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芩汤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沈成英 罗忠 +3 位作者 章佩 邓冯沂 申宝德 胡建新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1-315,共5页
研究黄芩汤(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菌丝长度、孢子萌发率、生物量和观察菌丝超微结构评价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山梨醇保护实验检测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 研究黄芩汤(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FC)、菌丝长度、孢子萌发率、生物量和观察菌丝超微结构评价HQD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通过山梨醇保护实验检测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测定麦角固醇含量和角鲨烯环氧酶(SE)、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细胞膜的影响;通过测定线粒体中苹果酸脱氢酶(MDH)、琥珀酸脱氢酶(SDH)及ATP酶(包括钠钾ATP酶、钙镁ATP酶和总ATP酶)的活性考察HQD对须癣毛癣菌线粒体的影响。结果 HQD对须癣毛癣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MIC、MFC值分别为3.13、25 mg/mL。经HQD干预后,须癣毛癣菌菌丝长度均显著缩短(P<0.05);孢子萌发率、生物量、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中MDH、SDH、各种ATP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细胞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细胞壁的完整性没有受影响。结论 HQD具有显著的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细胞膜中麦角固醇含量和SE、CYP51活性以及线粒体相关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汤 须癣毛癣菌 抗真活性 作用机制 细胞膜 线粒体
下载PDF
兔须癣毛癣菌的分离及鉴定
2
作者 公啸 周志秀 +1 位作者 刘琳 孙晴 《山东畜牧兽医》 2024年第5期11-12,14,共3页
本试验将从患皮肤病病兔采集的病料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1~2周,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进行初步的病原鉴定。然后提取病原真菌DNA,利用设计的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技术测序,在GenBank数据库系统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病兔感染真菌的病... 本试验将从患皮肤病病兔采集的病料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1~2周,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进行初步的病原鉴定。然后提取病原真菌DNA,利用设计的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技术测序,在GenBank数据库系统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病兔感染真菌的病原分类。结果显示,菌落形态为白色粉末状,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见蓝紫色分生孢子,符合须癣毛癣菌的特点。ITS序列分析,该病原菌与须癣毛癣菌的同源性为97.4%。经过临床特征、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试验,最终确定从病兔身上采集到的病原菌为须癣毛癣菌。本研究对从病兔身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感染病原,为兔皮肤真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PCR 分离鉴定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致皮肤、眼部深在感染1例 被引量:7
3
作者 唐鸿珊 胡白 +3 位作者 朱一元 高银花 卫广英 赵政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4,共2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 患者女性,63岁,因左面部上下眼睑肿胀伴低热10天入院。体检:左上下眼睑、左颧上部明显红肿有压痛,中央有小片黑色坏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红肿、坏死性黑痂扩大至直径6cm,皮损组织涂片真菌检查发现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须癣毛癣菌,诊断皮肤深部真菌感染,服伊曲康唑0.2,每日2次,52天基本痊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皮肤深部真感染 伊曲康唑 眼球感染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对联苯苄唑抗须癣毛癣菌活性增效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朝红 张宏 +2 位作者 向守宝 张丁 苏映竹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7-210,共4页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 目的研究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对联苯苄唑(bifonazole,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是否有增效作用。方法以须癣毛癣菌构建豚鼠皮肤癣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0只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4组,进行双盲实验,分别涂用复方BFZ(含1%BFZ和1%TET)、1%BFZ、1%TET和基质,1次/d,共14天,进行皮损评分、病原学和病理学检查,分析4组药物间疗效差异。结果用药期间,4组皮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49,P=0.000);从用药第3天起,复方BFZ组和1%BFZ组皮损评分逐日下降,前者皮损评分持续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TET组和基质组皮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复方BFZ组皮损真菌学检查比1%BFZ组转阴早2天,炎症反应轻于其他3组。结论TET对BFZ治疗须癣毛癣菌所致豚鼠皮肤癣菌病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 联苯苄唑 增效作用 须癣毛癣菌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须癣毛癣菌体外抑制作用和超微结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瑞 秦永亮 +3 位作者 李姣 郭玉楷 张曼娜 李永军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53-55,60,共4页
