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C臂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沈辉 王永春 +6 位作者 王敏杰 丁海岭 秦亚山 冒亚琴 李松华 毛燕君 郝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探讨C臂CT(Dyna CT)技术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中应用C臂CT技术扫描实时评价颅内支架置入情况。结果 39例患者共置入47枚支架,术中常规造影确认支架位置适当,再经C臂CT多平面重建得... 目的探讨C臂CT(Dyna CT)技术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9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术中应用C臂CT技术扫描实时评价颅内支架置入情况。结果 39例患者共置入47枚支架,术中常规造影确认支架位置适当,再经C臂CT多平面重建得到影像显示证实支架贴壁良好。结论应用C臂CT技术可以术中实时及术后很好显示支架轮廓以及管腔内的情况,进一步了解支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该技术评估支架置入情况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臂CT 颅内支架 体层摄影术 可视性
下载PDF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应用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庆国 刘中杰 +1 位作者 范凤飞 徐世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4-736,共3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应用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颅内支架成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E组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并维持,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并...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依托咪酯与丙泊酚应用于颅内支架成形术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颅内支架成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E组靶控输注依托咪酯麻醉诱导并维持,P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诱导并维持。记录入室时(T0),放置喉罩前(T1)、放置喉罩即刻(T2)、放置喉罩后5min(T3)、股动脉穿刺置管时(T4)、介入支架植入时(T5)、拔除喉罩后1min(T6)的SBP、DBP、HR、PETCO2及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T7)、苏醒时间(T8)、拔除喉罩时间(T9)。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P组患者诱导后SBP、DBP、HR明显下降,尤其是SBP、DBP在T1、T3、T53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基础值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抑制、注射痛发生率P组多于E组,而肌颤、恶心呕吐发生率E组多于P组。E组苏醒时间显著长于P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应用于颅内支架成形术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为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靶控输注 丙泊酚 颅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初步经验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庆平 李铁林 +3 位作者 陈光忠 段传志 汪求精 方兵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 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缔组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栓塞治疗 生物活性弹簧圈
下载PDF
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诊治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清武 李敬诚 +3 位作者 张莉莉 方传勤 向静 王景周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8期2025-2026,202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本院开展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颅内支架置入术后SAH的发生率为4.5%(3/66),3...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置入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发生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本院开展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3例SAH的临床资料、发生特点、处理方法及临床转归。结果颅内支架置入术后SAH的发生率为4.5%(3/66),3例患者早期复查头颅CT未见出血增加,于24h后恢复抗凝、抗血小板治疗,3例患者出血分别于24h、3d和5d吸收,随访至今无明显异常。初步分析显示,SAH发生与血管狭窄率、支架释放前是否球囊扩张等明显相关。结论颅内支架置入术后发生SAH机制复杂,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停用和恢复抗凝、抗血小板的最佳时间需要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 并发症 颅内支架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Neuroform颅内支架及电解可脱微弹簧圈生物学特征与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欣 雷鸣 梁国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2566-2567,共2页
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结合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24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超选择性进入动脉瘤内,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均短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均恢复良好... 应用新型颅内支架Neuroform结合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24例。采用微导管技术将支架两端跨越动脉瘤颈后释放,通过支架的网眼超选择性进入动脉瘤内,应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术后均短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塞症状。可见Neuroform颅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form颅内支架 弹簧圈 颅内复杂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脑血管疾病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后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7
7
作者 符晓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16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1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出现癫...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后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16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颅内支架,1例患者出现高灌注综合征;1例患者出现癫痫发作继发心搏骤停,并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结论脑血管疾病颅内支架置入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给予正确、有效、快速的治疗及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 颅内支架 介入治疗 护理
下载PDF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刘旭 郑涛 +2 位作者 辛元君 黄建军 张靖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5期180-181,共2页
