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0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8(9,26)分比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GCS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型动脉瘤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基于CTA颅内动脉瘤形态联合PHASES评分对破裂出血预测研究
2
作者 王金泉 黄吉淮 谢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 目的:分析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PHASES评分对颅内动脉瘤(IA)破裂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9月东莞市长安医院诊治的I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IA破裂出血与否分为IA破裂组(n=46)和IA未破裂组(n=44),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CTA影像瘤体特征参数和PHASES评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两者联合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效能。结果:IA破裂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PHASES评分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病灶位置以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为主,但IA破裂组病灶位置在MCA的占比为41.30%,高于IA未破裂组的20.45%,瘤体>7 mm的最多(瘤体7~9.9 mm占65.22%),瘤体形态不规则占58.7%,未破裂组病灶位置在ICA最多(68.18%),瘤体<7 mm的居多(75.00%),瘤体形态规则囊状动脉瘤占9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比较,IA破裂组患者瘤颈宽度、瘤体高度、瘤体长度、动脉瘤最大直径、入射夹角、动脉瘤体颈比等参数均高于IA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916,高于CTA瘤体特征参数(0.901)和PHASES评分(0.731)。结论:CTA瘤体特征参数+PHASES评分联合预测IA患者破裂出血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CTA PHASES评分
下载PDF
1例行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3
作者 刘羽 徐博 季翠玲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10期196-198,共3页
总结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观察和识别病情变化、规范化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的用药护理、开展个体化的呼吸支持、早期多学科团队康复治疗、护士主导的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其中,密切观察和识... 总结1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观察和识别病情变化、规范化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的用药护理、开展个体化的呼吸支持、早期多学科团队康复治疗、护士主导的家属参与式心理干预,其中,密切观察和识别病情变化是关键。患者经过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与护理后,于入院31 d后转至康复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破裂出血 吉兰-巴雷综合征 护理经验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效果分析
4
作者 张群 张琳 底瑞青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8例RI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39例...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栓塞术治疗的78例RIA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护理方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整体护理组,每组39例。应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定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疼痛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测。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整体护理组患者术后第1、3、5天时的NR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MMSE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且整体护理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A出血介入栓塞术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介入栓塞术 围术期整体护理
下载PDF
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任俊 张洲 +2 位作者 周妙兵 肖红波 张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73-776,781,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 目的探讨颅内直径≤5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2022年12月于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且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再破裂分为再破裂组与未再破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血管内治疗术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中,根据DSA结果,其中术中再破裂11例(9.73%),未再破裂102例(90.27%)。高血压(OR=3.714,95%CI:1.331~6.285)、SBO(OR=4.052,95%CI:1.594~10.602)及重度ACAAS(OR=3.193,95%CI:1.158~16.521)是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预警评分系统预测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中再破裂的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5~0.906),最佳截断值为6.0分,且预测术后复发的特异度为0.715,敏感度为0.902,Youden指数为0.617。结论对于行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直径≤5 mm破裂动脉瘤患者,高血压、SBO及重度ACAAS可导致术中再破裂的风险增高。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有助于为临床治疗和短期预后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术 破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CTA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6
作者 孙莉 赵春林 +1 位作者 刘娜 叶明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48-150,共3页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检查,以3D-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8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79例)和未破裂...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行CTA检查,以3D-DSA结果作为金标准,将81例患者分为破裂组(79例)和未破裂组(2例)。统计CTA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CTA与3D-DSA的一致性。结果 81例疑似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A诊断准确率是97.54%,灵敏度是97.47%,特异度是100%,Kappa检验CTA与3D-DSA的一致性较好。CTA动脉瘤最长径、最宽径、瘤颈测量结果与3D-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最长径、最宽径、瘤颈均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检查可提高LA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与3D-DSA的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价值分析
7
作者 谢益强 江河利 +1 位作者 潘康乐 焦潭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年第8期996-998,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 目的探讨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安徽省宁国市人民医院接受头颈部CTA及Graeb评分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62例)与预后不良组(48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发病至治疗时间>3d占比、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发病至治疗时间、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AR值、SR值、入射夹角、Graeb评分四者并联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的灵敏度达到93.67%,较四者单独检测明显提高,并且特异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70.22%),符合临床低漏诊率的需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P<0.05)。结论头颈部CTA联合Graeb评分可有效预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预后情况,四项指标并联使用可显著提升预测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Graeb评分 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曹永贵 安龙飞 李富强 《大医生》 2024年第17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介入...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瘤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患者出院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GOS评分≥4分)和预后不良组(22例,GOS评分<4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吸烟史占比、饮酒史占比、2型糖尿病占比、肺部感染占比、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有高血压占比、有脑疝占比、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3~8分占比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WFNS)分级为高级别的占比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有脑疝、GCS评分为3~8分及WFNS分级为高级别均是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疝、GCS评分为3~8分及WFNS分级高级别均为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伴SAH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以上指标进行重点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不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9
