上,这些改进了的条件也可... 对头孢菌素C的工业生产菌顶头孢霉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储存和再生的具体条件(如破壁酶、菌丝处理、菌龄、再生培养基、原生质体储存液等)进行了研究,优化各种条件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可达60%以上,这些改进了的条件也可供其它丝状真菌的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原生质体 再生 菌素C 制备
下载PDF
紫外线与亚硝酸复合诱变在顶头孢霉菌选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季惠军 范毅颖 郑国香 《黑龙江医药》 CAS 2003年第4期283-284,共2页
为了提高头孢菌素 C 的产量,通过对头孢菌素 C 产生菌顶头孢霉菌 B42—V2进行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复合诱变处理,得到变株 B42—V2N,单位提高10.04%,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所选育菌种遗... 为了提高头孢菌素 C 的产量,通过对头孢菌素 C 产生菌顶头孢霉菌 B42—V2进行紫外线和亚硝酸的复合诱变处理,得到变株 B42—V2N,单位提高10.04%,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紫外线和亚硝酸复合诱变,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所选育菌种遗传性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亚硝酸 复合诱变 霉菌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微波在顶头孢霉菌选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季惠军 孟广慧 +2 位作者 姚远 郑国香 张新元 《黑龙江医药》 CAS 2002年第3期190-191,共2页
头孢菌素 C 是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原料,通过对其产生菌顶头孢霉菌的诱变研究,能使发酵单位不断提高。本实验通过用微波诱变顶头抱霉菌 B_(42)节孢子,得到变株 B42—V2,单位提高16.03%,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微波诱变... 头孢菌素 C 是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原料,通过对其产生菌顶头孢霉菌的诱变研究,能使发酵单位不断提高。本实验通过用微波诱变顶头抱霉菌 B_(42)节孢子,得到变株 B42—V2,单位提高16.03%,且遗传性状非常稳定。实验表明:微波诱变育种效果好、操作简便、所选育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素C 霉菌 微波诱变 选育
下载PDF
金枪鱼加工副产物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物的影响
8
作者 王欢 李晔 +1 位作者 戴娟 苏秀榕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9年第5期17-22,共6页
以金枪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研究其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头孢菌素C(CPC)的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抗生素的作用,再利用气相-质谱联用... 以金枪鱼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研究其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umacremonium)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头孢菌素C(CPC)的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和响应面方法,研究不同添加量的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发酵产抗生素的作用,再利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酶解液对顶头孢霉菌代谢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顶头孢霉菌的发酵培养基中,酶解液的添加量为30.86mL·L^-1时,CPC产量最高,为8.106g·L^-1,比未添加酶解液增加67.82%;酶解液的加入显著改变了顶头孢霉菌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副产物 酶解液 霉菌 菌素C
下载PDF
光电比浊法测算顶头孢霉菌斜面孢子数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平 《中国药业》 CAS 2002年第11期33-33,共1页
利用光电比浊法测算顶头孢霉菌的斜面孢子数,先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出斜面的精确孢子数,再将该菌悬液制成每毫升含不同菌数的稀释液,通过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其光吸收度值,将吸收度值代入回归方程即求出未知斜面孢子数。该方法简单、快速,... 利用光电比浊法测算顶头孢霉菌的斜面孢子数,先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出斜面的精确孢子数,再将该菌悬液制成每毫升含不同菌数的稀释液,通过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其光吸收度值,将吸收度值代入回归方程即求出未知斜面孢子数。该方法简单、快速,测定结果准确。中图分类号:R1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比浊法 霉菌 斜面子数
下载PDF
顶头孢霉菌菌种改良和原材料替代
10
作者 袁晓明 李素荣 《化工管理》 2014年第8期46-46,共1页
通过对顶头孢霉菌菌种处理,选育出能够利用化工产品油酸甲酯的菌种,替代农产品豆油,降低发酵成本。
关键词 霉菌 菌素C 诱变育种 油酸甲酯 豆油
下载PDF
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研究
