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R-MRI评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脑缺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施笑蕊 张小玲 +3 位作者 汤敏 李玲 王倩倩 严雪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不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脑缺血患者颅内动脉斑块易损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入院的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5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7.28岁;吸...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不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脑缺血患者颅内动脉斑块易损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急性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入院的患者216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52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57.28岁;吸烟史98例,饮酒史55例;高血压153例,糖尿病67例,冠心病19例,高脂血症62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分为正常、轻度升高、中重度升高3组。用HR-MRI评估颅内斑块易损特征。二元逻辑回归或多重线性回归用以分析血浆Hcy水平与颅内斑块强强化、斑块内出血及管腔狭窄的相关性。结果216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其中血浆Hcy正常95例,血浆Hcy轻度升高86例,血浆Hcy中重度升高35例。3组间斑块强强化、斑块内出血的患病率和狭窄程度呈增加趋势[斑块强强化:42.1%(40/95)vs 67.4%(58/86)vs 71.4%(25/35);斑块内出血:6.3%(6/95)vs 7.0%(6/86)vs 20.0%(7/35);管腔狭窄率:62.88%vs 68.05%vs 76.10%。P<0.05]。调整临床变量(包括年龄、性别、饮酒、吸烟、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后,与血浆Hcy正常组相比,血浆Hcy中重度升高是颅内斑块强强化[比值比(OR)=3.647,95%可信区间(CI)1.491~8.926,P=0.005]及斑块内出血(OR=4.298,95%CI 1.155~15.994,P=0.030)的独立预测因子。血浆Hcy轻度升高也与斑块强强化(OR=3.188,95%CI 1.676~6.066,P<0.001)独立相关。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血浆Hcy升高与管腔狭窄率(B=0.320,β=0.192,P=0.006)呈正相关。结论血浆Hcy不同程度升高可能作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Hcy中重度升高可能导致斑块易损程度进一步恶化,应在临床管理中更积极的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内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易损斑块
下载PDF
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丽香 朱北川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8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接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MRI检查和DS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依据诊断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系...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3月—8月扬中市人民医院接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MRI检查和DSA检查,以DSA诊断为金标准,依据诊断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3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纳入TIA组(25例)。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率MRI检出情况及诊断效能,两组斑块分布及两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对比。结果: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经高分辨率MRI检查,其中未见斑块28例,Ⅰ型3例,Ⅱ型11例,Ⅲ型10例,Ⅳ型8例;高分辨率MRI检查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脑梗死组的斑块面积、WAMLN、斑块负荷百分比、狭窄率均高于TIA组,LA_(MLN)低于T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TIA组的VA_(MLN)、VA_(reference)、LA_(referenc)、腹侧壁、上侧壁、背侧壁、下侧壁的斑块分布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检查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反映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型情况,且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粥样硬化血管及斑块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桂玲 佘李岚 +2 位作者 严川 李跃明 邓满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观察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64个斑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104~486天)期间头部3.0T HRMR-VWI,根据斑块特... 目的观察3.0T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的价值。方法回顾47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共64个斑块)规范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104~486天)期间头部3.0T HRMR-VWI,根据斑块特征有无变化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有效组45个、无效组19个斑块,组间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他汀类药物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00,P=0.003)。37个前循环斑块中,28个治疗有效、9个治疗无效,其间管腔正性重构、斑块出血及强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强化为前循环斑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OR=20.00,P=0.018)。结论3.0T HRMR-VWI可用于评估他汀类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斑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相关性的高分辨率MRI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乐 韩晓明 +2 位作者 李艳 姚林艳 张兰花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将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颅脑高分辨率(HR)MRI检查的8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无糖尿病组(40例)、血糖控制良好组(10例)和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将2020年4月-2022年1月在本院行颅脑高分辨率(HR)MRI检查的8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资料分为无糖尿病组(40例)、血糖控制良好组(10例)和血糖控制不良组(32例)。基于HR-MRI图像,测量每例患者颅内动脉最狭窄处斑块的长度、厚度和管腔狭窄率,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分别按照颅内动脉最狭窄处斑块的长度、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的中位数,将82例患者分成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无糖尿病组、血糖控制良好组及血糖控制不良组之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1.454,P<0.001);三组之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管腔狭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控制不良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的独立风险因素(OR=1.98,95%CI:1.15~3.41,P=0.013),甘油三酯升高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管腔狭窄率的独立风险因素(OR=3.36,95%CI:1.27~8.89,P=0.014;OR=4.04,95%CI:1.48~10.99,P=0.006)。