目的体外研究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集的15株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T.mentagrophytes)对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的药物敏感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推测白藜芦醇可能的抑菌机理。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 目的体外研究2017年9月~2018年3月收集的15株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T.mentagrophytes)对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的药物敏感性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推测白藜芦醇可能的抑菌机理。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对照组及实验组不同浓度白藜芦醇体外抗须癣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透射电镜下菌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白藜芦醇对须癣毛癣菌的MIC_(50)和MIC_(90)分别为0.064mg/ml,0.128mg/ml;实验组的菌体结构在透射电镜下较正常对照组变化明显:细胞壁剥离、缺如,质壁分离现象严重,且明显肿胀、变形,细胞膜严重皱缩,核膜暴露并膨大,断裂、溶解消失,细胞器完全消失,呈空泡化改变。结论白藜芦醇对须癣毛癣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治疗皮肤癣菌病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须癣毛癣菌 抑制作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基于几丁质酶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兔源须癣毛癣菌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月 刘彦威 +2 位作者 白福娟 刘娜 刘伯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17-1424,共8页
利用几丁质酶基因(CHS1)序列分析和形态学方法对兔源须癣毛癣菌分离株(31株)进行鉴定和分型。从患兔采集病料,在沙保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和菌丝、孢子的形态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试验表现;提取病料和分离株DNA,扩增目的基... 利用几丁质酶基因(CHS1)序列分析和形态学方法对兔源须癣毛癣菌分离株(31株)进行鉴定和分型。从患兔采集病料,在沙保弱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和菌丝、孢子的形态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试验表现;提取病料和分离株DNA,扩增目的基因,通过序列分析,结合形态学方法对分离株进行鉴定,根据分离株序列同源性差异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菌落多数为颗粒型和粉末型,占87.09%(27/31),背面有黄褐色素沉着,有大量葡萄状小分生孢子、螺旋菌丝、梳状菌丝及棒状大分生孢子,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阳性;CHS1序列比对显示分离菌株与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指间须癣毛癣菌有99.2%~95.4%相似性。根据CHS1序列比对结果,结合分离株的形态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亲动物指间须癣毛癣菌。基于CHS1序列同源性差异,将分离株分成5种基因类型,其中Ⅰ型和Ⅱ型是优势菌株,占54.84%(17/31),提示CH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须癣毛癣菌的鉴定和基因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几丁质酶基因 序列 鉴定 分型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致儿童面癣1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宗文凯 贾虹 +1 位作者 沈永年 刘维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06-706,共1页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儿童
下载PDF
兔须癣毛癣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彦威 刘娜 +4 位作者 柳焕章 刘建钗 刘利强 张永英 王绥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利用rDNA 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和生理学对兔的病原菌进行鉴定。提取菌株DNA,利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为白色粉末状,背面有色素沉着,培养可... 利用rDNA ITS序列分析结合真菌形态学和生理学对兔的病原菌进行鉴定。提取菌株DNA,利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株的菌落形态为白色粉末状,背面有色素沉着,培养可见大量葡萄状小分生孢子,螺旋菌丝及棒状大分生孢子;尿素酶和毛发穿孔试验阳性;rDN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须癣毛癣菌复合体中的万博节皮菌有99.8%同源性;从形态学和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的特点,结合分子生物学试验将该菌株鉴定为万博节皮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RDNA-ITS 鉴定
下载PDF
中药复方喷剂治疗兔须癣毛癣菌病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孙明杰 崔斌 +2 位作者 陈雷 王丽荣 谷巍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6,共7页
须癣毛癣菌可引起兔皮肤真菌病,也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本研究自制中药复方喷剂,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皮肤致病菌为万博节皮菌(Arthoderma vanbreuseghemii);中药复方Ⅱ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0.1 g... 须癣毛癣菌可引起兔皮肤真菌病,也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本研究自制中药复方喷剂,通过体内外实验对其抑菌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皮肤致病菌为万博节皮菌(Arthoderma vanbreuseghemii);中药复方Ⅱ体外抑菌效果最好,浓度为0.1 g/mL时抑菌率可达61.4%;动物试验结果显示,中药复方喷剂对患皮肤病兔的治愈率为100%,优于西药组66.7%,用药第3 d患处结痂脱落,第7 d开始新生被毛,与西药组相比,试验组起效快,皮肤患处组织切片观察显示,中药复方可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提高毛囊数量,后续观察试验组无复发,西药组有复发现象。本研究自制的中药复方喷剂对患有须癣毛癣菌感染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作为一种治疗兔皮肤真菌病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鉴定 中药复方喷剂 治疗
