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申彩花 王海红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472-1473,共2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实施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路径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实施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结局。结果两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围术期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提升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更适合复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 预见性护理 期护理 康复效果
下载PDF
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唐爽 曾春 康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评价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6例经DSA或CTA确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复合手术平台在夹闭术中进行DSA检查。结果 26例手术时间为4.3~5.8 h,平均(4.9... 目的评价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6例经DSA或CTA确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复合手术平台在夹闭术中进行DSA检查。结果 26例手术时间为4.3~5.8 h,平均(4.9±0.8)h;术中造影时间为12~45 min,平均(26±11)min。术中DSA证实23例动脉瘤夹闭满意,发现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误夹闭后交通动脉1例,调整或补夹动脉瘤夹后再次造影显示动脉瘤均夹闭完全,误夹闭血管显影良好。术后无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偏瘫1例,运动性失语1例,术后发生造影相关并发症(右侧股动脉穿刺处出血)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0~2分23例(88.5%),3~5分1例(11.5%)。21例术后随访6个月,18例m RS评分0~2分,3例3~5分。结论术中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过程中可及时发现动脉瘤残余、载瘤动脉闭塞,通过及时修正可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复杂动脉瘤 中DSA 夹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颅内复杂动脉瘤夹闭术的围术期护理配合 被引量:4
3
作者 胡逸梅 罗丽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年第7期87-89,共3页
总结了34例行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巡回护士配合、术中器械护士配合,34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患者死亡,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8.82%),术后出现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偏瘫3... 总结了34例行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配合情况。包括术前准备、术中巡回护士配合、术中器械护士配合,34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患者死亡,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8.82%),术后出现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偏瘫3例。认为术前完善的准备工作及术中娴熟的护理配合是颅内复杂动脉瘤手术成功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复杂动脉瘤 夹闭 护理配合
下载PDF
3D-Slicer重建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4
作者 苏慧 黄舒心 +4 位作者 吴玥 姬将 文萌萌 薛晓娟 肖新广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9-11,共3页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 目的 探究基于3D-Slicer后处理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7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术后CTA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并与放射科工作站处理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对比,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57例患者69个动脉瘤共夹闭63个,术后CTA除5例图像质量不佳,余均可轻清晰显示瘤夹位置、残余瘤体、载瘤动脉瘤通畅性;术后CTA见2例夹闭不全,2例新发动脉瘤,9例血管广泛痉挛显影浅淡;脑出血3例,脑积水5例,脑梗死1例,以上结果与放射科工作站一致。两种方法重建3D-CTA对于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管径大小呈现无统计学差异,且一致性高。结论 3D-Slicer软件对于夹闭术后CTA的图像后处理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一种备选的工具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夹闭 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3D-Slicer
下载PDF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苏醒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李庆丰 王帅中 黄庆先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9-42,共4页
目的评价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IAC)患者苏醒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拟全麻下行IAC术的患者68例,年龄39~5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 目的评价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IAC)患者苏醒质量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拟全麻下行IAC术的患者68例,年龄39~55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组(R+D组),各34例。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Riker镇静躁动(SAS)评分。监测给药前(T_(0))、插管即刻时(T_(1))、插管后5 min(T_(2))、拔管即刻时(T_(3))、拔管后5 min(T_(4))的HR、DBP、SBP。术前、术后第1天检测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钙结合蛋白β(S100β)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R+D组患者的麻醉苏醒及拔管时间、拔管时SAS评分短(低)于D组;T_(1)~T_(4)时的HR、DBP、SBP水平和术后第1天的MBP、NSE、S100β水平均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IAC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的苏醒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右美托咪定 颅内动脉瘤夹闭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在接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效果
6
作者 罗越岭 袁波 谭占国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1期2020-2024,共5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患者术后接受高氧与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接受IA夹闭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术后对照组接受...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夹闭术患者术后接受高氧与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漯河市源汇区人民医院接受IA夹闭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术后对照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脑血管痉挛(CVS)发生情况、预后、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FV)、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SPV)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7、14天,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可改善IA夹闭术患者术后脑血流及神经功能,并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尼莫地平 颅内动脉瘤夹闭 脑血流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颅夹闭术后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表达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7
作者 周真真 王琦 +1 位作者 张旋 马美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0期3017-3021,3025,共6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颅夹闭术后血清Kruppel样因子5(KLF5)微小RNA(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ncRNA NEAT1)表达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在该院进行开颅夹闭术的110例动脉瘤...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颅夹闭术后血清Kruppel样因子5(KLF5)微小RNA(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lncRNA NEAT1)表达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在该院进行开颅夹闭术的11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根据认知功能的评分分为认知功能正常(≥26分,对照组)和认知功能障碍(<26分,研究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KLF5 mRNA与lncRNA NEAT1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水平单独及二者联合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纳入67例患者,研究组纳入43例患者。术后早期研究组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早期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SE和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水平呈正相关(P<0.05),且二者均与MMSE和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LF5 mRNA、lncRNA NEAT1高表达均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KLF5 mRNA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4,lncRNA NEAT1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AUC为0.872,二者联合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AUC为0.950,二者联合诊断优于KLF5和lncRNA NEAT1各自单独诊断(Z联合vs.KLF5mRNA=2.547、Z联合vs.lncRNA NEAT1=3.268,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颅夹闭术后血清KLF5 mRNA和lncRNA NEAT1表达升高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可以更好地预测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夹闭 Kruppel样因子5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含丰富的转录本1 认知功能
