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相对气味活性值分析不同发酵时间玫瑰花茶香气的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雪灵 江新凤 +6 位作者 刘书玲 王国行 彭玉辅 彭勇 彭火辉 陈紫梅 杨雪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43-250,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时间处理对玫瑰花茶香气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以玫瑰花瓣为材料,采取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制作工艺,分发酵0 h(CK)、发酵2 h(Treat-2 h)、发酵4 h(Treat-4 h)、发酵6 h(Treat-6 h)4个处...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时间处理对玫瑰花茶香气及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以玫瑰花瓣为材料,采取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制作工艺,分发酵0 h(CK)、发酵2 h(Treat-2 h)、发酵4 h(Treat-4 h)、发酵6 h(Treat-6 h)4个处理,采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鉴定玫瑰花挥发性成分,筛选其关键呈香物质。结果共检测出938种16类挥发性代谢物。Treat-2 h、Treat-4 h、Treat-6 h与CK的挥发性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物质554种,相对CK分别差异显著代谢物390种、416种、430种,同时对照4种处理挥发性物质的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 OAV),结合感官评审结果,得出Treat-4 h为玫瑰花茶的最好处理,且发现关键呈香(玫瑰花香气)的物质为壬醇、异戊酸苯乙酯、苯乙醛、2-苯乙醇、香叶醇、大马士酮、苯甲醇、异丁酸香叶酯、(E)-6,10-二甲基-5,9-十一碳烯-2-酮、壬酸乙酯。结论玫瑰花瓣能制作成质量优异的玫瑰花茶,Treat-4 h的玫瑰花茶品质最佳。以上结果阐明了玫瑰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变化,为实现玫瑰花产业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挥发性成分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味活性值 发酵
下载PDF
食用油中6种苯系物残留量的测定——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被引量:12
2
作者 顾强 王玥 +3 位作者 卢志琴 陈君义 刘一军 乙小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69,共3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HP-INNOWAX极性毛细管柱,建立了食用油中6种苯系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将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分离开来,实现了6种苯系物的精确定量。在方法的测定条件下,6种苯系物峰面积与其含量呈良好的线...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结合HP-INNOWAX极性毛细管柱,建立了食用油中6种苯系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可将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分离开来,实现了6种苯系物的精确定量。在方法的测定条件下,6种苯系物峰面积与其含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在0.05 mg/kg以下,加标回收率在80%~110%之间,RSD小于15%。该方法为检测食用油中苯系物残留提供了一种精确、快速、简便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苯系物 检测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玉兰花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3
作者 许柏球 栾崇林 +2 位作者 刘莉萍 陈敏 崔淑芬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14年第3期1-7,共7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白玉兰花和黄玉兰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两种玉兰花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检出31种。白玉兰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甲基-丁酸甲酯(42.04%)、丙酸甲酯(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白玉兰花和黄玉兰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两种玉兰花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成分检出31种。白玉兰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甲基-丁酸甲酯(42.04%)、丙酸甲酯(13.89%)、苯乙醇(4.86%)、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4.61%)和石竹烯(3.80%);黄玉兰花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41.34%)、安息香酸甲酯(9.68%)、4-(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2-丁酮(7.93%)、苯乙醛(6.70%)、(E)-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4.29%)、β-月桂烯(4.06%)和D-苧烯(3.55%)。