目的:研究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应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临床效果以及作用。方法:以计算机表法对贵州航天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将实行LIVS/LVISjr支架患者作为... 目的:研究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应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临床效果以及作用。方法:以计算机表法对贵州航天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将实行LIVS/LVISjr支架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实行Solitaire支架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支架置入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患者造影动脉瘤闭塞结果、并发症发生率、Rankin评分、巴氏指数(BI)等指标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LIVS/LVISjr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应用在颅内动脉瘤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支架 弹簧圈栓塞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肖胜辉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1期177-180,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方法将自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并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远期安全性。方法将自2012年1~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并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并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优于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对照组的81.25%(P<0.05);2年后回访,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1.7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1.25%(P<0.05)。结论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安全性较为理想,可作为优选方式而在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颅内支架 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 疗效 远期安全性
下载PDF
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颅内支架辅助栓塞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浩然 单大钊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4期137-137,共1页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Matrix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9例、大部分填塞13例、部分填塞4...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Matrix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9例、大部分填塞13例、部分填塞4例,疗效满意。结论颅内支架和弹簧圈联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满意,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好颅内支架的大小及恰当的植入位置,通过Matrix弹簧圈栓塞入瘤腔后,有效的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弹簧圈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颅内支架辅助栓塞宽颈动脉瘤初步经验
11
作者 陈永安 潘树茂 +2 位作者 关茂武 赵炜 陈鸿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年第2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新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初步评价该技术和新栓塞材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们治疗中心近9个月内收治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对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塞宽颈动脉瘤技术特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部分获得血管造影随访病人的疗效观察,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联合颅内Neuroform支架和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血管内治疗的11例宽颈动脉瘤病人中,除1例死于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得到满意疗效,其中6例病人术后半年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但仍需长期观察。结论联合颅内支架和生物活性弹簧圈是一有效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技术,颅内支架理想的大小选择和恰当的植入位置是成功治疗的重要一环,生物活性Matrix弹簧圈栓入瘤腔后可有效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颅内支架 栓塞治疗 生物活性弹簧圈
下载PDF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研究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 目的研究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实验组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预后状态;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手术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79.31%(23/29(P<0.05);术后1个月实验组MMSE、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复发率为6.67%(2/30),与对照组的13.79%(4/29)、21.74%(5/2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采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认知功能及预后,控制并发症及预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颅内支架植入 弹簧圈栓塞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 并发症 复发率
下载PDF
Stroke:颅内支架3年再狭窄率
13
作者 杨中华 DERDEYN C P +1 位作者 FIORELLA D LYNN M 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12期1282-1282,共1页
支架治疗对比积极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试验(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SAMMPRIS)最终因为颅内支架组30d卒中和死亡的比例太高而提前终止。... 支架治疗对比积极药物治疗预防颅内动脉狭窄卒中复发试验(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SAMMPRIS)最终因为颅内支架组30d卒中和死亡的比例太高而提前终止。试验结束后,强化内科治疗和随访仍然继续进行,长期随访没有发现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S)和支架的延迟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支架 再狭窄率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长期随访 药物治疗 支架治疗 提前终止
下载PDF
DWI评价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14
作者 李子园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1期62-63,共2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配对t检验;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核心缺血区[the ...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颅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颅内动脉狭窄行支架成形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MRI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采用配对t检验;并比较病人手术前后核心缺血区[the infarct core(ROI1)]、缺血区边缘3mm区[the area of infarct growth(ROI2)]、缺血区边缘5mm区[the hypoperfused tissue that remained viable(ROI3)]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进行测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其术前术后核心梗死灶、梗死灶边缘5mm区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5,P>0.05),而梗死灶边缘3mm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1)。结论颅内支架成形术能够挽救梗死灶周边3mm的低血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WI 颅内支架成形术 急性梗死
下载PDF