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HR-MRI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血糖控制不良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糖控制 内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志强 臧召霞 +2 位作者 吴珊珊 魏亚芳 王全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9期578-582,共5页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价值,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0例行头颅HRMRI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椎... 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 imaging,HR 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的评估价值,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0例行头颅HRMRI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4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分别纳入脑梗死组(n=42)与TIA组(n=28)。分析头颅HRMRI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结果①脑梗死组中分布于腹侧壁、上侧壁的斑块数量高于TIA组,背侧壁、下侧壁斑块数量低于TIA组(P<0.05);②两组血管面积(VA)、管腔面积(LA)、血管最狭窄处(MLN)血管面积(VAMLN)(VAML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组LAMLN显著低于TIA组,管壁面积(WA)MLN显著高于TIA组(P<0.05);③两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重构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脑梗死组PA、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斑块负荷百分比、RI显著低于TIA组(P<0.05);④脑梗死组易损斑块显著高于TIA组(P>0.05),但两组易损斑块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RI对脑梗死无明显诊断预测价值[AUC 0.591(0.454~0.728)];其余指标用于脑梗死的诊断预测均具一定诊断效能,以WAMLN诊断效能最佳[AUC 0.763(0.649~0.876)]。结论HR 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及稳定性具重要价值,且脑梗死与TIA在斑块分布、血管最狭窄处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上差异显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风险,值得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厚度 稳定性
下载PDF
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姜国清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年第4期82-83,共2页
目的:探究3.0TMR高分辨增强扫描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并对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择2016-10~2018-10本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检查间隔时间分为8例晚期组、17例中期组、20例早期组,... 目的:探究3.0TMR高分辨增强扫描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并对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择2016-10~2018-10本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检查间隔时间分为8例晚期组、17例中期组、20例早期组,分析对比三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斑块强化程度,晚期组和中期组、早期组之间以及同组之间对比差异较大,全部呈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者中无强化8例、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25例。椎动脉颅内段4例、基底动脉15例、大脑中动脉26例。向心性斑块7例、偏心性斑块38例。结论:患者病发4周内有明显强化的斑块,晚期和中期强化的斑块明显减少或消失,且急性缺血性脑卒和斑块强化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MRI
下载PDF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4
7
作者 何思锦 李颖彬 +1 位作者 张燕婷 白小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51-35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复发 Essen卒中评分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白介素17、白介素33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及在缺血性卒中的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诗琪 李国忠 +4 位作者 钟镝 陈洪苹 刘天怡 赵庆龙 徐辰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10期968-971,共4页
颅内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病,在颅内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的脑损伤中,炎症反应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受体结合激活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加重脑缺血组... 颅内血管粥样硬化会导致脑血管病,在颅内血管斑块的形成过程中以及缺血后的脑损伤中,炎症反应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证实,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受体结合激活通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加重脑缺血组织的损伤,而白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在缺血性卒中通过IL-33/ST2L信号通路参与了颅内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且被证实是一种保护因素。本文总结了在颅内大血管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IL-17与IL-33之间的相互影响。其各自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提出其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治疗及预示预后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7 白介素3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邢文强 谢英同 蔡婷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 目的探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头颅MR平扫(DWI高信号)至高分辨MR检查时间间隔进行分组,时间<4周设为早期组(n=26),时间为4~12周设为中期组(n=20),时间>12周设为晚期组(n=14)。观察比较3组检查结果。结果早期组患者斑块明显强化占比高于中期组和晚期组(P<0.05),轻度强化占比与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期组轻度强化占比高于晚期组(P<0.05);晚期组无强化占比高于早期组、中期组(P<0.05)。3组斑块强化率随时间间隔的增加程度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0 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可有效辨别斑块的强化程度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用于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白雪芹 李秋平 +4 位作者 吕鹏 刘豪 张宇浩 范薇 林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 目的分析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并探讨斑块强化特点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收集52例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行3.0 T常规头颅MRI、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及HRMRI扫描,将每例患者的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为梗死灶供血动脉上唯一的斑块或最狭窄处的斑块,非责任斑块为非供血动脉上的斑块及梗死灶供血动脉上非最狭窄处的斑块。