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预测信噪比的中继选择算法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覃彩玲 肖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196-3200,共5页
提出在测量信噪比基础上增加服从特定分布的随机数获得预测信噪比,并利用预测信噪比进行中继选择的低复杂度中继选择算法。进一步对算法性能进行分析,得到系统中断概率和平均误码率的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中断和误码率性能... 提出在测量信噪比基础上增加服从特定分布的随机数获得预测信噪比,并利用预测信噪比进行中继选择的低复杂度中继选择算法。进一步对算法性能进行分析,得到系统中断概率和平均误码率的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中断和误码率性能上优于基于最小均方误差预测的中继选择算法,复杂度远低于后者,尤其在高信道相关性时,所提算法能降低系统平均误码率约23%,降低系统中断概率约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通 中继选择 预测信噪比 中断概率 平均误码率
下载PDF
基于改进有效信噪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算法
2
作者 刘庆利 曹娜 +2 位作者 李梦倩 王美恩 商佳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94-2901,共8页
针对AOS系统中传统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算法在传输过程中难以同时兼顾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和传输效益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有效信噪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算法。在基于有效信噪比的自动重传请求的基础上,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和隐马尔科夫... 针对AOS系统中传统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算法在传输过程中难以同时兼顾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和传输效益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有效信噪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算法。在基于有效信噪比的自动重传请求的基础上,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和隐马尔科夫组成的混合模型预测有效信噪比的变化。根据不同时刻有效信噪比的变化关系动态调节汉明码的监督元数量,实现保证系统误码率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吞吐率。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II型混和自动重传请求算法和基于有效信噪比的混和自动重传请求算法相比,能够明显降低误码率,减少重传次数,提升系统的吞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 有效噪比 隐藏马尔可夫模型 长短期记忆网络 预测信噪比 高级在轨系统 卫星通
下载PDF
高速移动通信系统信噪比预测方法
3
作者 常莉莉 戴宪华 +1 位作者 李毅 石春 《电路与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4-30,共7页
本文主要研究用户移动速度在100km/h至250km/h时,移动通信系统信道信噪比的预测,以解决用户高速移动引起信道快衰落,从而造成基站通过导频测量得到的信道信噪比与信道实际信噪比相差过大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首先利用导频测量用... 本文主要研究用户移动速度在100km/h至250km/h时,移动通信系统信道信噪比的预测,以解决用户高速移动引起信道快衰落,从而造成基站通过导频测量得到的信道信噪比与信道实际信噪比相差过大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是首先利用导频测量用户信道传输系数;接着根据一段时间测量收集的数据建立AR模型,依据该模型预测下一时刻信道的传输系数;最后根据信道传输系数和信噪比之间关系直接推导出下一时刻信道的信噪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在用户高速移动时,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基站直接利用导频测量得到下一时刻信道信噪比的方法降低了与实际信噪比的均方误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比预测 道传输系数预测 AR模型
下载PDF
散射通信系统中SNR自适应预测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梦琪 孟颢 《无线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0-1457,共8页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快衰落特性导致接收信号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不断变化,根据时变SNR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可以使业务速率实时跟随SNR的变化而改变,在保证可靠传输的前提下有效提升通信吞吐量。针对散射通信系统自适应编码... 对流层散射通信的快衰落特性导致接收信号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不断变化,根据时变SNR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可以使业务速率实时跟随SNR的变化而改变,在保证可靠传输的前提下有效提升通信吞吐量。针对散射通信系统自适应编码调制的需求,在归一化最小均方(Normalization Least Mean Square,NLMS)算法和递归最小二乘(Recursive Least Square,RLS)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递归最小二乘(Modified Recursive Least Square,MRLS)SNR预测算法。SNR预测算法可以解决接收端估计的SNR反馈到发送端的延迟问题。经过仿真和外场实验测试,相比NLMS算法和RLS算法,所提出的MRLS算法具有更小的SNR预测误差。采用所提出的MRLS算法进行自适应编码调制流程后,相比NLMS算法和RLS算法,在外场实验中分别可获得约0.4、2 Mb/s的平均业务速率提升,证明了所提出算法的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通 自适应编码调制 噪比预测
下载PDF
基于接收信号信噪比预测的自适应跳频信道质量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战大为 董俊 +2 位作者 刘坤 杨阳 翟斌 《舰船电子工程》 2008年第4期76-79,共4页
针对自适应跳频通信的特点,提出基于接收信号信噪比预测算法的信道质量评估方法。在FFH/BFSK系统中采用卡尔曼滤波器、信号子空间法和误码率性能分析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0~25dB的信噪比变化范围内,估计和预测误差较小,能够对信道质... 针对自适应跳频通信的特点,提出基于接收信号信噪比预测算法的信道质量评估方法。在FFH/BFSK系统中采用卡尔曼滤波器、信号子空间法和误码率性能分析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0~25dB的信噪比变化范围内,估计和预测误差较小,能够对信道质量做出实时评估,可用于快速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跳频 道质量评估 噪比估计和预测 卡尔曼滤波器
