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5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附1例报告)
1
作者 丁立山 郑鸣 +3 位作者 梁昊 申猛 李照军 陈清亮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74-76,共3页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突发头晕、意识丧失入院,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过程中,因左椎动脉严重迂曲上行困难,术中反复操作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术中造影见左侧椎动脉V4段内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堵塞基底动脉。因反复尝试导引导管及颅内支撑导管均不能通过左侧椎动脉起始部,术中讨论后改为经肱动脉入路经右侧椎动脉进入基底动脉内将血栓取出。抽吸出暗红色坚硬血栓及部分红色血栓后,可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通畅。继续释放支架覆盖瘤颈部、放置弹簧圈入动脉瘤内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填塞致密,瘤颈部无残留,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应用替罗非班预防再次发生梗塞,患者好转后康复出院。结论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属严重并发症,需结合术中造影结果迅速判断,抽出血栓或药物溶栓,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围术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 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栓塞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介入治疗
下载PDF
介入护士责任制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亚楠 胡新红 +1 位作者 项葆 聂双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4年第3期70-72,共3页
目的考察介入护士责任制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96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 目的考察介入护士责任制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的96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介入护士责任制护理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双腿周径、下肢血流速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10 d,2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手术前1 d和手术后3 d,凝血酶原时间和下肢血流速度均快于手术前1 d和手术后3 d,双腿周径均小于手术前1 d和手术后3 d(P均<0.05);手术后3 d,2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手术前1 d(P均<0.05);手术后3 d和10 d,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护士责任制护理能够有效改善下肢DVT患者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后的凝血功能和双腿周径,促进下肢血液流动,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治疗 责任制护理 介入护士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对长期卧床重症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3
作者 黄娇泓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1期143-146,共4页
目的 分析在长期卧床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应用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诊治的12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接受综合护... 目的 分析在长期卧床重症胰腺炎患者中应用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诊治的121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接受综合护理,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气压治疗仪,两组均持续干预7 d。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纤溶功能[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浆黏度(PV)]水平、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以及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护理7 d后,观察组TM、t-PAIC、PIC、LBV、HBV、PV水平及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A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长期卧床的重症胰腺炎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联合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改善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水平,有效预防下肢DVT,促进机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压治疗 综合护理 重症胰腺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强化康复护理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4
作者 陈晓瑜 黄丽萍 孔敏霞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4期123-125,129,共4页
目的分析强化康复护理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强化康... 目的分析强化康复护理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强化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干预,两组均干预30 d。比较两组下肢DVT发生率、肢体功能评分、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屈腕肌、踝跖屈肌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强化康复护理联合电脑中频治疗仪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DVT发生率及肌张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康复护理 电脑中频治疗 脑梗死偏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预防性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张思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191-0194,共4页
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纳入11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预防性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凝血功能指标、... 探讨预防性护理对妇产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影响。方法 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纳入11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预防性护理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凝血功能指标、满意度、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率。结果 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 预防性护理用于妇产科手术临床护理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护理 妇产科手术患者 静脉血栓栓塞形成 影响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预防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分析
6
作者 赵菲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44-146,共3页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预防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预防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拟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1例。对照组开展常规围术期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况、疼痛程度及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 d,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HAMA评分低于术后1 d,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3 d,两组VAS评分低于术后1 d,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预见性护理应用于TACE围术期护理中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疼痛,降低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见性护理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肺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总结
7
作者 王绥绥 孙丹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2006-2007,共2页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水平、生活质量、并发症以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T、APTT、Fib以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大幅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患者需求,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栓塞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报道
