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更易预防脑血管狭窄者颅内血栓形成
1
《今日药学》 CAS 2010年第5期I0002-I0002,共1页
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否降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小栓子信号量?在2003年10月28日~2008年11月19日,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或颈动脉有症状性大动脉狭窄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小栓子信号的一过性脑缺... 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能否降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小栓子信号量?在2003年10月28日~2008年11月19日,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或颈动脉有症状性大动脉狭窄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小栓子信号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组了一项随机、开放性、终点盲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颅内血栓形成 脑血管狭窄 多普勒超声检测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患者 预防
下载PDF
抗凝与其联合介入方法治疗重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2
作者 徐振 何浩 +5 位作者 许莺歌 闫磊 张松 朱明 吴垠垠 水少锋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6-280,共5页
目的对比单纯抗凝与其联合介入方法治疗重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65例重症CVT患者纳入抗凝组(n=32)或联合组(n=33),比较组间入院、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患者预后、血管再通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 目的对比单纯抗凝与其联合介入方法治疗重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将65例重症CVT患者纳入抗凝组(n=32)或联合组(n=33),比较组间入院、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患者预后、血管再通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间入院时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出院时mRS评分低于抗凝组(P<0.05)。出院时(84.85%vs.59.38%)、出院后6个月(87.88%vs.65.63%)及12个月(93.94%vs.75.00%),联合组预后良好率均高于抗凝组(P均<0.05)。出院时联合组血管再通率高于抗凝组(100%vs.75.00%,P<0.05)。截至随访末,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5%vs.18.75%,P>0.05)。结论对于重症CVT患者,相比单纯抗凝,以抗凝联合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颅内血栓形成 溶栓疗法 血栓切除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3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凡学 李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1106-1107,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渗断 误诊 颅内血栓形成/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宿英英 王坤 +5 位作者 王淼 陈卫碧 叶红 高岱佺 张艳 张运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620-624,共5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重症CVT患者出院时生存65例(81.2%),死亡15例(18.8%);预后良好49例(61.2%),预后不良31例(38.8%)。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颅内出血、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0项因素)是死亡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疝(OR=54.05,95%CI:3.40~859.55;P<0.01)、高钠血症(OR=22.50,95%CI:2.72~185.92;P<0.01)、低钾血症(OR=17.30,95%CI:1.54~193.55;P=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年龄、性别、昏迷、GCS≤8分、病变累及≥3个静脉窦/静脉、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肺炎、呼吸衰竭、高钠血症、低钾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2项因素)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9.47,95%CI:1.71~52.46,P=0.01)和呼吸衰竭(OR=19.64,95%CI:3.06~126.02,P=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疝、高钠血症、低钾血症是重症CV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和呼吸衰竭是重症C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脑静脉 血栓形成 颅内 重症监护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丁明祥 刘俊秀 +2 位作者 谢兵 刘天助 韩志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01-104,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现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均给予导管内推注替罗非班。结果血流复通7例,血流m TICI 3级,术后未出现相关临床并发症,CT复查...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现血栓形成的病例资料,均给予导管内推注替罗非班。结果血流复通7例,血流m TICI 3级,术后未出现相关临床并发症,CT复查未见出血及新发脑梗死;复通不理想1例,血流m TICI 2b级,术后对侧肢体偏瘫,肌力3级,CT复查示中央回新发脑梗死。结论替罗非班指引导管内推注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脑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 替罗非班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建议(初稿) 被引量:4
6
作者 范一木 吉训明 +2 位作者 李宝民 缪中荣 王大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667-669,共3页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对其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这些对轻型病例有效,而重症患者病死率高。1...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对其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这些对轻型病例有效,而重症患者病死率高。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CVST,抗凝虽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颅内 诊断 治疗 参考标准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温宏峰 杜继臣 李继来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倩 董福仁 +2 位作者 谭威 马贺骥 王志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3-635,共3页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其具有发病快、病情重、预后差的特点。临床上CVST的死亡率较高,达20%~78%。成人发病率为2/20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其具有发病快、病情重、预后差的特点。临床上CVST的死亡率较高,达20%~78%。成人发病率为2/200万-7/200万。MRI的应用可以早期发现CVST,诊断准确率高。为提高对CVST的认识,现回顾性分析临床已确诊的12例病例,并复习文献对MRI表现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动脉急性血栓形成二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程琼 戴璇 +3 位作者 叶明 缪中荣 张鸿祺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11-213,共3页
患者1女,4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于2010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但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 患者1女,43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于2010年7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病史10余年,但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等病史。入院时体检: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入院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心功能Ⅲ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支架 取栓
下载PDF
D-二聚体检测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静 张爱香 +1 位作者 耿晓英 张璐璐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34-335,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对CVST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0例疑似CVST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头颅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在40例疑似CVST的患者中,检测...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对CVST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0例疑似CVST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头颅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在40例疑似CVST的患者中,检测出34例D-二聚体呈现阳性,其中32例经头颅DSA检查确诊为CVST,6例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中,经头颅DSA检查1例确诊为CVST。血清D-二聚体检测用于CVS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7%和71.42%,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和83.33%。头颅DSA证实CVST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2288.25±1327.35)μg/L,正常对照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128.61±112.62)μg/L,头颅DSA证实CVST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是反映CVST继发血液凝结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指标,对CVST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D-二聚体 血管造影术 预测
