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异性测评技术的连翘预警标志物的筛选与辨识
1
作者 崔烨帆 李帅康 +3 位作者 安硕 李祥瑞 赵迎春 赵云丽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48-1157,共10页
目的 研究连翘化学成分降解机制,确定“预警标志物”,用于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经典的恒温恒湿法,将连翘药材置于加速试验箱,建立不同加速期连翘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 目的 研究连翘化学成分降解机制,确定“预警标志物”,用于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经典的恒温恒湿法,将连翘药材置于加速试验箱,建立不同加速期连翘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同筛选影响连翘药材稳定性的特异成分,分析其降解机制,确定连翘药材的“预警标志物”。结果 在OPLS-DA模型中,筛选出9种可能影响药材质量的化学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正离子模式,鉴定出46种加速期共有化学成分。连翘酯苷A、连翘苷、芦丁和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确定为连翘药材的“预警标志物”。结论 为连翘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预警标志物 差异性测评技术
下载PDF
尿中2,3-吲哚醌作为帕金森病预警标志物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静 孙伟 +3 位作者 李娅娟 刘晓燕 刘玉爱 岳旺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 通过对2,3-吲哚醌的测定,提出将其作为帕金森病预警标志物的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健康人和帕金森尿液中2,3-吲哚醌排泄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尿中2,3-吲哚醌的含量随增龄增加明显,各年龄组间测得数据... 目的 通过对2,3-吲哚醌的测定,提出将其作为帕金森病预警标志物的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健康人和帕金森尿液中2,3-吲哚醌排泄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健康人尿中2,3-吲哚醌的含量随增龄增加明显,各年龄组间测得数据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人与帕金森患者尿中2,3-吲哚醌含量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严重程度不同的帕金森患者尿中2,3-吲哚醌的排泄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2,3-吲哚醌尿排泄量随增龄增加,帕金森患者尿中2,3-吲哚醌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结果表明尿中2,3-吲哚醌可以作为帕金森病预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3-吲哚醌 帕金森病 高效液相色谱法 预警标志物
下载PDF
尿中2,3-吲哚醌在帕金森患者中的预警标志物研究
3
作者 李静 岳旺 《中国药理通讯》 2003年第3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尿液检测 2 3-吲哚醌 帕金森病 预警标志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输血患者发生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因素及其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王云鹏 王跃玲 +3 位作者 吕旭方 张新蔚 马宝亮 徐丽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01-2006,共6页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STBI)机械通气输血患者急性肺损伤(ALI)发生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STBI机械通气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发生ALI分为ALI组(... 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STBI)机械通气输血患者急性肺损伤(ALI)发生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8例STBI机械通气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发生ALI分为ALI组(n=67)和N-ALI组(n=191),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早期预警标志物,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ALI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临床有效性,同时基于列线图模型建立危险分层系统。结果ALI组患者的输血量、Murray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清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含热蛋白结构域6的NOD样受体(NLRP6)、含热蛋白结构域3的NOD样受体(NLRP3)水平分别为(600.24±180.18)mL、(0.30±0.12)分、(7.30±1.34)d、(20.24±6.07)μg/L、(53.96±4.48)μg/L、(42.41±5.54)μg/L,明显高于N-ALI组的(418.18±125.12)mL、(0.10±0.03)分、(5.52±1.00)d、(14.14±4.18)μg/L、(45.56±5.29)μg/L、(36.61±4.48)μg/L,低氧血症发生率为56.72%(38/67),也明显高于N-ALI组的34.56%(66/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输血量、Murray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低氧血症及血清CXCR4、NLRP6、NLRP3均是AL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AUC为0.955,且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较高,在阈值0~100%概率内,该模型临床获益率高;在整个研究人群中,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患者ALI发生率分别为8.75%、24.00%、40.78%。结论含血清CXCR4、NLRP6、NLRP3的列线图模型预测STBI机械通气输血患者ALI效能较高,可帮助临床医生识别高风险人群,采取合理治疗措施,降低ALI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输血 急性肺损伤 列线图模型 预警标志物
下载PDF
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特征性改变作为系统性疾病生物标志物及其预警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惠延年 《眼科》 CAS 2019年第3期161-164,共4页
视网膜血管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以在体直视的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些全身疾病的情况。同样,一些全身疾病也会在视网膜血管上有特征性的表现。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及OCT血... 视网膜血管是人体血管系统中唯一可以在体直视的血管,其形态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些全身疾病的情况。同样,一些全身疾病也会在视网膜血管上有特征性的表现。随着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 coherent tomography,OCT)及OCT血管造影(OCTangiography,OCTA)等检查手段的发展,对脉络膜血管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发现既往一些眼部疾病与脉络膜血管的变化有紧密联系,也揭示出其与全身病的关系。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特征性改变如视网膜血管直径、走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等可能作为系统性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发病机制、预警、诊断和治疗反应评估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脉络膜血管 全身病 预警体系 标志 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