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希望理论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
1
作者 王大元 姚翠 赵云 《现代临床护理》 2024年第8期56-62,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希望理论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的10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基于希望理论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行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的10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案,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基于希望理论的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案,分别在术后在1个月和3个月评估患者肛门功能,于干预前及术后3个月评估患自我护理能力者、希望水平。结果干预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肛门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12.1±2.4)分vs.(13.9±2.2)分,t=-3.987,P<0.001;术后3个月:(5.8±1.4)分vs(7.3±1.7)分,t=-4.912,P<0.001]。干预前后干预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差值及希望水平总分差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3.5)分vs(12.3±1.6)分,t=26.796,P<0.001],[(7.4±0.3)分vs(2.0±0.4)分,t=77.881,P<0.001]。结论基于希望理论实施盆底肌功能锻炼可改善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并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及希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还纳 盆底肌锻炼 希望理论 护理 肛门功能
下载PDF
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誉 朱代华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2期2182-2186,共5页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吻合口瘘高危人群,临床医生会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做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但目前在学术界预防性造口还纳手术存在许多争议,尤其在手术还纳时机,造口适应症等。在这篇综述中,会结合国内外文献,将讨论预防...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吻合口瘘高危人群,临床医生会在手术过程中选择做预防性回肠造口手术。但目前在学术界预防性造口还纳手术存在许多争议,尤其在手术还纳时机,造口适应症等。在这篇综述中,会结合国内外文献,将讨论预防性造口还纳手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已经使用过的不同手术技术,以及影响手术结果的因素。用于提升我们对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认识,以便改善患者还纳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造口还纳 回肠 结直肠癌
下载PDF
生物反馈疗法在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的应用价值
3
作者 杨菜芳 宋红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8年第5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行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28例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行生物反馈疗法病人为观察组,以既往传统的预防性造口还纳术病人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治... 目的探讨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行生物反馈疗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28例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行生物反馈疗法病人为观察组,以既往传统的预防性造口还纳术病人2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肠造口还纳术前行生物反馈疗法疗效显著,具有风险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还纳术前 生物反馈疗法 护理
下载PDF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朱桂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47-48,共2页
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状况和... 探析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4名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两组营养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痛腹胀及切口、肺部及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低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低位直肠癌 预防回肠还纳
下载PDF
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部位切口疝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业骞 董中毅 +8 位作者 张子臻 徐嫄蕙 陈倬仪 寇加祺 雷若华 陈立庚 倪博 夏翔 曹晖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65-1269,1275,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造口部位切口疝(SSIH)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49例结直肠癌病人临床资料。通过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确诊SSIH并统计其发生率,分析发生SSIH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49例病例中,42例(16.9%)病人在造口还纳术后1年内发生SSIH。发生与未发生SSIH在病人年龄>65岁、合并造口旁疝、原发肿瘤距肛缘距离≥7 cm)、体重指数(BMI)>24、白蛋白比值(术后第1天/术前)≤0.85、发生切口感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造口直径>2.5 c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造口旁疝、非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缘距离≥7 cm)、BMI>24、术后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后第1天/术前白蛋白比值≤0.85)、发生切口感染、造口直径>2.5 cm是SSI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SSIH是结直肠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高发的远期并发症。初次手术避免预防性造口过大、防止造口旁疝、造口还纳术前控制BMI、提高白蛋白水平、防止切口感染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预防末端回肠还纳 部位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