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院校预聘长聘制教师引进、考核机制设计探析
1
作者 刘再起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8期91-93,共3页
随着国家提出推行高校教师编制管理、聘用制度改革,实行预聘长聘(准聘长聘)结合,部分高职院校也逐步开展了教师预聘长聘制度的实践。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科学的预聘长聘教师引进、考核等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引进、考核工作水平的... 随着国家提出推行高校教师编制管理、聘用制度改革,实行预聘长聘(准聘长聘)结合,部分高职院校也逐步开展了教师预聘长聘制度的实践。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科学的预聘长聘教师引进、考核等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引进、考核工作水平的有关问题并提出相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聘长聘 教师引进 考核 高职院校
下载PDF
高校教师预聘长聘制适用性实证研究——以艺术类高校为例
2
作者 相洪贵 梁晶晶 +1 位作者 刘净净 赵嘉丽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预聘长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开始实施预聘长聘制。但因为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开展预聘长聘制是否适用,有待有效的分析检验。通过比较实施预聘长聘制对国内6所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学术成果的影响,可... 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预聘长聘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逐步开始实施预聘长聘制。但因为学科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高校开展预聘长聘制是否适用,有待有效的分析检验。通过比较实施预聘长聘制对国内6所艺术类高校教师的学术成果的影响,可知预聘长聘制对艺术类高校学术成果产出影响显著。这说明,艺术类高校应结合事业发展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好预聘长聘制的指挥棒作用,扬长避短,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实施预聘长聘制的高校还需关注政策实施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和防止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艺术类高校 预聘长聘 考核评价
下载PDF
医院预聘-长聘制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冰玉 隗铁夫 +1 位作者 潘驿炜 宋智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2期75-79,45,共6页
目的 在预聘-长聘制政策实行初期,了解医院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引导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医院专职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科研工作满意度。结果 66名专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满意度总体... 目的 在预聘-长聘制政策实行初期,了解医院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满意度情况,引导和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某医院专职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科研工作满意度。结果 66名专职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满意度总体得分平均为4.14±0.51分,非本校毕业专职科研人员在科研工作管理体制维度的满意度高于本校毕业人员;近三年科研成果产出有增加者,其科研工作总体满意度和六个维度的平均满意度均高于科研成果产出无明显增加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专职科研人员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呈现一定的发展问题,预聘-长聘制政策执行初期,青年专职科研人员科研工作满意度处于良好状态,医院需要深入扶植青年人才,推动政策有效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附属医院 - 科研人员 工作满意度
下载PDF
预聘——长聘制背景下高校附属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工作压力情况分析及其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冰玉 潘驿炜 宋智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了解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工作压力情况,促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站博士后和45岁以下专职科研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员类型、性别、年龄、毕业院校、来院时间、职称6项基本信息,以及... 目的了解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工作压力情况,促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站博士后和45岁以下专职科研人员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员类型、性别、年龄、毕业院校、来院时间、职称6项基本信息,以及工作负荷、工作难度、岗位认同、角色模糊4个维度,18个条目。2023年7月,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发放问卷66份。采用Excel录入问卷数据,并进行逻辑检错,收到有效问卷66份。依据调查对象年龄将其分为≤30岁、31~35岁、36~40岁、>40岁4组,依据调查对象来院时间分为≤5年、>5年2组。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通过人数、构成比(%)表示,科研工作压力及各维度得分以xˉ±s表示,不同性别、年龄、人员类型、毕业院校、来院时间及职称人员的科研工作压力感知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66名专职科研人员的总体科研工作压力得分平均(3.37±0.53)分,各维度得分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工作负荷、工作难度、岗位认同及角色模糊。年龄在31~35岁的科研人员,其面临的科研工作总压力和4个维度的压力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员;来院工作时间≤5年的科研人员,其在工作负荷维度上感受到的压力高于来院工作>5年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专职科研人员能够在工作负荷、工作难度及岗位认同维度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年龄在31~35岁的科研人员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人员 医院 大学 人员管理 医院 ——机制 工作压力
下载PDF
“预聘-长聘制”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角色构建:影响因素与发展策略
5
作者 赵慧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预聘-长聘制”广泛实施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角色受到了经济角色的挑战。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研究从学术角色认同、学术人格的独立性、学术资源感知三个方面论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角色的构建路径。通过构建进化博弈模型,论证高校... “预聘-长聘制”广泛实施的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角色受到了经济角色的挑战。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研究从学术角色认同、学术人格的独立性、学术资源感知三个方面论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角色的构建路径。通过构建进化博弈模型,论证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角色构建路径的影响因素,并由此得到相应的发展策略:增强青年教师的学术信念,强化学术人的角色认同;给予青年教师自主的学术人格,助力学术人的职业资本提升;搭建学术共同体交流平台,筑牢学术角色构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 社会角色理论 高校青年教师 进化博弈