8
作者 莫称龙 王思敏 +4 位作者 侯乐 彭烈标 王荣飞 施海姗 郑东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7-212,共6页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 甲状腺功能亢进作为一种可能影响血液凝固的内分泌疾病,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关联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21岁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在接受包括甲巯咪唑、抗凝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后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特别是经历了血管内介入取栓这一关键性治疗步骤。本病例强调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在特定情况下介入性治疗的潜在价值。未来更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制定这些并发症的管理和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毒症 抗凝治疗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
9
作者 许骁玮 王萍 胡燕莹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830-834,共5页
总结1例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体会。针对该例患者术前出现颅内压增高,术后抗凝与出血风险的动态评估与治疗、留置溶栓微导管鞘护理等问题,采取双轨制病情观察,目标导向制监测,做好留置溶栓微导管期间的... 总结1例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体会。针对该例患者术前出现颅内压增高,术后抗凝与出血风险的动态评估与治疗、留置溶栓微导管鞘护理等问题,采取双轨制病情观察,目标导向制监测,做好留置溶栓微导管期间的体位、皮肤、活动管理等护理措施。经治疗与护理,该患者于溶栓术后第9天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血管内手术 抗凝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智慧管理系统下气压治疗仪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10
作者 柯群 万黎明 《医疗装备》 2024年第8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智慧管理系统下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气压... 目的探讨智慧管理系统下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智慧管理系统。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液峰速度、下肢静脉血液平均流速、骨科术后患者下肢的肿胀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下肢静脉血液峰速度、平均速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术后下肢肿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液峰速度、下肢静脉血液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满意度、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慧管理系统下气压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骨科术后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凝血功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下肢肿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管理系统 气压治疗 护理干预 骨科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老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11
作者 杜文津 石进 +4 位作者 陈大伟 潘蓓 常欣欣 刘玮 李雨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3,共2页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以外,还可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静脉血栓形成(CVT)[1-2]。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CVT发病率迅速增加[3-5]。现报道1例老年轻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后出现CVT... 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除累及呼吸道以外,还可引发血液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脑静脉血栓形成(CVT)[1-2]。随着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CVT发病率迅速增加[3-5]。现报道1例老年轻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后出现CVT及脑静脉梗死,以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治老年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使是轻症、恢复期患者,也要考虑到血液高凝状态,警惕CVT及其并发症,积极预防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脑梗死 肝素 华法林 抗凝药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
12
作者 周尔豪 张立伟 +1 位作者 黎小龙 张郁林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1655-1657,共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阻塞性疾病,在深静脉系统中因血液凝集而导致血栓形成,可引起肢体的肿胀、局部疼痛、行走障碍等,随着DVT的进展可引起肺栓塞(PE)、血栓后综合征(PTS),从而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阻塞性疾病,在深静脉系统中因血液凝集而导致血栓形成,可引起肢体的肿胀、局部疼痛、行走障碍等,随着DVT的进展可引起肺栓塞(PE)、血栓后综合征(PTS),从而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DVT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DVT发生症状的持续时间、受累的血管位置、临床症状不同,其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就DVT有效的腔内介入治疗技术进行综述及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内介入治疗 肺动脉栓塞 血栓后综合征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34
13
作者 张艳 米颖 +1 位作者 杨森 齐华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9-371,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并发肺栓塞(PE)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LEDVT并发PE患者,患者均采用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溶栓术,其中25... 目的观察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并发肺栓塞(PE)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9例LEDVT并发PE患者,患者均采用肺动脉造影+肺动脉溶栓术,其中25例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1例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4例患者行机械性抽吸血栓(PTM)术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确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加强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做好溶栓导管、患肢护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健康宣教以及出院指导.出院前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采用Bart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微信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胸闷、气短症状均明显好转,无致命性PE等并发症发生.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PE基本消失或范围、面积较前明显缩小.复查血气分析显示动脉血氧分压(PaO2)上升.超声心动图显示肺动脉高压好转.12例合并肺感染患者经抗炎治疗好转.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下地活动后患肢无胀痛不适.治疗后凝血指标D-二聚体、Fib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D-二聚体(μg/L):2389.45±2061.02比6093.45±2586.99,Fib(g/L):3.18±0.91比4.07±1.49,均P<0.01〕,治疗前后PT和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T(s):13.12±2.27比12.33±2.06,APTT(s):34.51±11.79比31.84±3.05,均P>0.05〕.治疗后患者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79.66±6.26比17.24±8.30,P<0.01).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护理评分95~100分,平均(97.38±1.37)分.结论优质的护理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动脉溶栓 机械性血栓抽吸 导管溶栓 护理
下载PDF
围产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护理研究进展
14