由两名观察者独立判断斑块的强化等级,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统计分析两组斑块强化等级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的差异,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斑块强化等级与责任斑块的关系。结果 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共118个,其中责任斑块52个,非责任斑块66个。责任斑块组中,40个斑块明显强化,9个轻度强化,3个无强化;非责任斑块组中,4个斑块明显强化,24个轻度强化,38个无强化。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斑块强化等级评价一致性高(Kappa>0.75)。责任斑块组斑块强化等级(Z=-7.787,P<0.01)和斑块处血管狭窄率(Z=-5.327,P<0.01)均大于非责任斑块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为责任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OR:74.3,95%CI:15.0~367.1,P<0.01)。结论三维HR-MRI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的可重复性好;斑块强化多见于责任斑块,可能是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高分辨率磁共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强化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MMP-9及NF-κB对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毅 孙瑞红 +1 位作者 肖玲 毕胜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6-398,共3页
目的探讨MMP-9、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死亡患者的颅内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 目的探讨MMP-9、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死亡患者的颅内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和稳定性斑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MP-9、NF-κB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MMP-9、NF-κB在不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较在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二者的表达呈明显的正相关(r=0.763)。结论MMP-9、NF-κB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NF-κB可能促进了MMP-9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核转录因子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聪 宋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8-121,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VWI)作为一种新兴无创检查技术,相较于常规的管腔成像技术,可以在评估血管狭窄的同时,评估斑块的负荷及斑块易损性,从而预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风险,因此,该技术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寻找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危险因素,力图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颅内动脉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还有研究者利用该技术评价颅内动脉斑块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些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本文就VWI在评估ICAS斑块易损性、探讨颅内易损斑块危险因素及随访药物、介入疗效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3-NT对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杜文华 李毅 孙瑞红 《中国民康医学》 2012年第9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探讨3-NT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集脑梗死死亡患者颅内的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两组;采用... 目的:探讨3-NT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采集脑梗死死亡患者颅内的Wills动脉环标本19例,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根据镜下结构将斑块组织分为不稳定性斑块和稳定性斑块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NT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NT在不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较在稳定性斑块中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3-NT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NT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MMP-13与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14
作者 何庆荣 孙瑞红 陆平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3期2029-2030,共2页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l3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脑梗死死亡的19例患者的颅内Wills动脉环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根据斑块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结构,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l3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因脑梗死死亡的19例患者的颅内Wills动脉环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根据斑块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结构,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MMP-13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的表达。结果 MMP-13在不稳定斑块中表达明显较稳定斑块增加(P<0.005)。结论 MMP-13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1.5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应用
15