下载PDF
科技创新视角下 “预聘-长聘 ”制度对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聂映玉 郭恒亮 周瑞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8-166,178,共10页
基于2000—2021年某研究型大学240名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教师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预聘-长聘”制度实施对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对数理学科教师科研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物理... 基于2000—2021年某研究型大学240名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教师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分析“预聘-长聘”制度实施对教师科研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对数理学科教师科研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对物理学科教师科研绩效表现的正向影响更强。职称与教师科研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正高级职称教师科研成果显著高于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科研成果。而年龄对教师科研成果产出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预聘-长聘”制度体系内教师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人才计划项目数量方面整体优于非“预聘-长聘”制度教师。鉴于此,建议从营造“预聘-长聘”制度实施的良性生态、设立科学的评聘标准与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科学合理有效实施高校“预聘-长聘”制度,切实促进学术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科研绩效 研究型大学 基础研究
下载PDF
高校“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丰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8,共9页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 通过搜集“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简历和论文发表数据,分析了“预聘—长聘制”实施现状及其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发现科研产出数据和职称晋升曲线印证了学校设置的预聘期限的合理性。教师被纳入长聘系列管理后,其科研产出呈现出波动增长的态势。长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高于预聘系列教师和普通系列教师,预聘系列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显著高于普通系列教师。教师聘任级别对科研产出影响显著,长聘高级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为最多。性别、博士后经历、基金支持以及留学经历等都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高校采取不同聘任办法逐渐向“预聘—长聘制”过渡;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产出评价机制;注重对博士后的培养与支持,切实保障女性青年教师的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 科研产出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下载PDF
多源流视域下我国高校预聘–长聘制的政策议程设置分析
8
作者 马桐菲 《教育进展》 2023年第10期8111-8118,共8页
近年来,预聘–长聘制已然成为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明晰其改革原因和政策议程设置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基于多源流理论,“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问题和现行政策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构成了问题源流,政府和高校组成政策共同体进行积... 近年来,预聘–长聘制已然成为众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明晰其改革原因和政策议程设置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基于多源流理论,“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问题和现行政策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构成了问题源流,政府和高校组成政策共同体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政策源流,新一届领导班子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形成了政治源流。2018年,“政策之窗”开启,三流汇聚产生耦合效应,预聘–长聘制政策议程得以设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议程设置 多源流理论
下载PDF
“预聘—长聘”制度会降低大学的教学质量吗?
9
作者 尹木子 《高教论坛》 2023年第12期35-42,共8页
本研究从学术职业分化理论出发,在组织层面探讨“预聘—长聘”制度对中国大学教学质量的影响,使用中国校友会2015—2018年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研究从学术职业分化理论出发,在组织层面探讨“预聘—长聘”制度对中国大学教学质量的影响,使用中国校友会2015—2018年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非升即走”制度实施的大学,教学质量提升显著,但是“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对大学教学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同时,“预聘—长聘”制度的推行具有动态效应,随着推行年份的延长,大学教学质量提升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得出,实行“预聘—长聘”制度的师范类大学的教学质量高于其他类别的大学;名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教学质量 教学科研关系
下载PDF
为教师赋权:德国大学终身教职聘用体系研究
10
作者 王梅 王少薇 陆珺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终身教职制度作为德国选拔和激励教师、保障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我国预聘长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基于德国37份终身教职制度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聘任、晋升、权益保障等多个环节对德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建设的特色之处展... 终身教职制度作为德国选拔和激励教师、保障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我国预聘长聘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基于德国37份终身教职制度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聘任、晋升、权益保障等多个环节对德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建设的特色之处展开分析,总结出了以“为教师赋权”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经验——把住聘任入口,促进教师权义平衡;建立选育结合的育优制度,发展职业晋升和支持机制;弥合学术发展和家庭生活的张力,推动机会公平和性别平等。以德国制度为镜鉴,我国预聘长聘制建设要规范准入制度,赋予教师议价权;发展育优机制,体察教师发展权;通过制度纠偏完善任期支持,重视教师学术社会化的阶段性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高校教师 用体系 预聘长聘 终身教职
下载PDF
