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检测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静 张爱香 +1 位作者 耿晓英 张璐璐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34-335,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对CVST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0例疑似CVST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头颅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在40例疑似CVST的患者中,检测... 目的:通过检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评估其对CVST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40例疑似CVST患者,分别对他们进行血清D-二聚体和头颅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在40例疑似CVST的患者中,检测出34例D-二聚体呈现阳性,其中32例经头颅DSA检查确诊为CVST,6例D-二聚体阴性的患者中,经头颅DSA检查1例确诊为CVST。血清D-二聚体检测用于CVST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7%和71.42%,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2%和83.33%。头颅DSA证实CVST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2288.25±1327.35)μg/L,正常对照组平均D-二聚体值为(128.61±112.62)μg/L,头颅DSA证实CVST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是反映CVST继发血液凝结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指标,对CVST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D-二聚体 血管造影术 预测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科误诊分析与影像学检查 被引量:2
2
作者 魏菁 王大江 《医药论坛杂志》 2008年第10期28-29,共2页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眼科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特点。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力下降9例,视物变...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眼科误诊的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影像特点。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力下降9例,视物变形1例,眼前黑影飘动1例。本组21例眼底检查均表现为视盘水肿。其中首诊时17例分别误诊为视神经乳头炎、视盘血管炎、视神经网膜炎、屈光不正、弱视、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视盘玻璃膜疣。4例没有明确诊断。MRI检查:急性期2例表现T1加权像等信号和T2加权像低信号,亚急性期3例,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慢性期16例表现T1加权像上出现高或等信号,T2加权像上出现不一致的信号。结论对CVST的眼科临床特征和MRI认识的深入是眼科临床工作中CVST在早期确诊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核磁共振
下载PDF
脑静脉血栓形成误诊6例分析
3
作者 朱其秀 李江 张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1103-110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22例诊治分析
4
作者 王德清 金幸辉 连立飞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26-1028,共3页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颅内血柱形成/治疗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下载PDF
胃癌术后低钠血症误诊为脑血栓1例
5
作者 李文霞 王国强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1407-1408,共2页
关键词 胃肿瘤/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低钠血症/诊断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下载PDF
血栓前标志物TAT、PIC、TM、tPAIC在脑血栓中检测的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解承娟 李满桂 +4 位作者 任啟霞 唐宁 刘成花 李生梅 马慧英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2期370-37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脑血栓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 【目的】探讨血栓前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原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复合物(tPAIC)在脑血栓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住院患者118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18例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3mL,通过化学发光法,对两组样本的TAT、PIC、TM、tPAIC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四项指标,描记四项指标各自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工作效能、Cut-off值、敏感度、特异度,计算各指标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显示,TAT、PIC、TM、tPAIC四项血栓前标志物指标对脑血栓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tPAIC的AUC值为0.953,诊断效能最大,TM的敏感度最高,tPAIC的特异度最高;tPAIC的诊断阳性率最高.【结论】脑血栓患者的TAT、PIC、TM、tPAI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tPAIC对脑血栓的诊断效能和诊断阳性率最大,而TAT的诊断效能较低,对于血栓前标志物在脑血栓中的检测价值而言,tPAIC、PIC、TM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而TAT不建议作为临床诊断的指标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特殊的原发性延髓血栓10例临床分析
7
作者 刘小伟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1,共2页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诊断应用 磁共振成像/诊断 应用
下载PDF
首诊于眼科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大江 方伯言 魏世辉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误诊情况。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视物模糊6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 目的探讨眼科临床工作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误诊的常见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误诊情况。结果本组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者4例,视物模糊6例,头痛伴视物模糊4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力下降3例,视物变形1例,眼前黑影飘动1例。本组21例眼底检查均表现为视盘水肿。其中首诊时8例误诊为视神经乳头炎,3例误诊为视盘血管炎,2例误诊为视神经网膜炎,2例误诊为屈光不正,弱视,1例误诊为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误诊为视盘玻璃膜疣。4例没有明确诊断,只诊为视盘水肿。结论采集病史和体检不够全面以及对CVST的临床特征缺乏深入的认识是眼科临床工作中CVST误诊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原文传递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照凯 郭月叶 +3 位作者 黄守印 郭雅聪 郝静 闫斌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7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组各30例,对梗死侧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10 d 1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7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组各30例,对梗死侧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10 d 1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能改善其血供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治疗 神经传导阻滞 星状神经节 脑血管循环 血流速度
原文传递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3例分析
10
作者 王祝峰 李茂林 +1 位作者 焦杨 刘鑫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880-1880,共1页
笔者总结2008-07-2010-07误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例,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21岁。突发头痛3d,伴喷射性呕吐、左侧肢体无力。查体:神清,左侧肢体肌力3级。曾在外院行颅脑CT:右额叶脑出血,量约10ml。予以脱水等治疗效果不... 笔者总结2008-07-2010-07误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3例,现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21岁。突发头痛3d,伴喷射性呕吐、左侧肢体无力。查体:神清,左侧肢体肌力3级。曾在外院行颅脑CT:右额叶脑出血,量约10ml。予以脱水等治疗效果不佳。入我院后行颅脑MRI示:右额叶出血性脑梗死,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予以肝素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误诊
原文传递
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内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晶 林淑芝 +3 位作者 武金玉 闫红梅 孙杰 毕晓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6期3800-3801,共2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12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CK值、IMT。结果:阿托伐他...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急性脑血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1周内、12个月检测血脂水平、谷草转氨酶(AST)及CK值、IMT。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阿托伐他组TG、TC、LDL-C水平、颈动脉IMT显著降低,而HDL-C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具有抗粥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药物疗法 颈动脉疾病/药物疗法 庚酸类/治疗应用 吡咯类/治疗应用 脂类/血液 人类
原文传递
脑静脉血栓误诊为脑内肿瘤1例分析
12
作者 李秀芹 马桂芬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3期5651-5651,共1页
现将1例误诊为脑内肿瘤的脑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女,78岁。主因头晕2 d,于2008-10-26在我院门诊就诊,查头颅MRI结果未见异常。几天后出现双上肢颤抖,双下肢无力,但能行走,生活能自理,曾于附近一诊所就诊,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诊断 脑肿瘤/诊断 误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