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立体定位斜插法在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投射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龚劲雯 杨倩颖 +4 位作者 戴婷 李淑蓉 伍丽娜 苏炳银 赵海霞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位斜插法靶向注射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方法对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的神经投射。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直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或斜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垂直线呈30°... 目的 探讨脑立体定位斜插法靶向注射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的可行性,并观察该方法对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纤维的神经投射。方法 利用脑立体定位直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或斜插法(进针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垂直线呈30°夹角)标记Pcp2-Cre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对比两种手术方式对小鼠颈部上方肌肉组织的影响;选择梯度剂量(500、300、150 nL)的顺行示踪病毒,探索适宜的病毒注射剂量;通过斜插法在小鼠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注射重组酶依赖性顺行示踪病毒,观察该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传出神经投射。结果 相较于脑立体定位直插法,斜插法中小鼠头部皮肤切口更小,且不易破坏小鼠颈部上方肌肉;在前囟后6.00 mm、中线旁开0.00 mm、深4.08 mm坐标处,采用斜插法能靶向定位到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同时,150 nL低剂量的病毒可较好的标记小脑蚓部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且不发生泄漏;通过病毒顺行示踪,在小鼠小脑顶核中间部、前庭小脑核、前庭内侧核巨细胞部以及前庭下核均检测到来自第Ⅸ小叶浦肯野细胞的神经投射纤维。结论 脑立体定位斜插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手术对小鼠颈部上方肌肉的破坏,通过该方法注射顺行示踪病毒能精确靶向小脑蚓部第Ⅸ小叶,并观察到该小叶浦肯野细胞的传出神经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蚓部 第Ⅸ小叶 浦肯野细胞 脑立体定位技术 病毒顺行示踪
下载PDF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李琬悦 丁煜萌 王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57-661,共5页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 脊髓损伤是神经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而神经束路示踪技术是其重要的研究手段。脊髓中神经纤维性质复杂,在人类和动物间存在很多分布差异。本文对神经束路示踪技术、脊髓损伤易累及的主要神经纤维的分布特点和在种属间的差异及神经束路示踪技术在脊髓损伤与再生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束路示踪技术 示踪 顺行示踪 跨节示踪 综述
下载PDF
组胺在豚鼠颈上神经节投射到心脏交感神经纤维中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静 李明凯 +2 位作者 张远强 何功浩 罗晓星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组胺在豚鼠颈上神经节投射到心脏交感神经纤维中的表达,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共存,为组胺可能是心脏交感神经系统新发现的递质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结合组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免疫荧光三标技术。结果... 目的探讨组胺在豚鼠颈上神经节投射到心脏交感神经纤维中的表达,及其与去甲肾上腺素的共存,为组胺可能是心脏交感神经系统新发现的递质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追踪结合组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免疫荧光三标技术。结果将BDA注入颈上神经节后,左、右心房和心室均有其投射的交感神经纤维,同时在这些示踪纤维中亦有组胺和组胺/去甲肾上腺素共存的免疫阳性表达。结论豚鼠颈上神经节投射到心脏交感神经纤维中有组胺的表达并与去甲肾上腺素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胺 去甲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 颈上神经节 BDA顺行示踪 免疫荧光 豚鼠
下载PDF
梓醇促进局灶脑缺血大鼠皮质脊髓束芽生和重塑 被引量:2
4
作者 万东 祝慧凤 +2 位作者 吕发金 罗勇 谢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57-1063,共7页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病灶对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芽生和重塑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治疗组和胞磷胆碱对照组。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 目的观察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病灶对侧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轴突芽生和重塑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梓醇治疗组和胞磷胆碱对照组。开颅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首次经腹腔注射梓醇(5 mg·kg-1)或胞磷胆碱(0.5 g·kg-1),每日1次,连续7d。采用黏贴物移除实验和足失误实验测试受累前肢(左前肢)功能状况;核磁共振(MRI)测量脑梗死体积;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 amine,BDA)顺行示踪健侧CST,检测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至失神经支配侧的纤维数量,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重塑;免疫荧光双标脊髓颈膨大区BDA标记纤维与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检测BDA/GAP-43共定位信号,了解脊髓颈膨大区CST轴突芽生能力。结果造模后7、14、21和28d,梓醇组和胞磷胆碱组左前肢黏贴片移除时间均比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缩短(P<0.05),左前肢失误率也较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5);其中,造模后28 d时,梓醇组左前肢感觉运动功能状况明显优于胞磷胆碱组(P<0.05)。造模后1和28 d,各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28 d,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健侧CST越边纤维占(8.5%±2.1%),较模型组(4.7%±1.3%)和胞磷胆碱组(5.5%±1.8%)明显增加(P<0.05);梓醇组脊髓颈膨大区BDA/GAP-43共定位信号明显强于模型组和胞磷胆碱组(P<0.05)。结论梓醇可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芽生和重塑能力,有助于受累肢体感觉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 皮质脊髓束 顺行神经示踪 轴突重塑 轴突芽生 神经修复
下载PDF
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陈艳 李长清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3,共3页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 目的:研究双丁酸环腺苷酸(db-cAMP)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参照Montoya设计的"楼梯测试"对大鼠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定,BDA顺行性示踪方法观察皮质脊髓束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运动功能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BDA顺行性示踪见颈膨大处跨过脊髓中线支配患侧前角的纤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db-cAMP能够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结构可塑性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丁酸环腺甘酸 皮质脊髓束可塑性 运动功能恢复 BDA顺行示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