下载PDF
基于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的信噪比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翟龙飞 陈迎春 +1 位作者 杨冲 贾波 《中国新通信》 2016年第7期77-77,共1页
BP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精确的数据归纳能力,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训练过程中也暴露出网络结构不易确定和易陷于局部最小等不足。本文基于短波信号接收信噪比预测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分别从BP网络结构和网络参数两个方... BP神经网络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精确的数据归纳能力,使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训练过程中也暴露出网络结构不易确定和易陷于局部最小等不足。本文基于短波信号接收信噪比预测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分别从BP网络结构和网络参数两个方面进行算法改进,最后通过仿真测试,比较出BP网络和GA+BP网络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 噪比预测
下载PDF
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在信噪比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7
作者 翟龙飞 陈迎春 +1 位作者 杨冲 贾波 《中国新通信》 2016年第6期44-44,共1页
粒子群算法是一种仿照鸟类觅食的全局搜索算法。本文基于短波信号接收信噪比预测数据,利用粒子群算法对BP网络参数进行算法改进,最后通过仿真测试,比较出BP网络和PSO+BP网络的优缺点。
关键词 粒子群算法 BP神经网络 噪比预测
下载PDF
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信道质量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一兵 谭俊锋 +1 位作者 叶方 雷洪玉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42-446,共5页
信道质量评估是自适应跳频通信的关键技术,其实时评估结果为自适应频率控制和自适应功率控制提供依据。快速自适应跳频是跳频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基于接收信号信噪比预测算法的信道质量评估方法。主要由信噪比... 信道质量评估是自适应跳频通信的关键技术,其实时评估结果为自适应频率控制和自适应功率控制提供依据。快速自适应跳频是跳频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基于接收信号信噪比预测算法的信道质量评估方法。主要由信噪比预测、信噪比估计和门限比较3个部分构成,分别采用卡尔曼滤波器、信号子空间法和误码率性能分析法进行了实现,在FFH/BFSK系统中做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0~25 dB的信噪比变化范围内,估计和预测误差较小,能够对信道质量做出实时评估。可以应用于快速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跳频 道质量评估 噪比估计和预测 卡尔曼滤波器
下载PDF
机载电子设备间电磁干扰预测分析及抑制研究
9
作者 蒲秀英 董俊 吕敏 《舰船电子工程》 2009年第1期178-181,共4页
针对机载电子设备之间存在的电磁干扰问题,对设备间的电磁干扰进行预测分析,给出了预测分析的基本传播方程,结合实际的电磁干扰预测数据,对设备间的各因素进行预测,最后给出了几种能有效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
关键词 电磁干扰预测 噪比预测 噪比预测 电磁干扰抑制
下载PDF
自适应系统中基于场景的信噪比预测算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甄 张毅 肖琨 《通信技术》 201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首先定义了过时信道状态信息(OCSI,Outd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对系统频谱效率的影响因子,分析了OCSI对频谱效率的影响;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噪比预测的无线链路自适应系统模型,应用文中提出的基于信道变化场景的信噪比预测算... 首先定义了过时信道状态信息(OCSI,Outdat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对系统频谱效率的影响因子,分析了OCSI对频谱效率的影响;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噪比预测的无线链路自适应系统模型,应用文中提出的基于信道变化场景的信噪比预测算法(SSPA,Scenario-based SNR Prediction Algorithm)对发送数据时的信噪比进行预测,以克服OCSI的影响。仿真表明,与现有技术比较,基于SSPA的自适应系统具有近似的误比特率性能,频谱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特别是在高信噪比区域,频谱效率的改善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路自适应 过时道状态 噪比预测 频谱效率
原文传递
Seismic Prediction of Prolific Oil Zon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Extremely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under Salt
11
作者 郑晓东 徐安娜 +3 位作者 杨志芳 李勇根 刘颖 Zhang xin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5年第2期103-110,F0003,共9页
The Carboniferous reservoir in KJ oilfield is a carbonate reservoir with extremely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high-pressure. The reservoir has severe heterogeneity, is deeply buried, has complex master control ... The Carboniferous reservoir in KJ oilfield is a carbonate reservoir with extremely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high-pressure. The reservoir has severe heterogeneity, is deeply buried, has complex master control factors, is covered with thick salt, all of which result in the serious distortion of reflection time and amplitudes under the salt, the poor seismic imaging, and the low S/N ratio and resolution. The key to developing this kind of reservoir is to correctly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ly profitable oil zones. In this paper we start by analyzing the master control factors, perform seismic-log calibration, optimize the seismic attributes indicating the