对于萘(樟脑)类化合物,白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为5.20%,黄玉兰花未检出;对于甲酯类化合物,白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为62.10%,黄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为11.60%;对于醇类化合物,白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为9.47%,黄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为42.70%;对于烯烃类(含萜烯)化合物,白玉兰花和黄玉兰花测得的相对百分比分别为17.80%和10.30%。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玉兰花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比存在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兰花 挥发性成分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涂饰皮革和合成革中二甲基甲酰胺的残留量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伟娟 《西部皮革》 2019年第7期40-41,共2页
采用顶空-气相-质谱法测定涂饰皮革及合成革中N,N-二甲基甲酰胺的残留量。样品经剪碎后,称取1 g在130℃顶空温度下加热50 min,采用VF-Wax色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本法检测低限可达0.1μg,平均回收率在8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在2.1%-4.6%... 采用顶空-气相-质谱法测定涂饰皮革及合成革中N,N-二甲基甲酰胺的残留量。样品经剪碎后,称取1 g在130℃顶空温度下加热50 min,采用VF-Wax色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本法检测低限可达0.1μg,平均回收率在89%以上,相对标准偏差在2.1%-4.6%。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准确,可用于DMF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气相-质谱法 涂饰皮革 合成革 N N-二甲基甲酰胺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不同嫩度河红茶香气的差异 被引量:5
5
作者 江新凤 李琛 +5 位作者 曹挥华 俞燕芳 童忠飞 李文金 姚丽萍 高银祥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305-7313,共9页
目的了解不同嫩度河红茶特征香气组分情况。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同一品种制作的不同嫩度的河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河红茶中共检测并鉴定出68种香气成分。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烯类、杂环类... 目的了解不同嫩度河红茶特征香气组分情况。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同一品种制作的不同嫩度的河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河红茶中共检测并鉴定出68种香气成分。醇类、酸类、醛类、酮类、酯类、烯类、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14.03%~19.47%、1.29%~3.31%、3.64%~11.81%、0.94%~2.99%、10.29%~17.37%、1.43%~3.01%、4.03%~5.92%,烷、萘及其他类化合物总相对含量低于0.66%。不同的嫩度的河红茶香气物质含量及组成比例不尽相同;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也随着新梢嫩度的降低而提高,香气成分含量以一芽三叶河红茶(T4)最优。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分析发现,不同嫩度河红茶关键性成分分别为:水杨酸甲酯、芳樟醇、苯乙醇、苯甲醇、己酸顺式-3-己烯酯、苯乙醛、α-法呢烯、苯甲醛、γ-杜松烯、(E)-3,7-二甲基-2,6-辛二烯酸、癸酸乙酯、3-己烯-1-醇、反式氧化芳樟醇(呋喃类)、壬醛、β-紫罗兰酮、反式氧化芳樟醇(吡喃类)、己酸己酯、α-蒎烯。结论不同嫩度河红茶呈现不同变化的关键性香气物质,主要表现为花香、果香、青香、甜香等。以上结果阐明了河红茶香气成分分级指标,为实现河红茶香气品质客观评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红茶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不同嫩度 组分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比分析毛火温度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杰 易超 +2 位作者 冯雨 蒋双丰 赵丰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0-168,共9页
目的研究毛火温度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品种、干燥毛火温度的信阳毛尖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供... 目的研究毛火温度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品种、干燥毛火温度的信阳毛尖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供试样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醛类、醇类、酯类、酮类、酸类、芳香烃以及碳氢、杂环氧化物是信阳毛尖茶的主要香气化合物种类。