11
作者 任富亮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6期160-160,共1页
实验证明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形成最佳条件是用菌丝生长液体培养基,液体震荡培养温度28℃,培养54h后得到菌丝体,并在蜗牛酶的浓度为5mg/m L下,酶解3.5h,酶解温度选择33℃,渗透压稳定剂采用0.7mol/LNacl,在此条件下能够制备最大量的顶头... 实验证明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形成最佳条件是用菌丝生长液体培养基,液体震荡培养温度28℃,培养54h后得到菌丝体,并在蜗牛酶的浓度为5mg/m L下,酶解3.5h,酶解温度选择33℃,渗透压稳定剂采用0.7mol/LNacl,在此条件下能够制备最大量的顶头孢霉菌原生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蜗牛酶 原生质体
下载PDF
丝状真菌顶头孢霉染色体DNA的提取 被引量:9
12
作者 徐威 朱春宝 +1 位作者 朱宝泉 姚新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26-229,236,共5页
目的探索提取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和酶裂解法。结果较其他两种方法比 ,氯化苄法提取效果好。当提取液pH值为 9 0~10 0、EDTA浓度为 12 0mmol·L-1时 ,所得的顶头孢霉染色体DNA... 目的探索提取头孢菌素C产生菌顶头孢霉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氯化苄法、液氮研磨法和酶裂解法。结果较其他两种方法比 ,氯化苄法提取效果好。当提取液pH值为 9 0~10 0、EDTA浓度为 12 0mmol·L-1时 ,所得的顶头孢霉染色体DNA的质量和数量均较理想 ,每克(湿重 )顶头孢霉菌丝体能得到 96 μg的染色体DNA。常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其DNA片断大于2 3kb。结论该分离方法获得的染色体DNA质量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基因组DNA 提取 研磨 细胞壁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万平 冀志霞 +4 位作者 储炬 庄英萍 张嗣良 罗家立 白骅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21,共7页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顶头孢霉菌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长度、菌丝宽度和菌丝生长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头孢菌素...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顶头孢霉菌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的菌丝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长度、菌丝宽度和菌丝生长单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菌丝形态分化与头孢菌素C合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头孢菌素C的合成是在细长菌丝分化成膨大菌丝片段后才启动的,头孢菌素C可能主要是在膨大菌丝分化成节孢子的过程中被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图像分析 菌丝形态分化 菌丝生长单位 菌素C
下载PDF
含硫化合物对头孢菌素发酵的影响
14
作者 赵文杰 徐月美 张四维 《医药工业》 CAS 1987年第6期245-250,共6页
本文报道D-、L-、DL-蛋氨酸、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对头孢菌素摇瓶发酵的影响。添加D-蛋氨酸,后效价最高。硫酸盐和蛋氮酸分别促进发酵前期和后期效价的增长。菌体内蛋氨酸的累积表明胞内蛋氨酸对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有特殊作用。这些结... 本文报道D-、L-、DL-蛋氨酸、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等对头孢菌素摇瓶发酵的影响。添加D-蛋氨酸,后效价最高。硫酸盐和蛋氮酸分别促进发酵前期和后期效价的增长。菌体内蛋氨酸的累积表明胞内蛋氨酸对头孢菌素的生物合成有特殊作用。这些结果对头孢菌素生产的代谢调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菌素发酵 硫代谢调节
下载PDF
头孢菌素C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Ⅰ.头孢菌素C新菌种C82—123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月美 王力 +2 位作者 童纯恺 赵文杰 许文思 《医药工业》 CAS 1987年第6期241-245,共5页
对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82-123发酵过程中的温度,通气,pH调节,碳、氮源等组份的用量,氨水等的补料以及蛋氨酸的诱导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改进后的发酵工艺,使该菌种在7 L 玻璃发酵罐中的发酵效价提高三倍以上。
关键词 菌素C 脱乙酰头菌素C 霉菌 发酵工艺
下载PDF
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中植物油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任强 赵林 +1 位作者 王晓娜 李灿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47-50,共4页