颅内支架置入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郭彦勇 吕献军 +5 位作者 张正祥 陈丽华 叶民 徐格林 殷勤 刘新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症状性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是神经科的一个常见疾病,据报道5%~10%的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ICAD引起[1]。目前对IC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强化治疗和血管内治疗:药物强化治疗的优点是相对安全、并发症少、经济负担小,... 症状性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是神经科的一个常见疾病,据报道5%~10%的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ICAD引起[1]。目前对IC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强化治疗和血管内治疗:药物强化治疗的优点是相对安全、并发症少、经济负担小,目前是ICAD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血管内治疗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它具有及时、神经功能恢复快、促康复等优点。但由于它并发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并发症 血管内治疗 颅内支架 功能恢复 高灌注综合征 球囊支架 缺血性脑卒中 病变血管 血管破裂 狭窄部位
下载PDF
颅内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秦柱贵 钟维章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8期782-785,共4页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经皮介入技术的发展并日臻成熟,将颅内支架成形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微创性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但其疗效及...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经皮介入技术的发展并日臻成熟,将颅内支架成形术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微创性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但其疗效及安全性也越来越受重视。该文就颅内支架内成形术的发展历程、病例的选择以及近期远期并发症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支架 缺血性脑血管病 治疗 综述
下载PDF
护理干预在颅内支架术后血压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梁丹 段洪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5期92-93,共2页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60例颅内支架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5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60例颅内支架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5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7.8)岁。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脑供血不足10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颅内支架 术后血压控制
下载PDF
微信功能上的居家延伸护理对颅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建梅 张广玉 +3 位作者 回凤菊 冯梅 董兰真 刘全亮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观察微信功能上的居家延伸护理对颅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于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 目的观察微信功能上的居家延伸护理对颅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于出院前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信功能上的居家延伸护理,延伸护理管理6个月后,比较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结果护理后2组自理能力、括约肌控制、转移、行走、交流、社会认知各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2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颅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施微信居家延伸护理能进一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居家延伸护理 颅内支架植入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睡眠质量
下载PDF
全麻颅内支架成形术后尿管拔除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宁宁 黄捷 杨清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尿管拔出时机对全麻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全面颅内支架成形术的8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尿管拔除时机为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达4分后,... 目的探讨尿管拔出时机对全麻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全面颅内支架成形术的8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尿管拔除时机为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达4分后,对照组为术后24h接受解除术侧肢体制动后拔除尿管。比较2组患者是否出现头痛、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出血等临床症状,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TCD监测结果以及第一次排尿量和排尿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血压>150mm Hg及TCD监测显示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呈1.5~3倍增加的患者所占比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第1次排尿量比较无差异,自行排尿成功率和诱导排尿成功率比较均无差异,且自行排尿成功率均较高,2组患者均无导尿情况发生。结论对行全麻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而言,护理人员术前给予床上排尿指导,麻醉诱导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后留置尿管,可增加患者对留置尿管引发的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同时在术后苏醒早期应用个体化的尿管拔除方法,可有效避免尿潴留和尿管刺激征引起的脑高灌注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舒适性,而且不会对患者排尿情况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颅内支架成形术 尿管拔除时机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下载PDF
不同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作用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文献 李力 +3 位作者 徐绪昌 刘继东 焦云琦 杨扬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5期94-96,共3页
目的分析不同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取2013-04—2016-09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共105个宽颈动脉瘤),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均35例),均实施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A组采用LIVS... 目的分析不同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取2013-04—2016-09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共105个宽颈动脉瘤),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 3组(均35例),均实施颅内支架辅助栓塞治疗,A组采用LIVS/LVISjr支架,B组采用Solitare支架,C组采用Enterprise支架,比较3组术中支架置入成功率、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闭塞结果,同时观察3组早期并发症,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指数)评价预后情况。结果3组支架置入成功率100%、94.29%、1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整体栓塞结果(致密栓塞60.00%、瘤颈残留31.43%、部分栓塞8.57%)较B、C组好(P<0.05);治疗后A组Rankin评分(1.10±0.22)分低于B、C组,A组BI指数(81.29±2.94)分较B、C组高(P均<0.05),B、C组上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2.86%明显低于B组22.86%、C组20.00%(P<0.05)。结论LIVS/LVISjr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安全性明显高于Solitare与Enterprise支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支架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