14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β-环柠檬醛与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含量最高;14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柠檬烯、γ-松油烯、肉桂烯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群体种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1-反-(+)-橙花叔醇含量最高;110℃毛火烘焙乌牛早信阳毛尖茶供试样中芳樟醇和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含量最高。14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的含量均低于110℃毛火烘焙信阳毛尖茶供试样。结论在信阳毛尖茶加工中,适当提高毛火温度,可提升茶叶香气,降低滋味苦涩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毛尖 加工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原料冷冻处理对黄精米酒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董法宝 杨雪 +6 位作者 田钱丰 唐维媛 罗顺灵 罗文杰 冯文娟 彭靖 刘晓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49,共10页
目的 探究原料冷冻处理对黄精米酒风味物质成分的影响。方法 借助电子舌、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感官小组评价分析-2... 目的 探究原料冷冻处理对黄精米酒风味物质成分的影响。方法 借助电子舌、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感官小组评价分析-20℃冷冻处理7 d与未冷冻处理原料黄精酿造黄精米酒的滋味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 与未冷冻处理黄精米酒相比,冷冻黄精米酒的苦味、苦味回味、涩味、涩味回味、鲜味回味无显著变化,但鲜味和咸味降低,酸味有所提升;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冷冻黄精米酒的挥发性香气以芳香类物质为主,而未冷冻黄精米酒挥发性香气以氢化物、甲基类、长链烷烃为主。HS-SPME-GC-MS数据分析显示冷冻黄精米酒中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增加,醇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减少,未检测到醛酮类物质,该结果与电子鼻数据结果吻合;冷冻黄精米酒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1的物质有16种,其中丁酸乙酯的OAV最高(264.92),而未冷冻黄精米酒OAV>1的物质有20种,其中癸酸乙酯的OAV最高(999.40);感官小组评价结果显示,冷冻黄精米酒呈现典型的蜜香和草药香,而未冷冻黄精酿制的黄精米酒呈现典型的甜果和蔬菜香。结论 智能感官(电子舌、电子鼻)技术可快速检测区分出冷冻和未冷冻处理黄精米酒,冷冻处理黄精米酒呈现了特有的滋味香气风格。原料冷冻处理酿制黄精米酒可作为拓宽黄精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为黄精的贮藏和加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感官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冷冻处理 黄精米酒 风味成分
下载PDF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与感官评价分析猪肉丸子风味 被引量:4
8
作者 姬雪可 杨璐 郑丽敏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4-49,共6页
为评价分析消费者对不同猪肉丸子的喜爱程度,对4种肥瘦比不同的猪肉丸子进行感官评价,并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获取丸子的挥发... 为评价分析消费者对不同猪肉丸子的喜爱程度,对4种肥瘦比不同的猪肉丸子进行感官评价,并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获取丸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4种丸子的香味、嫩度、多汁性、受喜爱程度等感官评价指标差异显著,嫩度、多汁性与受喜爱程度的相关性大于香味与受喜爱程度的相关性。对4种丸子共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确定丸子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为己醛、辛醛、壬醛、反式-2-壬烯醛、桉树醇、1-辛烯-3-醇。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模型对香味和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发现所有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都与香味相关,其中己醛和桉树醇对香味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肉丸子 感官评价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味活度值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SPME-GC-MS和HS-GC-IMS评价不同制油工艺对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思雨 谢萱 +2 位作者 刘雨雯 孙树坤 陈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 为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冷榨法、浸出法、冷榨-浸出法)对三级大豆油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测定了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分别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法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HS-GC-IMS)法鉴定3种豆油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借助聚类热图、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3种豆油的挥发性化合物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型豆油的水分含量最低,浸出型豆油过氧化值显著偏高且油脂色泽最深;浓香型豆油中亚油酸含量最多,营养价值更高;被检出的挥发性组分中,醇类、醛类以及吡嗪类化合物为豆油风味的形成做出主要贡献,明晰了部分风味化合物形成的原因。最终通过OPLS-DA筛选出45种贡献较大的挥发性化合物,同时构建可靠的用以鉴别浓香型豆油的模型。此外,发现豆油的品质与风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理化性质 挥发性化合物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7