下载PDF
脑动脉瘤夹闭术与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8
作者 罗轶 朱春伟 +2 位作者 陈圣攀 舒航 谢强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343-2346,共4页
目的:探究脑动脉瘤夹闭术与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2020年8月~2022年9月接受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50,脑动脉瘤夹闭... 目的:探究脑动脉瘤夹闭术与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I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2020年8月~2022年9月接受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n=50,脑动脉瘤夹闭术)与观察组(n=50,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观察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A患者采用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相比于传统的夹闭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夹闭 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期指标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
9
作者 卢璐祥 马洪鑫 戚贵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6期74-76,8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IA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夹闭术在颅内动脉瘤(IA)破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82例IA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预后效果、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分别为(132.41±15.36)min、(12.14±1.24)d,均短于对照组的(150.14±17.57)min、(16.82±1.35)d,术中出血量为(32.05±3.52)mL,少于对照组的(102.41±10.3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mRS评分为(1.65±0.21)分,低于对照组的(2.07±0.25)分,BI评分为(87.54±5.38)分,高于对照组的(80.34±5.22)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IA破裂的效果更佳,可减轻机体创伤,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介入栓塞 显微外科夹闭 并发症
下载PDF
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影响
10
作者 索莉娜 刘梦珂 +3 位作者 胡泽敏 张志飞 苏丽丽 孟艳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24年第1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 目的:探讨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1日~2023年10月31日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NIHS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单式质量控制联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改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提升认知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夹闭 心理干预 焦虑 抑郁 神经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夹闭术预后模型构建
11
作者 郭晓竑 方军康 +3 位作者 陆珍燕 武弋 洪鹏超 方小康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3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 目的探究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3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1例动脉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进行评分分组,预后良好组93例,预后不良组58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构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反映模型的鉴别效度,采取Hosmer-Lemeshow检验建立模型的拟合度。结果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5.339)、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OR=5.145)、血肿量≥50ml(OR=7.426)、血肿清除率≤50%(OR=8.381)、责任动脉瘤直径>5mm(OR=3.053)、手术时间窗>5h(OR=2.659)、术中血管区操作时间>3h(OR=2.305)为颅内破裂动脉瘤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本研究构建的夹闭术后预后不良预测模型的AUC为0.863(95%CI:0.781~0.946,P<0.001),模型预测效能较好,特异性79.6%,敏感度86.2%,预测正确率为82.1%。Hosmer-Lemeshow检验χ^(2)=5.778,P=0.679,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无显著差异。结论Hunt-Hes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血肿量≥50ml、血肿清除率≤50%、责任动脉瘤直径>5mm、手术时间窗>5h、术中血管区操作时间>3h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血肿患者夹闭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较高,可为临床开颅夹闭术患者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血肿 夹闭 预后 模型构建
下载PDF
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12
作者 封暴 余意 +4 位作者 夏浩 吴俊逸 于佩名 任寅 朱玉辐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7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显微镜下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40例患者中,有13例(9.3%)患者术后出现了迟发性脑梗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Hunt-Hess等级评分、改良Fisher分级、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形态不规则、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中应用罂粟碱、术中行脑室穿刺引流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改良Fisher分级和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为发生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改良Fisher分级和术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被确认为显微镜下行开颅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发生迟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有效降低术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夹闭 后迟发性脑梗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瘤夹闭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杨舒月 张毅 +1 位作者 刘倩 刘善贤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8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研究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应用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样本医院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41)与试验组(n=42)。采取常... 目的:研究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应用细节性护理配合动脉瘤夹闭术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样本医院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8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n=41)与试验组(n=42)。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参照组进行护理干预,试验组手术前后均采取细节性护理干预,观察并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以及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情况,比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与护理满意情况。结果:护理后,实验组认知功能量表(MMSE)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高于参照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4、2.339、2.251,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8,P<0.05);实验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8,P<0.05)。结论:针对接受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患者配合应用细节性护理模式加以护理干预,患者可获得相对较细致且全面的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全面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节性护理 动脉瘤夹闭 颅内动脉瘤 应用影响研究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分析
14