lithofacies, karst,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fractures, and combine these results with the seismic, geology, log, oil reservoir engineering, and well data. We decompose the seismic prediction into six key areas: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prediction of lithofacies, karst,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fractures, and then perform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First, based on building the models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sedimentary facies, and karst, we predi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ost favorable reservoir zones qualitatively. Then, using multi-parameter inversion and integrated multi-attribute analysis, we predict the favorabl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quantitatively and semi-quantitatively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yield zones. We finally have a reliable basis for optimal selection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arge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IBUTE CARBONATE reservoir prediction model building and Kazakhstan
下载PDF
基于LSTM的LEO卫星链路自适应算法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晓月 康凯 +1 位作者 钱骅 张舜卿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7-243,共7页
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由于其传输损耗低、地面干扰小等优点成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星地传输链路的时延大,现有卫星通信过程无法实时地进行信息交互,导致系统无法适应信道的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 低地球轨道(low earth orbit,LEO)卫星由于其传输损耗低、地面干扰小等优点成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星地传输链路的时延大,现有卫星通信过程无法实时地进行信息交互,导致系统无法适应信道的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预测方法,并利用预测的SNR调整系统的调制与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使其与快速变化的信道相匹配。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LSTM网络的SNR预测方法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度,并且根据预测的SNR实时调整MCS的方案大幅度地提高了系统的总吞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道卫星通 系统吞吐量 噪比预测 长短期记忆网络 调制与编码方案
下载PDF
Use of Mutual Information Arrays to Predict Coevolving Sites in the Full Length HIV gp120 Protein for Subtypes B and C
13
作者 Anthony Rayner Simon Rayner 《Vir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95-104,共10页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different sites within a protein evolve at different rates according to their role within the protein;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correlated mutations can aid in tasks such as ab initio protei...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different sites within a protein evolve at different rates according to their role within the protein;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correlated mutations can aid in tasks such as ab initio protein structure, structure function analysis or sequence alignment. Mutual Information is a standard measure for coevolution between two sites but its application is limited by signal to noise ratio. In this work we report a preliminary study to investigate whether larger sequence sets could circumvent this problem by calculating mutual information arrays for two sets of drug naive sequences from the HIV gpl20 protein for the B and C subtyp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while the larger sequences sets can improve the signal to noise ratio, the gain is offset by the high mutation rate of the HIV virus which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achieve consistent alignments. Nevertheless, we were able to predict a number of coevolving sites that were supported by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as well as a region close to the C terminal of the protein that was highly variable in the C subtype but highly conserved in the B sub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tual information arrays Predict coevolving sites Protein evolve HIV gpl20 protein B and C subtyp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