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郑圆 王萱 +1 位作者 陈芳芳 程弘禹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目的 探究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老年AICVD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 目的 探究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的临床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老年AICVD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行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研究组行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病灶位置、介入治疗方式、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凝血功能、用药安全性。结果 两组病灶位置及介入治疗方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老年AICVD患者行颅内血管介入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可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氧化应激,确保血液流动顺畅,有效促进恢复,同时用药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颅内血管介入术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 氧化应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陈奕农 《智慧健康》 2024年第7期126-129,共4页
目的 分析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支架取栓术,观察组实施抽吸取栓术,分析... 目的 分析抽吸取栓术与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实施支架取栓术,观察组实施抽吸取栓术,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数据。结果 观察组患者穿刺-血管再通时间、一次完全再通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并且90d预后良好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静脉溶栓、一次完全再通、全部血管闭塞再通、术后1周NIHSS、术中血栓逃逸、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颅内血管闭塞的取栓方法中,抽吸取栓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闭塞的血管,恢复缺血性疾病的脑灌注,建议在临床中进一步全面推广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取栓术 支架取栓术 急性颅内血管闭塞 效果对比
下载PDF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颅内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3
作者 李延龙 《大医生》 2023年第16期53-55,共3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采集病例资料入档,择取符合纳排标准的70例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展开研究,于发病≤4.5 h内实施静脉溶栓,纳入对象根据取...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内取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采集病例资料入档,择取符合纳排标准的70例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展开研究,于发病≤4.5 h内实施静脉溶栓,纳入对象根据取栓方式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予以单纯动脉内支架取栓)与观察组(予以支架取栓联合抽吸取栓),各纳入3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开通效果、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情况、术后并发症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取栓次数和术后72 h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术后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脉溶栓基础上实施动脉支架+抽吸取栓技术,相较于静脉溶栓桥接单纯支架取栓,对颅内血管闭塞患者可取得更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减少取栓次数,以取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动脉内取栓 颅内血管闭塞 安全性
下载PDF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颅内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苏芷惠 袁大森 +2 位作者 刘君宇 彭福华 江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8-241,共4页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具有嗜神经性的α疱疹病毒,VZV感染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颅内血管病变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通过对VZV颅内血管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具有嗜神经性的α疱疹病毒,VZV感染会引起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颅内血管病变是其中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来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通过对VZV颅内血管病变的分类、VZV颅内血管病变的识别及治疗的各个方面进行综述,强调抗病毒治疗、皮质类固醇治疗及对颅内血管并发症进行积极控制处理的重要性,为今后识别VZV颅内血管病变、评判预后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颅内血管病变 缺血性血管病变 出血性血管病变 治疗
下载PDF
CTA成像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5
作者 海洪勃 朴成浩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7期19-22,共4页
目的在颅内血管性病变影像诊断中,分析CTA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86例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CTA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DS... 目的在颅内血管性病变影像诊断中,分析CTA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接诊的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86例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CTA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DSA技术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两组患者均在入院接受治疗之后接受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两组患者检查的准确率。结果从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为86.05%,观察组患者的总诊断准确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从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总检出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总检出率为87.80%,观察组患者的总检出率要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于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相比于传统DSA技术,CTA成像技术无论是从诊断准确率的角度,还是从疾病检出率的角度来讲都有更好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A成像技术 颅内血管性病变 诊断 应用
下载PDF
瑞马唑仑对颅内血管瘤患者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所致呛咳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王玥 刁玉刚 李林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探寻麻醉诱导前给予小剂量的瑞马唑仑对颅内血管瘤患者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所致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动脉瘤血管栓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 目的探寻麻醉诱导前给予小剂量的瑞马唑仑对颅内血管瘤患者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所致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北部战区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择期全麻下行动脉瘤血管栓塞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1∶1随机分为对照组(麻醉诱导前给予生理盐水2 ml)和试验组(麻醉诱导前给予0.02 mg/kg苯磺酸瑞马唑仑)。记录呛咳的发生情况及呛咳前后的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及ΔHR和ΔMAP。ΔHR和ΔMAP为呛咳前后的HR和MAP的变化值。记录苏醒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晕、谵妄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7%vs.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呛咳前和呛咳后HR为(78.0±4.2)、(88.0±1.4)次/min,MAP为(80.5±2.1)、(87.5±6.4)mmHg;对照组呛咳前和呛咳后HR为(78.5±2.5)、(109.8±10.1)次/min,MAP为(81.7±3.2)、(108.2±9.0)mmHg。与呛咳前比较,对照组呛咳后HR和MAP显著增加(P<0.05),而试验组呛咳前后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ΔMAP和ΔHR分别为(31.3±10.1)mmHg和(24.5±11.9)次/min,试验组分别为(10.0±5.7)mmHg和(9.0±1.4)次/min,试验组HR和MAP变化幅度更小(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苏醒时间略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vs.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瑞马唑仑可有效抑制舒芬太尼麻醉诱导所致呛咳反应的发生,可避免剧烈循环波动造成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呛咳 瑞马唑仑 舒芬太尼 颅内血管瘤栓塞术