作者 莫仡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邵华明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 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4.5%(4/89),P=0.075]、术后72 h血栓事件[11.0%(27/246)比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替罗非班 低剂量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分析与评估
10
作者 李腾飞 杨杨 +1 位作者 范璐瑶 李鲍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15-615,共1页
目的颅内动脉瘤(IAs)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特点。临床对于如何评估IAs破裂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IAs患者生理因素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因素进行分析,建立IAs破裂风险评估模型,为动脉瘤的临床诊疗... 目的颅内动脉瘤(IAs)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的特点。临床对于如何评估IAs破裂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对IAs患者生理因素和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因素进行分析,建立IAs破裂风险评估模型,为动脉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99例(24例破裂,75例未破裂)IAs患者的临床数据,将80例患者纳入建模队列,比较破裂和未破裂组生理因素(年龄,性别)、形态学(动脉瘤大小),纵横比(AR),尺寸比(SR),椭圆指数,非球形指数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入瘤流量),壁面切应力(WSS),能量损失(W)。基于单因素分析获得与IAs破裂相关的因素,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将剩余19名患者纳入验证队列,用于检验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R(OR=1.138);95%CI[1.042,4.221];(P<0.05)、WSS(OR=1.205);95%CI[1.002,1.763];(P<0.05)和W(OR=1.030);95%CI[1.001,1.059];(P<0.05)是IAs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破裂组SR和W明显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WSS明显低于未破裂组,评估模型的预测准确率为78.95%。结论IAs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中的SR、低WSS和高W是影响IAs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模型对动脉瘤破裂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助于评估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模型 血流动力学参数 动脉瘤破裂 内动脉瘤 临床数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 壁面切应力 尺寸比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傅晓彤 曲鑫 王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8-642,共5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影响受损脑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既往多项关于颅内压的研究显示,应用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可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内压监测已成为其常规临床监测方法。而针对aSAH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尚少,对于来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及经验是否适用于aSAH患者的临床实践尚不明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对aSAH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规律、适用范围、干预阈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 动脉瘤 破裂 重症监护病房 神经危重症管理 综述
下载PDF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与影像学危险因素分析
12
作者 郭冉 信瑞强 +1 位作者 李凤菊 赵晓亮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960-96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与影像学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数据,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与影像学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数据,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对两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并将其作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破裂组(n=52)与未破裂组(n=8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管硬化性疾病、动脉瘤最长径、宽度、长宽比及动脉瘤部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年龄越小,越容易破裂(P<0.05);破裂组的最长径、宽度、长宽比值均显著高于未破裂组(P<0.05);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破裂率高于其他部位动脉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3.664,95%CI:1.577~8.515,P=0.003)、动脉瘤最长径(OR=1.405,95%CI:1.130~1.747,P=0.002)及动脉瘤位置,而前交通动脉(OR=26.747,95%CI:5.384~132.883,P<0.001)和后交通动脉(OR=15.288,95%CI:3.659~63.885,P<0.001)破裂风险最高;高脂血症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03,95%CI:0.026~0.405,P=0.001)。结论:性别、动脉瘤最长径及动脉瘤位置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脂血症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的独立保护因素,这为将来针对颅内多发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制定个性化的预防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多发 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急诊手术治疗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治标 黄书岚 +4 位作者 陈谦学 徐海涛 叶应湖 刘仁忠 王国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70-270,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 急诊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观察
14
作者 蒋坤东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043-0046,共4页