10
作者 石芬 徐军 +3 位作者 姜宗伯 白新鹏 黄欢 陈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14-322,共9页
为了研究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氧化时期的初榨椰子油进行... 为了研究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氧化时期的初榨椰子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8个共有组分),主要包括酯类、醛类、酮类和酸类。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表明己醛、2-庚酮、丁位己内酯、壬醛、辛酸乙酯、丁位辛内酯、2-十一酮、癸酸乙酯、丁位癸内酯等是初榨椰子油常温储藏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建立了初榨椰子油不同储藏时期的判别模型,表明除不同类别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可以作为简单区分初榨椰子油储藏期的指标以外,至少六种关键挥发性成分(2-庚酮、2-己酮、丁位己内酯、己醛、己酸、丁位辛内酯)也可用于评估初榨椰子油的氧化情况。相关研究为初榨椰子油风味品质评价及氧化程度提供了理论参考,研究结果也有助于开发一种鉴别不同新鲜程度椰子油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椰子油 风味成分 贮藏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亚东黑木耳特征香气物质研究
11
作者 松桂花 王怡文 +4 位作者 周志磊 曹旭珍 罗桑江才 德央 毛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06-314,共9页
亚东黑木耳(Exidia sp.)具有独特的香气,但它的特征香气物质尚不明确。该文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绘制了亚东黑木耳的香气轮廓图,发现亚东黑木耳具有脂肪香、烘烤香和酸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 亚东黑木耳(Exidia sp.)具有独特的香气,但它的特征香气物质尚不明确。该文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绘制了亚东黑木耳的香气轮廓图,发现亚东黑木耳具有脂肪香、烘烤香和酸香等突出的香气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HS-SPME-GC-MS)技术在亚东黑木耳中鉴定了76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酯类和酸类是亚东黑木耳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且己酸甲酯、壬酸甲酯等多个甲酯类成分为亚东黑木耳中首次检出。采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强度法结合香气活力值(odour active values,OAVs)分析发现亚东黑木耳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醛酮类,乙酸、反-2-癸烯醛、γ-壬内酯、辛酸、己酸、正己醛、壬醛、10-十九烷酮、棕榈酸乙酯、正辛醇、2-正戊基呋喃是亚东黑木耳中的11种特征香气物质。该研究有助于了解亚东黑木耳的香气特征,为亚东黑木耳的产品研发及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黑木耳 物质 挥发性成分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色谱-嗅闻法
下载PDF
香蕉果酒低温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22
12
作者 韦璐 杨昌鹏 +3 位作者 孙钦菊 黄杰 陈智理 唐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231-238,共8页
以香蕉果肉为原料,低温条件下酿制香蕉果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香蕉果酒的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研究香蕉果酒发酵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香蕉果酒低温发酵期间(9 d),香... 以香蕉果肉为原料,低温条件下酿制香蕉果酒,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发酵阶段香蕉果酒的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研究香蕉果酒发酵过程中主要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香蕉果酒低温发酵期间(9 d),香气成分总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之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其中醇类、酸类和酚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分别为31.576%、3.155%、0.705%,而酯类、羰基类和烷烃类占比先增加后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分别为35.74%、1.209%、5.388%。同时,香气成分的种类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由前期(1 d)的57种降至末期(9 d)的51种。香蕉果酒中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癸酸乙酯、2-甲基丁基乙酸酯、己酸乙酯、乙酸苯乙酯、乙醇、异戊醇、异丁醇、辛酸、2-戊酮、2-丁烯,这些挥发性成分共同形成了香蕉果酒的独特风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果酒 成分 低温发酵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下载PDF