中美高校预聘长聘教职制的比较研究——基于八所高校的制度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涛利 蒋凯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3-60,共8页
起源于美国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师聘用机制的一项重要参考制度。从目标范围、准入机制、晋升考核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对中美两国八所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进行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校预聘长... 起源于美国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是我国部分高校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和教师聘用机制的一项重要参考制度。从目标范围、准入机制、晋升考核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对中美两国八所高校的预聘长聘教职制进行比较研究。中美两国高校预聘长聘制制度文本大多指出了该制度在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内容涵盖教师聘用、晋升考核和权益保障等教师管理的主要方面,但在具体规定上各有侧重。美国高校比较注重教师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院系有较大的自主权;我国高校则对教师准入与考核标准的明确性和合理性较为关注,突出学校规划的整体性。在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我国高校应当注重完善教师聘用机制的程序规范性和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聘长聘教职制 教职制 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高校教师 教师权益保障
原文传递
“预聘-长聘制”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机制与成效分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任羽中 俞蕖 赵颖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52,共12页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实施了以"预聘-长聘制"为核心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利用布兰德科研生产力三因素影响模型,从教师个体、组织机构、学术共同体三个层面论证了改革对科... 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实施了以"预聘-长聘制"为核心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利用布兰德科研生产力三因素影响模型,从教师个体、组织机构、学术共同体三个层面论证了改革对科研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以71所研究型大学为研究对象,借助改革准实验进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实行"预聘-长聘制"后,已改革高校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和论文影响力指数(CNCI)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第二,实行"预聘-长聘制"后,已改革高校发表论文的数量并无显著优势,但其论文影响力明显高于未改革高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科研产出 事件分析法 异时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预聘-长聘”制度会提升中国大学科研生产力吗?--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的政策评估 被引量:33
13
作者 尹木子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7,共10页
本文基于全国148所大学2015-2019年国际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构建“准自然实验”研究,以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为处理组,以未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为对照组,检验评估两类“预聘—长聘”... 本文基于全国148所大学2015-2019年国际国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构建“准自然实验”研究,以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为处理组,以未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为对照组,检验评估两类“预聘—长聘”制度对大学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2016—2018年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中,“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大幅提升了大学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却导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发表量逐渐递减;“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的实施则降低了大学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仅使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略有提升;“预聘—长聘”制度对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总体来看,“预聘—长聘”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大学科研生产力,但“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的激励效果不佳。此外,中国大学在实施“预聘—长聘”制度过程中要注意科研产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大学科研生产力 国际化与本土化平衡
下载PDF
美国高校“预聘-长聘”晋升评估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传毅 石岚 《高等教育评论》 2021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美国高校通过终身教职制度维护教师的学术自由。但随着高校内终身教职比例的降低,其职位竞争性增强,终身教职制度的晋升与评估管理方式成为重点关注问题。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文献对终身教职聘任与晋升评估的相关讨论,发现终身聘任的晋升... 美国高校通过终身教职制度维护教师的学术自由。但随着高校内终身教职比例的降低,其职位竞争性增强,终身教职制度的晋升与评估管理方式成为重点关注问题。本文通过梳理西方文献对终身教职聘任与晋升评估的相关讨论,发现终身聘任的晋升评估制度在内容方面存在过于关注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估而忽视教学活动,不同类型高校晋升评估政策存在同质化发展的趋势。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评估标准缺乏明确性、决策过程模糊,以及引发被评估者的不公平感等问题。在制度影响结果方面,则表现出对科研成果质量、教学活动以及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在终身教职的聘任与晋升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类型高校的适用性、在评估标准层面表现对教学与科研活动的认可,以增强青年教师对聘任晋升评估决策过程的理解。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预聘-长聘”晋升评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 终身教职 晋升评估 非升即走
下载PDF
抑制还是激发:“预聘-长聘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戚业国 李丰 《法学教育研究》 2022年第1期303-321,共19页