下载PDF
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
11
作者 许骁玮 王萍 胡燕莹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CSCD 2023年第9期830-834,共5页
总结1例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体会。针对该例患者术前出现颅内压增高,术后抗凝与出血风险的动态评估与治疗、留置溶栓微导管鞘护理等问题,采取双轨制病情观察,目标导向制监测,做好留置溶栓微导管期间的... 总结1例超长时间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护理体会。针对该例患者术前出现颅内压增高,术后抗凝与出血风险的动态评估与治疗、留置溶栓微导管鞘护理等问题,采取双轨制病情观察,目标导向制监测,做好留置溶栓微导管期间的体位、皮肤、活动管理等护理措施。经治疗与护理,该患者于溶栓术后第9天康复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静脉窦血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血管内手术 抗凝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易误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天霞 杜文贞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11期59-60,共2页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3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常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高颅内压或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原因,总结诊疗体会。方法:报告3例临床误诊的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常易误诊为颅内肿瘤、良性高颅内压或假脑瘤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脑动静脉畸形,个别病例误诊为青光眼、脑囊虫病等。本文3例曾先后误诊为偏头痛、急性脊髓炎、脑瘤卒中、病毒性脑炎。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警惕,强化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意识,对可疑病例积极行CT、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是及时确诊、减少误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血栓形成 误诊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4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梅 于显立 张艳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932-933,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科误诊分析与影像学检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魏菁 王大江 《医药论坛杂志》 2008年第10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眼科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特点。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力下降9例,视物变...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眼科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特点。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力下降9例,视物变形1例,眼前黑影飘动1例。本组21例眼底检查均表现为视盘水肿。其中首诊时17例分别误诊为视神经乳头炎、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网膜炎、屈光不正、弱视、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盘玻璃膜疣。4例没有明确诊断。MRI检查:急性期2例表现T1加权像等信号和T2加权像低信号,亚急性期3例,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16例表现T1加权像上出现高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出现不一致的信号。结论对CVST的眼科临床特征和MRI认识的深入是眼科临床工作中CVST在早期确诊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死亡原因分析
15
作者 王坤 宿英英 +3 位作者 王淼 叶红 王岩 陈立峰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95-598,共4页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在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为3—5/100万人,占所有卒中的0.5%~1.0%[1-2],病死率为8.3%[3],主要为重症CVT患者。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脑静脉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翟秀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8年第4期58-60,共3页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颅内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一例报告 被引量:7
17
作者 贾孝军 周绍琼 +2 位作者 吴军 唐雄伟 王波 《临床误诊误治》 2009年第11期61-61,共1页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颅内血栓形成 误诊 脑出血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江涛 张鸿祺 +1 位作者 支兴龙 何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78-381,共4页
微弹簧圈栓塞已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随着临床病例的积累,其相应并发症也逐渐显现。血栓形成导敏缺血发作是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颅内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下载PDF
血清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栓形成及临床应用价值
19
作者 武婧月 陈晓凡 +2 位作者 王小琴 薛茜 任占霞 《转化医学杂志》 2023年第5期255-261,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栓形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的ACI 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 目的探讨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评估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血栓形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收治的ACI 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予以机械取栓术治疗,依据是否获取血栓组织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2个亚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及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临床资料,分析ACI患者脑血栓形成相关因素,探讨血清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评估ACI脑血栓形成和临床应用价值,分析ACI脑血栓形成者临床转归情况。结果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栓组高于非血栓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均为ACI患者脑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联合评估ACI患者脑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单独评估,且联合评估时净获益阈值范围大于单独检测(P<0.05)。血栓组出院时mRS评分4~6分所占比例(22/92,23.91%)高于非血栓组(1/28,3.57%)(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NLRP3、Caspase-1、IL-1β和IL-18水平升高,其联合检测对脑血栓形成具有一定评估价值,且具有更高临床净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血栓形成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决策曲线
下载PDF
兔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压的影响
20
作者 余海林 张小军 王守森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474-476,共3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左侧颈静脉血栓(LJVT)组、右侧颈静脉血栓(RJVT)组、双侧颈静脉血栓(BJVT)组、假手术(Sham)组,通过阻断相应血管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建立血栓模型。通过颈部彩超测量造... 目的研究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左侧颈静脉血栓(LJVT)组、右侧颈静脉血栓(RJVT)组、双侧颈静脉血栓(BJVT)组、假手术(Sham)组,通过阻断相应血管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建立血栓模型。通过颈部彩超测量造模前后各组动物颈静脉直径,并监测72 h内颅内压变化。造模后1周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与造模前比较,LJVT和RJVT造模后颅内立即升高(P<0.05),12 h后降至造模前水平(P>0.05);BJVT造模后颅内压显著升高(P<0.01),72 h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Sham组造模前后颅内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一侧颈静脉血栓可导致短暂颅内压升高,双侧颈静脉血栓颅内压升高严重而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颅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