苹果新品种‘瑞雪’及几个常见品种果实香气物质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21
13
作者 刘俊灵 李红光 +2 位作者 党美乐 杨惠娟 赵政阳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90-602,共13页
【目的】以苹果新品种‘瑞雪’及其亲本‘粉红女士’和‘富士’以及代表性栽培品种‘嘎拉’‘乔纳金’‘金冠’‘王林’等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果实成熟期香气物质成分的差异,探索苹果新品种‘瑞雪’的主要香气物质成分,为新品种的推... 【目的】以苹果新品种‘瑞雪’及其亲本‘粉红女士’和‘富士’以及代表性栽培品种‘嘎拉’‘乔纳金’‘金冠’‘王林’等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果实成熟期香气物质成分的差异,探索苹果新品种‘瑞雪’的主要香气物质成分,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解析参试品种的香气成分。【结果】7个品种共检测出香气物质成分92种,其中:酯类53种、醛类12种、醇类6种、酮类4种、烯烃类9种以及其他类8种;参试品种共有的香气物质成分有:乙酸丁酯、丁酸丁酯、乙酸己酯、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2-甲基丁酸己酯、己酸己酯、己醛、2-己烯醛、1,3-2甲基苯、ɑ-法尼烯等共10种;不同品种特征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瑞雪’(10种)、‘金冠’(10种)、‘粉红女士’(9种)、‘嘎拉’(9种)、‘王林’(8种)、‘乔纳金’(7种)、‘富士’(6种);根据7个苹果品种中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数据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嘎拉’和‘粉红女士’,第二类为‘富士’、‘王林’和‘金冠’,第三类为‘瑞雪’和‘乔纳金’;不同苹果品种间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苹果香气成分可以作为苹果品种选育的评价指标之一。【结论】相较于其他品种‘,瑞雪’苹果中特征香气成分种类较多,香气物质成分中的2-甲基-丁酸己酯(15.24%)、2-己烯醛(17.65%)和ɑ-法尼烯(27.88%)相对含量较高,而2-甲基-1-丁基乙酸酯和乙酸己酯相对含量较低,这些香气物质成分可能是形成‘瑞雪’苹果独特风味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新品种 物质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SPME-GC-MS)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蜜桃果酱制作过程中理化性质和关键香气成分演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航伟 高翠娟 +4 位作者 孙杰 冷鹏 彭善丽 王亮 刘云国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745-2754,共10页
目的 探究乳酸菌发酵蜜桃果酱制作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变化情况,筛选关键呈香物质。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乳酸菌发酵蜜桃果酱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同时,测定样品的总多酚、总黄酮、有机酸、色泽... 目的 探究乳酸菌发酵蜜桃果酱制作过程中的品质特性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变化情况,筛选关键呈香物质。方法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乳酸菌发酵蜜桃果酱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同时,测定样品的总多酚、总黄酮、有机酸、色泽等理化指标,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共检测到53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醛类、酯类、醇类在蜜桃果酱中较丰富。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1)初步筛选出苯甲醛、芳樟醇、1-辛烯-3-醇、壬醛等10种关键呈香物质。在乳酸菌发酵过程中,果酱样品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2,2-联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erazy,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浓缩(NS)和后杀菌(GZ)过程对热敏性物质破坏严重,颜色接受度下降,色泽参数(L;、a;、b;)出现明显变化。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苹果酸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对不同制作时期果酱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各时期得以很好的区分,且模型可靠。结论 乳酸菌发酵改善了蜜桃果酱的风味,明显提高活性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桃果酱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乳酸菌 风味物质 味活度值
下载PDF
梅州蜜柚(Honey pomelo)柚花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和水蒸气精油组成成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侯韬 郭胜兰 +4 位作者 李永生 林洪宇 陈金珠 兰雅淇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31-238,共8页