作者 阮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21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1.5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头颅M R平扫与高分辨M R增强扫描间隔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诊断中1.5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的应用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头颅M R平扫与高分辨M R增强扫描间隔4周内、4~12周和12周以上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分为早、中、晚期三组,每组30例患者。三组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vanto 1.5T MR系统进行常规平扫和高分辨增强扫描,对两种扫描方法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率以及高分辨增强扫描结果中三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高分辨增强扫描对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有效率相较于常规平扫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明显强化斑块检出率相比中、晚期组显著更高(P<0.05);中、晚期组明显强化斑块检出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期组轻度强化斑块检出率相比晚期组显著更高(P<0.05);早期组轻度强化斑块检出率与晚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无强化斑块检出率相比早、晚期组显著更高(P<0.05);早、中期组无强化斑块检出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1.5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对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效果确切,对斑块位置和强化程度有准确的辨别作用,因此可用于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 MR 高分辨增强扫描 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诊断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直方图纹理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史张 陈海虎 +7 位作者 李晶 田霞 张雪凤 彭雯佳 陈录广 陆建平 王莉 刘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86-191,共6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及直方图纹理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症状性斑块的特征。材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可疑脑卒中患者及部分体检者进行颅内动脉管壁HR-MRI。用CMRTools及Image J 14.0软件测量各个序列上病变最狭窄处斑块的特征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33例受试者[平均年龄(58.5±11.4)岁]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75例,无症状者58例。在T2WI及T1WI增强序列中直方图的特征值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斑块的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inal area,MLA。OR=1.301;95%CI,1.036~1.633)、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OR=12.440;95%CI,1.551~99.780)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OR=3.476;95%CI,1.513~7.985)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三个特征结合起来共同评判斑块易损性时,其曲线下面积可达0.801。结论在非增强的T1WI上定量直方图纹理分析法可以用来鉴别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症状性斑块,而且直方图分析法较之前的形态学分析法对斑块易损性的判别有更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软脑膜侧支循环与脑血流低灌注的关系:多模态MRI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牛稳 邱晓辉 +1 位作者 刘艺超 王新龙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4-459,共6页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 目的:利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和超长回波链采集序列(3D-CUBE)、TOF-MRA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灌注成像等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软脑膜侧支与脑灌注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利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成像技术获得所有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值,根据CBF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23例)和低灌注组(49例)。在3D-CUBE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分析和测量责任斑块的特征(包括分布、长度和斑块强化程度),在TOF-MRA原始图像上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情况(MCA狭窄侧侧支血管较对侧减少<50%定义为侧支循环差,≥50%则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先使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在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及软膜侧支之间的差异,再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最后绘制ROC来评估单变量和组合变量预测供血区脑组织血流低灌注的效能。采用CBF结合阿尔伯塔省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方法(CBF-ASPECTS)评估脑灌注减低的范围,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斑块强化程度、软脑膜侧支情况与CBF-ASPECTS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斑块呈偏心分布(OR=5.099,P=0.030)、斑块长度(OR=1.713,P=0.023)及强化程度(OR=5.460,P=0.027)及软脑膜侧支循环差(OR=6.967,P=0.009)是供血区脑组织低灌注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斑块偏心分布、长度、强化程度及软脑膜侧支情况预测低灌注的AUC分别为0.724、0.792、0.750和0.736(P均<0.001),低于回归方程(4个变量组合)的AUC(0.907,P<0.001)。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斑块明显强化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无和轻度强化组,软脑膜侧支循环不良组的CBF-ASPECTS评分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心分布、明显强化和较长的斑块及软脑膜侧支循环较差是脑血流灌注减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组合可明显提高对低血流灌注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三维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王新丽 王欣宇 +1 位作者 陈振 张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 目的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序列。44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无症状者15例。进一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种类型斑块在管壁重构模式与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发现47枚斑块,其中责任斑块21枚,非责任斑块26枚。5枚责任斑块及7枚非责任斑块所在管壁出现正性重构,两者发生正性重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9,P=0.808);但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01)。所有21枚责任斑块及23枚非责任斑块出现强化,两者出现强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8,P=0.108);但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P<0.001)。结论斑块强化程度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明耀 马宁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磁共振成像中3维时间飞跃序列(3D time of flight,3D-TOF)及T1序列(T1-weighted imaging,T1WI)、T2序列(T2-weighted imaging,T2WI)、质子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强化序列(T1 contrast enhanced weighted imaging,T1+C)上有不同的信号特点,这些序列也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红茹 高阳 吴琼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5-97,102,共4页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壁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