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钨丝微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 被引量:2
1
作者 余泽 马廉亭 +3 位作者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1996年第1期46-47,共2页
颅内囊状动脉瘤80%有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史,传统的根治方法.是直接手术夹闭或切除。自从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导管以来,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近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 钨丝微螺旋圈 栓塞治疗 颅内囊状动脉瘤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应用机械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
2
作者 马廉亭 余泽 +8 位作者 秦尚振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熊用春 胡军民 姚国杰 潘力 张新元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1997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在电视监视下,经插入动脉瘤内的微导管将MDS-N送入动脉瘤将其闭塞。结果:临床治疗3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31例,后循环动脉瘤4例... 目的:探讨应用机械解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方法,在电视监视下,经插入动脉瘤内的微导管将MDS-N送入动脉瘤将其闭塞。结果:临床治疗3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前循环动脉瘤31例,后循环动脉瘤4例,34例行1次治疗治愈;仅1例急诊出血后属HuntV级病人虽栓塞成功,仍死于严重脑血管痉挛、脑疝。结论:本法是当今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解脱微弹簧圈 栓塞治疗 颅内囊状动脉瘤 肿瘤 神经外科
下载PDF
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研究进展
3
作者 邓子茹 孙文 +2 位作者 陈育华 吕心怡 桂韦 《中国卒中杂志》 2022年第5期472-476,共5页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 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早期识别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对预防出血性事件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机制仍不清楚,目前认为与动脉瘤本身形成的扩张、压迫、血管壁剥离、动脉搏动以及微出血有关,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缘于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的头痛并无特异性特征,以偏头痛样头痛为主,新发的、剧烈的、持续的以及性质变化频繁的头痛需警惕动脉瘤破裂可能,SWI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头痛。缘于未破裂囊状动脉瘤的头痛治疗更倾向于简单的盘绕术,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未破裂颅内囊状动脉瘤 头痛
下载PDF
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组织病理观察与分析
4
作者 张海峰 李光 路喜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711-713,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特殊染色(包括弹力纤维和肌纤维等)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组织细胞变化进行镜下观察和分析。结果100%(18/18)囊状动脉瘤均发生弹力板断裂;中膜(如平滑肌成... 目的探讨颅内囊状动脉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和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特殊染色(包括弹力纤维和肌纤维等)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囊状动脉瘤组织细胞变化进行镜下观察和分析。结果100%(18/18)囊状动脉瘤均发生弹力板断裂;中膜(如平滑肌成分)缺如可见于25%(2/8)大动脉动脉瘤和70%(7/10)中小动脉瘤。结论囊状动脉瘤组织学的最基本改变为弹力板断裂,中膜缺如多见于中小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特殊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颅内囊状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松 张恒 毛伯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636,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术中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效果观察
6
作者 王硕 罗云华 《现代医院》 2016年第10期1447-1449,共3页
目的探究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经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全颈脑血... 目的探究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经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的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对患者瘤体完全闭塞率进行检查,并对患者进行三年随访观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患者后期随访瘤体完全闭塞率检查明显优于术后即可检查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彭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式支架 弹簧圈 颅内囊状动脉瘤
下载PDF
应用4D-FLOW MRI血流成像评价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特征
7
作者 桂玉熙 谢铭飞 +2 位作者 罗昆 龙茜 郑传胜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 目的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轴向WSS和平均轴向WSS大于最大径≤5 mm组;与SR≤2组对比,SR>2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平均轴向WSS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4D-FLOW MRI技术可动态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的血流环境,量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特征,在探索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 颅内囊状动脉瘤 血流动力学 壁剪切应力
原文传递
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范海燕 郭慎全 +4 位作者 陈运昌 张炘 李西锋 何旭英 段传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同期250...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250例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为试验组,同期250例经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检查证实无颅内动脉瘤的住院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2组受试者外周血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的基因型并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AG、AA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GG基因型所占比例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rs6565666位点等位基因A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动脉瘤破裂112例,未破裂138例。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rs6565666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F213基因rs6565666位点多态性与广东省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F213基因 颅内囊状动脉瘤 基因型
原文传递
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磊 万军 +1 位作者 蒋业清 张晓龙 《江苏医药》 CAS 2021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分析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单纯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瘤颈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影像学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7例)和稳定组(61例)。采用... 目的分析伴子囊颅内囊状动脉瘤(ISA)单纯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即刻瘤颈残留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影像学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7例)和稳定组(6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年龄、ISA破裂与否、瘤径大小、血管分叉部和RaymondⅡ级亚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OR=5.140)、ISA破裂(OR=1.831)、术后RaymondⅡc型(OR=3.758)、ISA大(OR=4.623)和血管分叉部(OR=2.257)是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ISA大、ISA破裂、术后RaymondⅡc型和血管分叉部的伴子囊ISA单纯血管内栓塞术后瘤颈残留患者复发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术 复发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与几何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莎莎 孟志华 +2 位作者 黄钟情 程英 周新卫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17-118,共2页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IA)几何参数与其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1个IA(77例)资料,按其是否破裂分破裂组(49个)与未破裂组(42个);CT血管造影技术测量IA多种几何参数,分析各指标与IA破裂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动脉瘤分布有统计学意...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IA)几何参数与其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1个IA(77例)资料,按其是否破裂分破裂组(49个)与未破裂组(42个);CT血管造影技术测量IA多种几何参数,分析各指标与IA破裂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动脉瘤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瘤体深度(Hmax)、Hmax与瘤颈宽度比值(AR)和流出角(θout)均值分别为4.2±1.5、1.7±0.8和107.3±24.1,未破裂组2.9±1.3、1.2±0.4和121.6±23.3(P<0.05)。其余几何参数在两组间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Hmax、AR值及θout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囊状动脉瘤 几何参数 风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淼 金星一 +2 位作者 田耕任 付超 赵丛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21-823,共3页
颅内未破裂囊状动脉瘤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学筛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囊状动脉瘤被发现[1].大量文献已阐述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及其进展,但其手术风险和预防性治疗带来的收益方面... 颅内未破裂囊状动脉瘤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为3%,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学影像学筛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颅内囊状动脉瘤被发现[1].大量文献已阐述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及其进展,但其手术风险和预防性治疗带来的收益方面的报道很少.为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收益,临床医生必须考虑患者的年龄和寿命,并评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及手术并发症.由于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显然对大多数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手术干预是不科学的.如何正确对待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医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诊疗经过,探讨此类病例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未破裂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颅内囊状动脉瘤 破裂风险 手术风险 医学影像学 预防性治疗 手术并发症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12
作者 王淼 游潮 马潞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3-1076,共4页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病变,与颅内囊状动脉瘤相比,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BBA瘤壁薄、基底宽、部分瘤颈显示不清,使得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BBA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及开颅手...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病变,与颅内囊状动脉瘤相比,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BBA瘤壁薄、基底宽、部分瘤颈显示不清,使得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BBA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及开颅手术结合血管内治疗,但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诸多文献报道其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而且,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善了BBA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本文将对颈内动脉BBA的外科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手术 最佳治疗方案 颈内动脉 临床医生 外科治疗现 颅内囊状动脉瘤 预后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