由于葡萄糖效应的存在,目前在头孢菌素C的发酵过程中一般采用植物油为主要碳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证明添加植物油对头孢菌素C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前人有关顶头孢霉菌C培养过程中植... 由于葡萄糖效应的存在,目前在头孢菌素C的发酵过程中一般采用植物油为主要碳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证明添加植物油对头孢菌素C的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前人有关顶头孢霉菌C培养过程中植物油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从不同方面综述了植物油对头孢菌素C合成的作用机理,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素C 植物油 霉菌
下载PDF
第三代头孢的一些应用
17
作者 张广 冯佩平 《兽药市场指南》 2021年第12期43-43,共1页
头孢菌素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帮助,第三代头孢具有重要作用。一、头孢的发现二战刚刚结束时,一些地方因卫生条件太落后而发生了伤寒大流行,在意大利一个地方,一条河水附近的人们却很少发病,这引起了医学... 头孢菌素的发展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帮助,第三代头孢具有重要作用。一、头孢的发现二战刚刚结束时,一些地方因卫生条件太落后而发生了伤寒大流行,在意大利一个地方,一条河水附近的人们却很少发病,这引起了医学教授博兹的注意,他将河水取来,用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得到了一种顶头孢霉菌,经过多次实验,该物质对葡萄球菌感染及伤寒有特效并发表文章、推荐给盟军军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授 葡萄球菌感染 琼脂培养基 第三代头 菌素 霉菌 伤寒 卫生条件
下载PDF
从稻田土壤中快速筛选分离纤维素降解真菌 被引量:3
18
作者 傅筱冲 袁林 +2 位作者 郭建军 龚小华 张小华 《江西科学》 2015年第6期822-825,共4页
为了建立一种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快速分离方法,将一种水不溶的,呈色基团与维晶纤维素交联的纤维素酶检测底物作为筛选指示剂,同时作为筛选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通过测定培养液的OD值,快速从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经酶活测定、形... 为了建立一种纤维素分解真菌的快速分离方法,将一种水不溶的,呈色基团与维晶纤维素交联的纤维素酶检测底物作为筛选指示剂,同时作为筛选培养基中的唯一碳源,通过测定培养液的OD值,快速从样品中分离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经酶活测定、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真菌:J1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sp,J5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J7为枝顶孢霉菌Acremonium sp,它们的纤维素分解全酶活(FPase)、内切酶活(EG)、外切酶活(CBH)分别是:J1,3.07μ/m L,6.28μ/m L,3.92μ/m L;J5,2.28μ/m L,5.38μ/m L,3.08μ/m L;J7,5.86μ/m L,6.10μ/m L,5.47μ/m L。本研究采用的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较以往的平板降解圈法更准确,更快捷。菌株J7可作为出发菌株,具有深度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土 纤维素分解菌 分离方法 镰刀菌 霉菌 顶孢霉菌
下载PDF
通过紫外线诱变育种获得头C高产菌株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世明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4年第8期188-188,共1页
以头 C 产生菌顶头孢霉菌 K_1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后,再经摇瓶初筛、复筛,获得高产菌株 K_2。
关键词 紫外线 诱变育种 头C 高产菌株 霉菌 筛选
下载PDF
不同补料控制方式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的性能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桑美纳 袁国强 +5 位作者 李红飞 赵艳丽 倪伟佳 段生兵 刘立明 史仲平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21-1330,共10页
在7 L发酵罐下,对利用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ns acremonium)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CPC)过程的最优底物流加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式硫铵豆油耦联型的硫铵流加策略。该控制策略可将发酵液中的氨态氮浓度控制在3 6 g/L之间,同时满... 在7 L发酵罐下,对利用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ns acremonium)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CPC)过程的最优底物流加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式硫铵豆油耦联型的硫铵流加策略。该控制策略可将发酵液中的氨态氮浓度控制在3 6 g/L之间,同时满足了发酵前期细胞生长与CPC合成对氮源和硫源的需求,促进了顶头孢霉菌菌丝分化,为发酵后期的CPC高效生产奠定了前期基础。比较了CPC合成期内间歇、匀速和DO-Stat自动流加3种不同豆油流加方式的发酵性能。研究发现,耦联使用硫铵/后程通富氧空气DO-Stat法进行硫铵和豆油的同时补料和CPC发酵,可将碳源浓度与溶解氧浓度DO同时控制于适中水平,使CPC合成以高浓度和低副产物积累的方式进行,最终CPC浓度和得率分别达到35.77 g/L和13.3%。主代谢副产物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和DAOC/CPC分别仅有0.178 g/L和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菌 菌素C DO-Stat 发酵 补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