基于东部四所“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样本,使用负二项回归法从个人和组织层面检验了“预聘-长聘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个人层面,长聘系列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高于普通系列和预聘系列教师,而预聘系列和普通系列... 基于东部四所“双一流”建设高校W学科教师样本,使用负二项回归法从个人和组织层面检验了“预聘-长聘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个人层面,长聘系列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均高于普通系列和预聘系列教师,而预聘系列和普通系列教师在科研产出数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科研产出质量上,预聘系列教师要明显高于普通系列教师。组织层面,预聘系列教师构成比率对机构科研产出不存在显著影响,但长聘系列教师比率会显著正向影响机构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有助于提升机构科研生产力。为此,高校应细化“预聘-长聘制”的实施细则,在教师聘期考核中突显科研产出价值和学术影响力评价,并完善落聘教师的转出保障工作,从而适度扩大“预聘-长聘制”的实施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 科研产出 “双一流”建设高校
下载PDF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预聘-长聘”制度研究——以S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16
作者 何静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38-41,共4页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S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岗位设置与聘用条件体现高职特色、聘用程序体现学术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预聘期... 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水平师资队伍成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对S职业技术学院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岗位设置与聘用条件体现高职特色、聘用程序体现学术评审与行政审核相结合、预聘期内实行年度工作检查制度、长聘资格认定要通过岗位晋升获得、"预聘-长聘"制教师实行年薪制是其主要特点,新旧体制的衔接缺乏制度设计、从预聘到长聘的考核标准不一致、长聘后的激励机制缺乏制度设计、退出机制缺乏制度设计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完善预聘的选拔机制、进入预聘后的引导机制、预聘到长聘的考核机制、进入长聘后的激励机制、退出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制度 师资队伍
下载PDF
我国高校“预聘-长聘制”绩效工具化及其治理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蔡连玉 张迅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共7页
国内高校正在推行的"预聘-长聘制"改革具有西方终身教职的制度渊源,但也体现出重科研激励和行政主义的本土特征。该制度在近二十年的推进中呈现出较强的绩效工具化倾向,体现为重科研绩效促产、考核重量轻质和运行沟通反馈缺... 国内高校正在推行的"预聘-长聘制"改革具有西方终身教职的制度渊源,但也体现出重科研激励和行政主义的本土特征。该制度在近二十年的推进中呈现出较强的绩效工具化倾向,体现为重科研绩效促产、考核重量轻质和运行沟通反馈缺失。预聘-长聘制绩效工具化助推了学术功利主义,遮蔽了基础研究,导致青年教师身份异化。新公共管理理论影响下的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倾轧、高校内部权力失衡和绩效管理的刚性运转,是预聘-长聘制绩效工具化的诱因。对这一制度异化的治理应凝聚合理的思想共识,坚守学术激励筛选的制度旨趣;制度构建上以期限合理、沟通及时、反馈有效的聘前管理和以发展性为主的聘后考核为着力点;以打造良好学术共同体为基础,实施以代表作制为核心、以同行评议为主要方式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绩效工具化 学术生态 治理路径
下载PDF
“预聘-长聘”制对教师科研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S省7所高校的影响效应分析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晶晶 陈民伟 吕慈仙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50,共6页
文章利用异时双重差分法,选取某省7所省属院校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探讨该制度对省属高校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首聘期科研考核”为核心的“预聘-长聘”制度,对科研产出具... 文章利用异时双重差分法,选取某省7所省属院校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实施“预聘-长聘”制度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探讨该制度对省属高校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以“首聘期科研考核”为核心的“预聘-长聘”制度,对科研产出具有正向作用,且产出成果更具国际化。研究认为,“首聘期科研考核”较之“非升即走”更具有可行性,当然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考核时长、对基础研究相对弹性的考核标准以及更加完善的学术资源和薪酬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省属高校 科研产出 异时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双一流”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基于42所“双一流”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泽维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1年第4期77-82,120,共7页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42所“双一流”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总结了预聘-长聘制改革的特点,反思了该制度在设计和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42所“双一流”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现状,总结了预聘-长聘制改革的特点,反思了该制度在设计和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人事制度改革提供启发与借鉴,推进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教师 -
下载PDF
“预聘-长聘”人事制度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行为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P大学的个案研究
20
作者 赵鹏沄 《中国人事科学》 2022年第2期9-17,共9页
目前“预聘—长聘”人事制度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师科研产出、快速提升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举措,但也对青年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P大学青年教师为对象进行调研,发现青年... 目前“预聘—长聘”人事制度已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趋势,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师科研产出、快速提升高校学术地位的重要举措,但也对青年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P大学青年教师为对象进行调研,发现青年教师在初入职时倾向于将受教育经历中对学术工作的理解迁移至当下的工作情境,多以导师为榜样,表达了对教师工作强烈的认同感和承诺感;及至正式进入学术工作场域,在与制度环境及同事的互动中,研究者的学术认知发生了变化,进而采取了不同的行为策略,其中包括理想型、适应型和顺从型。高校及人事部门在各项重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倾听青年教师的声音,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打消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顾虑,落实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而增强青年教师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和承诺感,维护青年教师最初建立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崇高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教师 人事制度 学术行为策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