下载PDF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Ⅱ级脑膜瘤MRI表现分析与鉴别
7
作者 杜希娜 董军强 李天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23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Ⅱ级脑膜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加以鉴别,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21例,Ⅱ级脑膜瘤39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Ⅱ级脑膜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加以鉴别,以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21例,Ⅱ级脑膜瘤39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对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形态不规则,病灶内信号不均匀,有坏死囊变9例,有瘤内流空血管影17例,有瘤周水肿9例。病灶邻近颅板增厚1例,颅骨骨质破坏3例,脑膜尾征4例。Ⅱ级脑膜瘤形态尚规则,有坏死囊变12例,有瘤内流空血管影16例,有瘤周水肿33例。病灶邻近颅骨增生、硬化19例,脑膜尾征32例。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Ⅱ级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从瘤周水肿、脑膜尾征等方面加以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Ⅱ级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8
作者 吴政俊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0期186-189,19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进行随访,参照组复发9例(30.00%),研究组复发2例(6.66%),参照组复发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或狭窄情况,保障血液顺畅流动,减少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神经功能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 常规治疗
下载PDF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清 《实用医技杂志》 2011年第3期254-255,共2页
颅内血管性病变以往临床上主要依靠其表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具有无损伤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多方向及任意层面显示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 颅内血管性病变以往临床上主要依靠其表现及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但该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和危险性,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具有无损伤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多方向及任意层面显示以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在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和诊断中已显示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血管病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性病变 诊断价值 螺旋CT血管造影 螺旋CT血管成像 检查诊断 颅内血管病变 血管造影 空间分辨率
下载PDF
颅内血管畸形破裂1例
10
作者 聂利霞 杨曦 《四川医学》 CAS 2002年第8期840-840,共1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畸形 颅内血管破裂 治疗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 被引量:43
11
作者 李惠民 于红 +2 位作者 肖湘生 陶晓峰 黄承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 (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 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 ,并分别完成 5种图像后处理 :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 (3D SSD)、容... 目的 探讨颅脑CT血管造影 (CTA)和综合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对 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颅内血管病变患者和 4例血管畸形栓塞术后患者行CTA检查 ,并分别完成 5种图像后处理 :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 (3D SSD)、容积显示 (VR)、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 (TS MIP)和仿真内镜 (VE)观察。结果CTA详细显示颈内动脉瘤 10例 ,前后交通支动脉瘤 5例 ,椎动脉瘤 3例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例 ,颅内动脉迂曲延长症 1例 ,栓塞治疗后 4例 ,其余 10例正常。各种病理情况的CTA后处理以VR最优 ,综合显示更佳。结论 颅脑CTA显示血管病变优越 ,以VR为主的综合后处理显示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病变 脑CT血管造影 CTA 血管畸形栓塞术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25
12
作者 解中福 杜金梁 +2 位作者 孔繁明 靳松 崔世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981-983,共3页
目的 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5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结果 CT平扫为高、等密度肿块 ,占位效应明显 ,瘤周水肿不明显。MRI呈高、等信号 ,血管流空显著 ,少见硬... 目的 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5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结果 CT平扫为高、等密度肿块 ,占位效应明显 ,瘤周水肿不明显。MRI呈高、等信号 ,血管流空显著 ,少见硬膜尾征。DSA显示瘤内血管丰富 ,呈血管团样 ,静脉期染色。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无明显影像学特征 ,与脑膜瘤表现重叠 ,需经免疫组化及电镜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理 临床 影像学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卢俏丽 马晨 +2 位作者 史万超 靳桂琴 薛蓉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0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hs-CRP水平,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定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无血管...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Hcy、hs-CRP水平,并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定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无血管狭窄、轻度血管狭窄、中度血管狭窄及重度血管狭窄呈逐级增高趋势,P均<0.05;血浆Hcy及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无血管狭窄、单支血管狭窄、多支血管狭窄者呈逐级增高趋势,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随着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及狭窄数量增加,血Hcy、hs-CRP水平明显上升;二者可作为判定颅内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颅内血管 血管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健康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曼 余晶 白洁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年第24期166-167,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6年收治的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的颅内血管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6年收治的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的颅内血管瘤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评分、洛文斯顿认知功能量表(LOTCA)评分,并观察患者治疗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ADL评分、MMES评分及LOT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MMES评分及LOT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再出血、永久性残疾及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行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促进健康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 颅内血管瘤弹簧栓塞术 综合优质护理 健康结局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治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韩建峰 袁兴运 +3 位作者 霍康 宋文峰 屈秋民 马爱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99-503,共5页