讨论分析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以及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8月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介入栓塞... 讨论分析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以及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等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8月收治的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介入栓塞治疗,实验组采用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比较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及神经功能指标。结果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增高,神经功能评分好转,P<0.05,差异显著。结论 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治疗高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效果较好,可以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的同时为患者的神经功能提供良好的恢复情况,是安全且可靠的质量方式,可以在临床中应用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神经介入栓塞 随机对照研究 内动脉瘤破裂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继发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熊朝鹏 胡火军 汪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6-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继发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7例;其中6例出血位于动... 目的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继发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7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7例;其中6例出血位于动脉瘤同侧、1例对侧;3例行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3例保守治疗,1例行神经导航下血肿清除术;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例,3~5分3例,死亡1例。与未发生出血病人相比,出血病人术前收缩压和术前血栓弹力图检测ADP抑制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非动脉瘤性颅内出血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少见并发症,术后控制好血压、术前ADP抑制率较高病人谨慎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术 动脉瘤颅内出血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华龙 蒋烽烽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救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2例,延期... 目的探讨低Hunt-Hess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在不同时机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研究。方法对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兰溪市人民医院救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32例,延期组30例,对两组术后疗效、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早期组术后总有效率为93.75%较延期组73.33%高(P<0.05);早期组术后白细胞介素-6(IL-6)为(8.82±1.73)ng/L、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为(26.14±5.15)ng/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0.58±0.18)μg/L,指标水平均较延期组IL-6(12.04±2.06)ng/L、MCP-1(35.15±7.86)ng/L、TNF-α(1.08±0.22)μg/L低(P<0.05);早期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8.73±2.84)较延期组(12.42±3.08)低,早期组肢体功能(33.24±9.52)、生活能力评分(64.26±10.06)较延期组肢体功能(27.53±8.35)、生活能力评分(55.14±9.54)高(P<0.05)。结论早期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疗效 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2
17
作者 岳建华 李春霞 《全科护理》 2023年第21期2977-29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详细阐述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关键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78例病人共8...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详细阐述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关键点,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78例病人共89枚动脉瘤,所有病人血管内介入栓塞全部成功,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后继发脑血管痉挛4例,术后脑梗死1例,死亡1例,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结论:全面细致的高质量围术期护理可有效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 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围术期护理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李强 赵瑞 杨志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100,共6页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并行血管...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以减少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7月至2007年10月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并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分析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病例(病例组)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从同期治疗的未再出血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23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者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单变量与多变量的统计学分析。结果881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中有17例(1.93%)发生早期破裂再出血,其中12例(占70.6%)死亡。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真假性、术前动脉瘤的破裂次数、术中造影有明显的脑血管痉挛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4项。并得到预测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概率的方程。结论本研究显示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但预后差,病死率高。术前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术中尽可能致密栓塞动脉瘤、术后早期及时复查脑血管造影有利于减少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再出血率,积极再治疗可以改善早期再出血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破裂出血 早期 危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已破裂颅内动脉瘤住院期间再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郭烈美 周洪语 +5 位作者 徐纪文 王桂松 田鑫 王勇 邱永明 江基尧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337-343,共7页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 目的探讨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再出血的时间、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入院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干预组(0~3d)和晚期干预组(4~28d),再根据有无再出血分成两个亚组,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再出血与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评分、合并高血压及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的关系。结果@253例已破裂动脉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再出血,住院治疗期间再出血率为10.3%(26/253),其中早期干预组再出血率为5.2%(8/154),晚期干预组为18.2%(18/99),再出血的中位时间为6.5d。②早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干预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早期和晚期干预组的再出血和非再出血患者在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早期和晚期干预组再出血与非再出血患者的GO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患者GOS评分明显低于非再出血患者。⑤全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13.8%(35/253),其中非出血组为10.1%(23/227),出血组为46.2%(12/26),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9,P〈0.05)。其中早期组再出血的病死率为5/8,晚期组的病死率为7/18,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42,P〉0.05)。结论①已破裂动脉瘤晚期于预组再出血率明显高于早期干预组,提示早期手术或介入治疗能降低再出血率;②早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和合并高血压相关,高龄、合并高血压是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而晚期再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无明显关系;③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与患者的性别、动脉瘤部位和大小、CT出血表现、Hunt.Hess分级关系不明显;④已破裂动脉瘤再出血会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干预研究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2-785,共4页
再出血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非常低,但是预后极差,病死率高,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了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机制,以及降低再出血率的措施。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