本文采用顶空(Headspace,HS)-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技术分析梅州新鲜蜜柚的柚花、花瓣、雄蕊和雌蕊4部分的香气成分和... 本文采用顶空(Headspace,HS)-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技术分析梅州新鲜蜜柚的柚花、花瓣、雄蕊和雌蕊4部分的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柚花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主要成分包括萜类、醇类、酯类、烷烃类、醚类、醛类6类物质,不同部位的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其中金合欢醇、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检出为柚花各部位的主要成分,总含量占60%以上。柚花精油成分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香气成分鉴定出25种化合物,柚花中雄蕊精油的得率最高为0.65%。柚花中富含多种食品、香精香料与日化等行业所需独特香味的化合物,应用前景广泛,是一种具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天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花不同部位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成分 精油组成
下载PDF
宁夏贺兰山东麓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葛谦 王小丽 +6 位作者 王云霞 吴燕 闫玥 张静 苟春林 赵丹青 李彩虹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8-106,共9页
以石嘴山、银川、永宁、青铜峡、红寺堡5个不同产地的25个代表性‘赤霞珠’葡萄酒样品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差异性。结果表明,25个葡萄酒样品共... 以石嘴山、银川、永宁、青铜峡、红寺堡5个不同产地的25个代表性‘赤霞珠’葡萄酒样品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挥发性香气物质差异性。结果表明,25个葡萄酒样品共检测出103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物质29种,乙酯类物质20种,乙酸酯类物质8种,其他酯类物质14种,萜烯类8种,醛类物质7种,酮类物质3种,酸类物质8种,醚类物质2种,其他类4种,不同地区‘赤霞珠’葡萄酒主要香气种类基本相似,含量差异较大。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确定了区分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的主要特征标志物(变量重要性投影(VIP)>1)17种。OPLS-DA结合层次聚类分析(HCA)能够将不同产地‘赤霞珠’葡萄酒很好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不同产区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层次聚类分析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QQQ-MS/MS的冬虫夏草“腥气”辨识方法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谭鹏 朱薇 +3 位作者 包晓明 耿福能 文永盛 张定堃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0-111,共12页
目的:建立和应用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冬虫夏草"腥气"分析方法。方法:采用Inert Cap Pure-WAX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5∶1,载气为高纯氦气,色谱... 目的:建立和应用一种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的冬虫夏草"腥气"分析方法。方法:采用Inert Cap Pure-WAX毛细管柱(0.25 mm×30 m,0.25μm),进样口温度250℃,分流比5∶1,载气为高纯氦气,色谱柱流量1.43 mL·min^(-1),线速度43.3 cm·s^(-1),吹扫流量3.0 mL·min^(-1);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5 min,以10℃·min^(-1)升温至250℃,保持10 min;柱平衡时间2.0 min)。离子源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00℃,质谱监测模式为多反应监测。结果:收集到7批冬虫夏草正品,其中四川3批,青海3批,西藏1批;6批伪品,其中四川3批,贵州2批,新疆1批。在冬虫夏草中共筛查出81种挥发性成分,按化学结构可分为13类(酯类、酮类、醛类、烯类、酚类、酸类、醇类、苯类、醚类、吡嗪类、烃类、含氮杂环类、含氧杂环类),表明冬虫夏草的"腥气"是复合气味。不同产地冬虫夏草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无明显差异,提示西藏(那曲),青海(玉树、果洛)和四川(理塘、壤塘、色达)的冬虫夏草中挥发性物质较为一致,即组成"腥气"的化学成分没有质(种类)的差异。但不同产区冬虫夏草中部分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即组成"腥气"的化学成分有量(含量)的差异。筛选出了16个含量差异较大的化学成分,包括丙二醇甲醚乙酸酯,乙酸己酯,丙位辛内酯,2-辛酮,正辛醛,(E)-2-庚烯醛,癸醛,(E)-壬烯醛,(E,E)-2,4-壬二烯醛,异戊酸,正戊酸,正己酸,庚酸,壬酸,正辛醇,2-乙基吡嗪,可作为该药材产地鉴别的标志物进行研究。冬虫夏草正品与伪品之间挥发性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筛查出了34个化学成分,包括乙酸乙酯,苯乙酮,2-乙基己醇,乙酸己酯,2,3-丁二酮,2-辛酮,2-壬酮,2-莰酮,异佛尔酮,甲基壬基甲酮,2-苯基-1-丙烯,4-乙基-2-甲氧基苯酚,芳樟醇,2-异丙基-5-甲基环己醇,3-烯-2-酮,2-茨醇,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正辛醛,苯甲醛,苯乙醛,香草醛,α-蒎烯,β-蒎烯,双戊烯,苯乙烯,4-甲基苯酚,桉叶油醇,乙二醇单丁醚,2-甲基吡嗪,2-甲基萘,1-甲基萘,丙位癸内酯和5-乙基-2-甲基-吡啶,这些化合物可能是该药材真伪鉴别的标志物。结论:建立的冬虫夏草"腥气"辨识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准确和简便的特点,可为其他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质量评价 挥发性成分 -微萃取-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S-SPME/GC-QQQ-MS/MS) 冬虫夏草 标志物