作者 程国青 《护理学》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现阶段,针对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来说,早期活动研究资料有待完善,针对活动起止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制定了明确的方案,但缺少活动效果评估量表,不能够对产妇活动有效性进行估计。日后,VTE研究工作应该提高对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视程度。... 现阶段,针对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来说,早期活动研究资料有待完善,针对活动起止时间以及持续时间制定了明确的方案,但缺少活动效果评估量表,不能够对产妇活动有效性进行估计。日后,VTE研究工作应该提高对活动效果评估的重视程度。本文特对围产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 静脉血栓栓塞 预防 治疗 护理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一川(综述) 柴尔青(审校)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126-128,共3页
普通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3%,一旦破裂,病死率、致残率较高[1~4]。近年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被广泛报道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5,6],但术后需要长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7,8]。受基因多态性等因素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具... 普通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3%,一旦破裂,病死率、致残率较高[1~4]。近年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被广泛报道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5,6],但术后需要长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7,8]。受基因多态性等因素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具有极强的个体差异性。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测量血栓形成和溶解动力学的方法,可提供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全面实时分析[9],可用来评估血小板反应性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10]。本文就TEG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管内栓塞 血栓弹力图 抗血小板治疗
下载PDF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ICU实施CRRT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赖琳茜 康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8期0113-0116,共4页
在临床中,对开展CRRT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内选择40例患者,单号n=20,常规护理(对照组),双号n=20,针对性护理(研究组),结果 差异性。结果 对静脉血流速度、血液黏稠度、下肢... 在临床中,对开展CRRT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所产生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内选择40例患者,单号n=20,常规护理(对照组),双号n=20,针对性护理(研究组),结果 差异性。结果 对静脉血流速度、血液黏稠度、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生活质量、满意度等条目判定,发现研究组较好,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可有效预防ICU实施CRRT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干预 ICU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1例
17
作者 梅月昕 陈歆然 +2 位作者 陈红兵 范玉华 曾进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2-366,共5页
报告1例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49岁男性,以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起病,查体可见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初始磁共振见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外院误诊为脑炎,予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后... 报告1例颅内静脉慢性血栓形成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治过程和转归。患者为49岁男性,以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等症状起病,查体可见高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初始磁共振见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外院误诊为脑炎,予激素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后磁共振静脉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示颅内静脉血栓合并硬脑膜动静脉瘘,药物治疗1个月后临床症状及颅内病灶均加重;对颅内静脉血栓予血管内治疗后再通,硬脑膜动静脉瘘血流也发生转向。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显著改善,原基底节区病变明显缩小。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基底节区病变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 支架植入
下载PDF
选择性静脉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临床护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建英 华莎 《齐鲁护理杂志》 2013年第10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术的护理及监护要点。方法:通过对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治疗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溶栓及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静脉导管的有效固定,从而及早发现出血倾向,减少穿...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术的护理及监护要点。方法:通过对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治疗患者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溶栓及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静脉导管的有效固定,从而及早发现出血倾向,减少穿刺点渗血、静脉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果:15例患者中,14例未发生颅内出血,1例患者因活动过度穿刺部位出现淤青,1例患者出现鼻腔出血。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在严密监测凝血功能指导下应用溶栓及抗凝药物,并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T、P、R、BP、出血倾向及意识等变化,从而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选择性静脉 溶栓治疗 护理
下载PDF
侧颅底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思蕊 朱玲玲 蔡永华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1期84-86,共3页
因侧颅底解剖复杂、结构精细、病变类型多样,使侧颅底手术具有难度高、风险大、时间长的特点,增加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侧颅底术后护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侧颅底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形成原因、预... 因侧颅底解剖复杂、结构精细、病变类型多样,使侧颅底手术具有难度高、风险大、时间长的特点,增加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侧颅底术后护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侧颅底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形成原因、预防性护理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侧颅底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下载PDF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舒适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卢普凤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18期59-61,共3页
目的探究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舒适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19—2021年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给... 目的探究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舒适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2019—2021年收治的12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舒适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10 d凝血功能、下肢消肿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0 d,观察组D-D、Fi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小腿和大腿消肿率均高于对照组,大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Q-5D评分高于对照组,EQ-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产妇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舒适护理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空气波压力治疗 舒适护理 预防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