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防性高频喷射通气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
1
作者 吴鑫泉 林建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31期30-31,共2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食管癌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对照组使用普通鼻管吸氧。比较2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胃肠胀气发生率,术后... 目的观察预防性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在食管癌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食管癌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使用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对照组使用普通鼻管吸氧。比较2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胃肠胀气发生率,术后PaO_2、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及腹内压变化。结果治疗组5例出现轻微腹胀症状,未特殊处理,自行好转。对照组6例出现胃胀气,其中1例考虑胸胃无张力症,经治疗后均好转。对照组1例于72 h后因呼吸困难转入ICU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前2组PaO_2、PaCO_2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治疗组PaO_2、PaCO_2及氧合指数优于对照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人均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胃胀气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食管癌术后应用预防性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可改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降低人均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术后 预防性经鼻导管高频喷射辅助通气 导管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吸氧与无创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钱伟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213-215,共3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心肺功能迅速下降,极易诱发呼吸衰竭,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是指南推荐的AECOPD患者标准的呼吸支持方式,但其存在漏气、痰液引流障碍或腹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心肺功能迅速下降,极易诱发呼吸衰竭,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1]。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PPV)是指南推荐的AECOPD患者标准的呼吸支持方式,但其存在漏气、痰液引流障碍或腹胀等局限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和配合[2]。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是近年来较为受关注的一种辅助呼吸治疗方法,通过将加热、湿化的空气/氧气混合气体利用鼻导管输入气道,具有吸氧浓度调节准确、温化湿化充分、接近生理气流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低氧性呼吸衰竭治疗、拔管后呼吸衰竭预防性治疗,但其在AECOPD应用研究仍较少。本研究对AECOPD患者分别采用HFNC和NPPV治疗,探讨2种方案对患者动脉血气与临床结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肺疾病急加重期 无创机械通气 预防治疗 经鼻高流量吸氧 吸氧浓度 导管 患者心肺功能 辅助呼吸
下载PDF
鼻咽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下肺癌患者PLVB诊疗中血气及快速反应基因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海涛 张亚东 +3 位作者 许崇晓 辛楠 宋成伟 尤培军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59-363,共5页
目的探讨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ntermittent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IHFJV)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painless video bronchoscopes, PLVB)诊疗过程中, 患者血气指标及快速反应基因表达的差异, 为肺癌患者PLV... 目的探讨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间歇性高频喷射通气(intermittent high frequency jet ventilation, IHFJV)下无痛电子支气管镜(painless video bronchoscopes, PLVB)诊疗过程中, 患者血气指标及快速反应基因表达的差异, 为肺癌患者PLVB诊疗的通气方式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接受PLVB诊疗的肺癌患者18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鼻咽导管介导IHFJV组(对照组)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组(试验组), 每组90例。完善麻醉后, 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供氧, 并实施PLVB。分别于术前20 min (T_(1))、手术开始5 min (T_(2))和术后5 min (T_(3))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样本, 行血气分析, 记录pH值、总二氧化碳(total carbon dioxide, TCO_(2))、PaO_(2)、PaCO_(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lveolar-arterial oxygen difference, A-aDO2 )、碳酸氢根(bicarbonate radical, HCO3-)和碱剩余(base excess, BE)等指标, 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法检测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液中与缺氧应激有关快速反应样基因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mRNA及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T_(3)时PaO_(2)升高、A-aDO_(2)降低(P<0.05);与T_(1)时比较, 两组患者T2时PaO2升高、A-aDO_(2)降低(P<0.05)。与T1时比较, 两组患者T_(2)、T_(3)时血液中hs-CRP mRNA、HIF-1α mRNA相对含量降低(P<0.05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接受PLVB诊疗时, 鼻咽导管和口咽导管介导IHFJV均能提供良好的通气效果, 但口咽导管可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电子支气管镜 导管 口咽导管 间歇高频喷射通气 缺氧应激 快速反应样基因
原文传递
吲哚美辛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鲁珊 王新利 +3 位作者 刘虹 朴梅花 童笑梅 叶鸿瑁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01-106,共6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吲哚美辛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或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合并症。 方法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 40 例,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按有无用吲哚美辛预防分为A1 组22例与B1 组18例。胎...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吲哚美辛减少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或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合并症。 方法 临床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 40 例,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按有无用吲哚美辛预防分为A1 组22例与B1 组18例。胎龄< 32 周未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 37 例,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按有无用吲哚美辛预防分为 A2 组 24 例与 B2 组13例。分别比较A1 与B1 组、A2 与B2 组的辅助通气(含鼻塞CPAP和机械通气)时间和发生动脉导管未闭、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及死亡情况分布并做统计学分析。 结果 A1 与B1 两组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 (94.9 ± 61.5) h、(105.8 ± 103.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动脉导管未闭例数分别为8、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肺出血、脑室内出血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例数≤3 d分别为0和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d各为 3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 与B2 两组辅助通气时间分别为 (24.0 ± 20.8) h、(44.0± 25.9) h,发生动脉导管未闭例数分别为2和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肺出血例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脑室内出血例数较少,死亡例数≤3 d分别为0和1 例,>3 d各为 1 例,未做统计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吲哚美辛 预防和治疗 肺表面活物质 动脉导管未闭 脑室内出血 统计学分析 塞CPAP 辅助通气 预防应用 肺出血 临床诊断 机械通气 死亡情况 早期死亡 早产儿 死亡例 合并症 固尔苏 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