下载PDF
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党育平 李铀 +1 位作者 杨雪琴 万哲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19期2246-2247,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苎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改良的烧瓶振荡法和奎因法。前者是将苎麻坯布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混合振荡培养,对照组为棉坯布组,3 d后分别取... 目的通过分析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苎麻织物对常见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改良的烧瓶振荡法和奎因法。前者是将苎麻坯布分别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混合振荡培养,对照组为棉坯布组,3 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后者是将2种真菌分别接种在苎麻坯布上,培养60 h后与对照组比较菌落生长情况。结果改良烧瓶振荡法结果显示苎麻织物组抑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苎麻织物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分别为40%和37%;改良奎因法显示苎麻织物组2种真菌的菌团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苎麻织物可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红色 须癣毛癣菌 振荡法 奎因法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引起全身多处皮肤深部感染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颖 刘茁 +1 位作者 施秀明 程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8-109,共2页
报告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全身多处皮肤深部感染。全身多处反复出现皮疹4月,加剧10天。面部、大腿部及指甲部皮损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生长。诊断须癣毛癣菌。抗真菌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深部感染 细胞免疫
下载PDF
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分子鉴定与分型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小平 万喆 +1 位作者 王晓红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2期70-76,共7页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分子再鉴定和分型研究。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菌株47株,通过再培养形态观察、生理试验;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D1-D2区...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分子再鉴定和分型研究。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鉴定的须癣毛癣菌菌株47株,通过再培养形态观察、生理试验;PCR扩增核糖体DNA(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D1-D2区,测序后利用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进行再鉴定;PCR扩增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S0、S1和S2区,进行种内分型,并比较不同部位来源菌株型别的差异性。结果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47株须癣毛癣菌中3株鉴定为断发毛癣菌,6株鉴定为无性型苯海姆节皮菌,其余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中的亲人型趾间毛癣菌;三对不同引物扩增38株趾间型毛癣菌和2株苯海姆节皮菌NTS区,共产生28种特征性带型。带型和菌株来源及发生部位无相关性。结论我国分离自人类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主要组成菌种为趾间毛癣菌;ITS区结合LSU D1-D2区测序有助于鉴定须癣毛癣菌复合体至种水平;NTS区的三个串联重复亚单位所产生的特征性指纹图提供了一种快速、稳定的分子生物学种内分型方法,可应用于趾间毛癣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复合体 rDNA内转录间隔区 核糖体大亚基D1-D2区 rDNA非转录间隔区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柏叡 孙毅 +2 位作者 胡小平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0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 目的对临床上分离自人(36株)及狐狸(5株)的须癣毛癣菌菌株进行新的分类系统鉴定,并检测传统的分类方法是否能满足临床鉴定需要。方法①观察原鉴定为须癣毛癣菌菌株在沙氏培养基、1%蛋白胨培养基、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基(BCP-MSG)和显微镜下形态学及尿素酶、毛发穿孔等生理学试验表现。②通过ITS区段和LSU区段分子生物学序列分析进行新的分类系统的菌种分型,并对传统形态学和生理学鉴定方法进行检测。结果①41株须癣毛癣菌形态学及生理学试验符合须癣毛癣菌(38株)和红色毛癣菌(3株)菌落的特点。②ITS区段序列分析发现ITS区段能将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准确的鉴定到种,但无法明确其种内分型;而LSU区段序列分析可对36株(36/38)须癣毛癣菌有性型做出明确的鉴定。结论传统实验室鉴定方法仍具有其有效性及可靠性。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临床分离的须癣毛癣菌皆为指(趾)间毛癣菌(38/38),而LSU区段的序列分析鉴定狐狸源性菌株皆属于本海姆节皮菌,有别于大多数人源性菌株有性型为万博节皮菌,对于须癣毛癣菌的菌种鉴定更优于ITS区段,但分子生物学试验还需结合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够对菌种做出正确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鉴定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党育平 杨雪琴 万哲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8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菌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亚麻 苎麻 须癣毛癣菌 振荡法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所致脓癣病发的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及菌体外酶活性分析:2例报告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艳 冉玉平 +1 位作者 张瑞峰 代亚玲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报道2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对病发做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及菌体外分泌酶活性测定。