作者 张琪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4年第2期53-56,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行IA夹闭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收集患者...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夹闭术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行IA夹闭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CVS分为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动脉瘤直径、瘤体部位、HuntHess分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次数、全血白细胞计数(WBC)、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SAH距离手术时长、是否有家族史。对一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8例行IA夹闭术患者中术后发生CVS 24例,发生率为22.22%(24/1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Hunt-Hess分级、SAH次数、WBC计数、是否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Fisher分级、E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Hunt-Hess≥Ⅲ级、SAH≥2次、WBC≥15.0×10^(9)/L、合并高血压、血糖水平≥7.0mmol/L、Fisher≥Ⅲ级、ET-1≥58.0pg/mL是影响IA夹闭术后发生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结论 IA夹闭术术后发生CVS与年龄<50岁、Hunt-Hess≥Ⅲ级、SAH≥2次等因素有关,临床需重视预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夹闭 脑血管痉挛 影响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手术的效果
15
作者 陈阳 徐爱民 田成斌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783-784,共2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介入组(5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和夹闭组(42例,开颅瘤颈夹闭术)。两组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检...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介入组(52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术)和夹闭组(42例,开颅瘤颈夹闭术)。两组患者均行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CT灌注参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不同预后患者CT灌注参数。结果术后12 h,介入组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均高于夹闭组(P<0.05)。两组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低于夹闭组的38.10%(P<0.05)。血管痉挛患者CBV、CBF低于非血管痉挛患者,脑梗死患者CBF低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CT灌注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瘤介入与夹闭手术的效果显著,能够预测血管痉挛、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介入 瘤颈夹闭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16
作者 冯宇轩 廖荣芳 王硕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24期5-8,93,共5页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新型脑动脉粥样硬化(new type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NCA)评分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新型脑动脉粥样硬化(new type of cerebral atherosclerosis,NCA)评分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并完成显微夹闭手术的15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改良Rankin评级划分为预后良好组(113例)和预后不良组(40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合并有ICAS对a SAH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CA评分对行显微夹闭术的a SAH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合并ICAS以及高级别Hunt-Hess评分(Ⅳ级—Ⅴ级)是行显微夹闭术的a 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合并ICAS增加了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风险(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CA评分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高于Hunt-Hess评分以及改良Fisher分级(P<0.05)。结论 合并ICAS是行显微夹闭术的a SAH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CA评分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新型脑动脉粥样硬化评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显微夹闭
下载PDF
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效果比较
17
作者 吕修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40-0143,共4页
给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在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效能做一个比较。方法 共有70名患者参与了这个对比实验,被分成两个队,一队全静脉组,一队七氟醚组,各组总数为35人,再根据对应的麻醉方式来执行麻醉。这一过程里,研究人员... 给全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七氟醚)在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效能做一个比较。方法 共有70名患者参与了这个对比实验,被分成两个队,一队全静脉组,一队七氟醚组,各组总数为35人,再根据对应的麻醉方式来执行麻醉。这一过程里,研究人员会记录两组病人的插管、意识消失、恢复意识、拔管、恢复定向力的时间长短,同时也会对病人麻醉前后的心跳节奏、血液的氧气含量、呼吸频率和血压做精细的观测。结果 经过一番比较,发现七氟醚组在插管时间以外的所有项目,包括疼痛感和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在得分上都优于全静脉组。七氟醚组虽然所需手术时间比全静脉组要长,但坏反应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全静脉组的平均水平。结论 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缩短各项观测项目时间、降低疼痛和情绪躁动评分,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全静脉麻醉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凭静脉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 颅内动脉瘤夹闭 七氟醚 麻醉效果
下载PDF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护理中的应用探索
18
作者 黄亚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202-0206,共5页
本项研究致力于解析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 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共计40位患者在我院接受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并依按护理方式被分为两组,各20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而另一组还额外接受了中... 本项研究致力于解析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方法 从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共计40位患者在我院接受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并依按护理方式被分为两组,各20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而另一组还额外接受了中心静脉压力监测。结果 在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后,可以确认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有中心静脉压力监测辅助护理的患者,在NIHSS评分和QOL评分上的提升比起只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来,有着更为明显的改善,且这种差别是有统计学意义的(P<0.001)。实验组患者的拆线时间、下床时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可以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压力监测 颅内动脉瘤夹闭 并发症发生率 NIHSS评分 康复时间
下载PDF
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刘丹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089-0092,共4页
探究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分为人数各占一半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和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护理满意... 探究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38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分为人数各占一半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传统护理和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6.84%低于对照组5.26%(P<0.05)。观察组对护理总满意率100%高于对照组68.42%(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取循证优化后的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夹闭 精细化手室护理 循证优化 效果评估
下载PDF
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
作者 贡觉卓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52-0155,共4页
探讨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的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取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 探讨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纳入的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采取强化护理配合干预,将其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得分、生活质量、满意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率。结果 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强化护理配合干预用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临床护理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护理配合干预 颅内动脉瘤夹闭患者 应用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