原文传递
浓香型基酒中糊味特征物质解析
18
作者 李孟涛 许德富 +4 位作者 敖宗华 明红梅 代汉聪 代小雪 刘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73-180,共8页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基础酒糊味特征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浓香型白酒正常基酒和带有糊味基酒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类基酒检测出139种风味物质,其中20种差异性物质可用于区分两类酒体,聚类热图分析...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基础酒糊味特征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浓香型白酒正常基酒和带有糊味基酒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类基酒检测出139种风味物质,其中20种差异性物质可用于区分两类酒体,聚类热图分析结果表明2,4-二叔丁基苯酚、月桂酸乙酯、己酸丁酯、辛酸己酯、庚酸庚酯、己酸戊酯、己酸己酯、己酸和辛酸9种风味物质在糊味基酒中含量较为突出。感官重组、缺失、添加实验结果表明浓香型白酒中糊味的表征并不是由单一化合物引起,而是多个化合物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发现2,4-二叔丁基苯酚和酯类物质与浓香型基酒中糊味的表征有重要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糊味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2 4-二叔丁基苯酚 缺失实验
下载PDF
2个杨梅品种果实及其蒸馏酒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
19
作者 陈竹韵 汪国云 +4 位作者 周超超 赵岚 朱长青 贾惠娟 高中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2-906,共15页
为比较杨梅主栽品种‘荸荠’和优系‘2010-70’果实基本品质指标和特征香气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荸荠’‘2010-7... 为比较杨梅主栽品种‘荸荠’和优系‘2010-70’果实基本品质指标和特征香气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荸荠’‘2010-70’杨梅果汁及其一次蒸馏和二次蒸馏后所得杨梅酒进行挥发性物质成分及相对含量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不同杨梅酒所含挥发性物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0-70’‘荸荠’果汁挥发性物质中特征香气物质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杨梅蒸馏酒中萜类和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在萜类物质中保留了杨梅果汁香气的α-石竹烯、β-石竹烯和(-)-异丁香烯等物质,在酯类物质中癸酸乙酯、苯甲酸苄酯和月桂酸乙酯相对含量较高。通过PCA、OPLS-DA发现,不同杨梅酒所含挥发性物质存在差异,其中2-己烯醛为差异最大的物质。结合感官评价可知,2个杨梅品种一次蒸馏后所得的挥发性物质总体优于二次蒸馏,‘荸荠’一次和二次蒸馏后所得的挥发性物质总体优于‘2010-70’,但‘2010-70’一次蒸馏酒的总体感官评价得分最高。不同杨梅品种和发酵蒸馏次数对杨梅酒中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及风味影响较大,其中一次发酵蒸馏能较好体现杨梅酒的特色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蒸馏型杨梅酒 挥发性物质 差异分析
下载PDF
不同品种和花期茶树花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曾亮 傅丽亚 +2 位作者 罗理勇 马梦君 黎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8-93,共6页
以四川小叶种(群体)、福鼎大白、福安大白、福选9号、金观音和梅占6个茶树品种的花瓣露白和完全展开2个花期的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的方式对供试的12个茶树花样品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 以四川小叶种(群体)、福鼎大白、福安大白、福选9号、金观音和梅占6个茶树品种的花瓣露白和完全展开2个花期的茶树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保留指数的方式对供试的12个茶树花样品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茶树花香型进行判定、区分和聚集。结果表明: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得到茶树花富含56个挥发性物质;对56个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可简化为6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55%,可反映样品的大部分信息;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将12个茶树花样品分为2类:花期Ⅰ和Ⅱ的梅占、花期Ⅱ的四川群体种、花期Ⅱ的金观音归为1个集群;另8个样品归为1个集群。聚集在一起的茶树花样品香型相似,相似香型的茶树花可为原材料的混合采集及后期的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花 微萃取-色谱-质谱法 保留指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