方法例1为6岁女孩,表现为头顶部炎性肿块、脓血伴脱发;例2为1岁8个月男孩,表现为头部红斑,无脓肿及脱发。家中分别饲养宠物狗和兔。病发真菌... 目的报道2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脓癣,并对病发做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及菌体外分泌酶活性测定。方法例1为6岁女孩,表现为头顶部炎性肿块、脓血伴脱发;例2为1岁8个月男孩,表现为头部红斑,无脓肿及脱发。家中分别饲养宠物狗和兔。病发真菌镜检均阳性后做真菌培养、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对2例患儿病发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对2株分离的菌株分别进行细胞外分泌酶测定。结果2株菌均鉴定为万博节皮菌(须癣毛癣菌的有性期)。扫描电镜见例1的病发受累毛干表面大量炎性组织碎屑、红细胞、脓细胞及上皮细胞;透射电镜在毛皮质内发现菌体。扫描电镜见例2的受累毛干表面真菌孢子及炎性渗出物;透射电镜见毛发内外菌体。2株菌的外分泌酶主要为碱性磷酸酶、白氨酸芳胺酶、β-葡萄糖甙酶、N-乙酰-葡萄糖胺酶、α-甘露糖甙酶。经口服伊曲康唑胶囊等综合治疗后2例均痊愈,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确诊2例须癣毛癣菌所致脓癣,伊曲康唑胶囊等药物联合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扫描电镜 透射电镜 伊曲康唑
下载PDF
应用CLSI M38-A2方案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胡小平 万喆 李若瑜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等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对趾间型毛癣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0.25~32、0.031 2~1、0.015 6~0.062 5、0.000 937~0.00781、0.062 5~1、0.031 2~2、1~2、0.007 81~0.062 5;对苯海姆节皮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64、2、0.25~0.5、0.000 937~0.003 81、1、2~4、1~2、0.031 2~0.062 5。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趾间型毛癣菌及苯海姆节皮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特比萘芬、阿莫罗芬和联苯苄唑的药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之间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有明显差异。M38-A2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用来体外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药敏试验 M38-A2方案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致儿童脓癣1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石钰 熊琳 +2 位作者 冉玉平 李发增 代亚玲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年第1期43-44,共2页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儿童头部脓癣1例。患儿为4岁幼女,因头皮部丘疹1个月,脓肿4d就诊。内服青霉素V钾无效。取断发镜检查见发外真菌孢子,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细菌培养为棒状杆菌。经内服和外用特比萘芬抗真菌,静脉输入头孢噻肟钠... 报道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儿童头部脓癣1例。患儿为4岁幼女,因头皮部丘疹1个月,脓肿4d就诊。内服青霉素V钾无效。取断发镜检查见发外真菌孢子,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细菌培养为棒状杆菌。经内服和外用特比萘芬抗真菌,静脉输入头孢噻肟钠联合克林霉素及万古霉素抗细菌治疗,12d后脓肿减轻,细菌培养阴转,但真菌培养仍阳性,继续抗真菌治疗2个月后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儿童
下载PDF
须癣毛癣菌致人兔共患体癣3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孔庆涛 桑红 +3 位作者 张敏 刘芳 王雪连 王高峰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2期95-97,共3页
报道须癣毛癣菌引起的人兔共患体癣3例。患者皮损均为环状红斑丘疹,上覆鳞屑,炎症明显,伴瘙痒,均与兔子有密切接触史,且兔子均有明显皮损。取患者及兔子的皮屑真菌镜检及培养,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经口服及外用抗真菌药物后治愈。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人兔共患
下载PDF
致脓癣的须癣毛癣菌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静 黄怀球 +4 位作者 薛汝增 张晓辉 朱国兴 陈荣章 李美荣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52-154,共3页
关键词 须癣毛癣菌 基因型 体外药敏
下载PDF
用微小卫星引物PCR鉴定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红梅 廖万清 +3 位作者 戴建新 李志刚 吴建华 温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DNA PCR指纹的差异 ,找出一种区分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类方法。 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 4、(GTG) 5 及 M13中心序列 (5′- GAGGGTGGCGGTTCT- 3′) 3种引物 ,对 2 ... 目的 :观察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DNA PCR指纹的差异 ,找出一种区分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类方法。 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重复序列 (GACA ) 4、(GTG) 5 及 M13中心序列 (5′- GAGGGTGGCGGTTCT- 3′) 3种引物 ,对 2 3株红色毛癣菌和 11株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的 DNA进行 PCR扩增 ,观察产物电泳带型的差异。结果 :在 3种引物的扩增产物中 ,均可见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呈现出不同的 DNA指纹 ,其中 ,以引物 (GACA) 4扩增的条带差异最为清晰。结论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可以用 PCR方法加以鉴别 ,以 (GACA ) 4作引物区分这两种菌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 须癣毛癣菌 PCR指纹 微小卫星引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