目的观察Wimgspan支架、Apollo支架与常规药物治疗在中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90例,分为3组,标准化药物治疗组、Wimgspan支架治疗组和A... 目的观察Wimgspan支架、Apollo支架与常规药物治疗在中国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对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90例,分为3组,标准化药物治疗组、Wimgspan支架治疗组和Apollo支架治疗组,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各组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种支架到位成功率均为96.7%,两种支架系统之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并无差别;解剖路径为Mori分型B型的手术成功率(83.3%)远低于Mori分型A型(100%);Wimgspan支架治疗后即刻残余狭窄率很高,与Apollo支架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1年后随访病变血管狭窄率两组之间差异减小,再狭窄比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现支架治疗的两组患者1年内终点事件,尤其是与狭窄血管相关的卒中和死亡明显低于标准内科治疗组;1年随访结束时两组支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MMSE评分与标准化药物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用颅内支架治疗严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支架治疗后可能对神经功能恢复有益并同时改善血管性认知功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性颅内血管狭窄 支架成形术 Wimgspan支架 Apollo支架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与病理结果(附13例报告) 被引量:15
16
作者 周俊林 何宁 董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31-634,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术前MRI诊断脑膜瘤,而手术证实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3例MRI示肿瘤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_1WI呈高低不均信号9例...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 搜集术前MRI诊断脑膜瘤,而手术证实为血管外皮细胞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3例MRI示肿瘤位于颅内脑外,MR平扫T_1WI呈高低不均信号9例,等信号4例;T_2WI呈不均匀高信号9例,等信号4例;增强扫描11例呈不均匀强化。术后病理证实肿瘤来源于脑膜间质的血管外皮细胞。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与脑膜瘤相似,但前者往往出现分叶征,有丰富的血管,肿瘤易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无钙化及局部骨质反应性增生和有溶骨性破坏等特点,据此可资鉴别。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可确定肿瘤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MRI 病理 诊断 误诊 临床表现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董驰 周俊林 +4 位作者 袁治 段国兰 刘建莉 朱薇 张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53-358,361,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视力下降;CT...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视力下降;CT扫描和MRI影像检查示颅内与脑膜有关的占位性病变,信号多不均匀,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肿瘤组织学显示瘤细胞弥漫分布,异型性不明显,血管明显增生,为典型的薄壁鹿角状血管;免疫组化显示CD34、CD99和Vimentin均呈较强阳性;Ki-67表达较高,阳性细胞数平均为15.4%,而其他标记物的表达不尽相同。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来源于毛细血管的Zimmerman细胞,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在颅内主要表现为恶性肿瘤的特征,预后不良。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须注意与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等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影像学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MRI、DSA诊断 被引量:7
18
作者 靳松 戴伟英 +4 位作者 闫世鑫 高满 张蕾莉 刘梅丽 崔世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搜集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 ,男 7例 ,女 4例 ,年龄 2 5~ 6 9岁。 11例均行CT扫描 ,7例行MRI检查 ,7例行DSA检查。结果 CT平扫 ,6例为高密度 ,5例为不均匀混杂密度 ;增强后 ,病变的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周边强化。 7例MRI检查 ,在T1WI上 ,3例为等信号 ,4例为略高混杂信号 ;T2 WI上 ,4例为混杂信号 ,3例为等信号 ;增强后 ,肿瘤明显强化。DSA表现为排列粗细不均、弯曲变形的动脉 ,并在静脉期可见明显“肿瘤染色”。结论 在CT、MRI、DSA上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具备特征性影像表现 ,联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HPC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下载PDF
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贾耀辉 陈慧敏 +1 位作者 郭贤利 代永庆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64-126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对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存在颅内血管狭窄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手术前后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凝血功能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所有患者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1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2%vs 32.1%,P<0.05)。随访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 14.3%,P>0.05)。术后72h,观察组ASPECT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在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术后脑血流灌注,并且能够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右旋糖酐 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 老年 缺血性脑血管病变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病理鉴别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异临 张懋植 +2 位作者 曲宝清 张辉 李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5-848,共4页
目的对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结构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6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手术活检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其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瘤细胞... 目的对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的超微结构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和6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手术活检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其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的瘤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并围绕血管呈灶状或非典型的旋涡状分布,在细胞游离的一侧可见不连续的基底膜,细胞膜表面可见少量吞饮小泡及致密斑。血管瘤型脑膜瘤细胞为梭形或不规则形,呈旋涡状分布在血管周围,其细胞突起细长并呈指状相互交织,胞质内可见中间丝,相邻胞膜之间有明显的桥粒连接,肿瘤间质内有大量血管结构。结论血管外膜细胞瘤是与中胚叶相关的恶性肿瘤,而血管瘤型脑膜瘤是来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两者的组织学来源及超微结构特点有本质的区别。电镜检查可以对血管外膜细胞瘤及血管瘤型脑膜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外膜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超微结构鉴别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