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体会
1
作者 李卫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年第12期14-15,共2页
目的通过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介入治疗做好准备。方法随机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数字化血管造影技术实施介入诊断,选出符合介入治... 目的通过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介入治疗做好准备。方法随机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数字化血管造影技术实施介入诊断,选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结果 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诊断,共32例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总血管病变35支)。32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对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介入诊断,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 介入诊断 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下载PDF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2
作者 梁宁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69-71,共3页
分析探讨临床介入治疗颅外段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应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开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研究采取分组对比方式,分成2组,为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介入治疗,观察治疗结... 分析探讨临床介入治疗颅外段脑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应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开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研究采取分组对比方式,分成2组,为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行介入治疗,观察治疗结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MSE评分对比存在差异(P<0.05)。对比脑梗死、血栓形成、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两组发生率对比存在差异(P<0.05)。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中狭窄长度小于1cm的人数多于对照组,狭窄程度在30%~50%范围内的观察组人数明显较多,因此,观察组的狭窄长度和狭窄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为颅外段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患者脑梗死症状,同时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改善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有助于降低治疗后发生脑梗死等的风险,治疗效果显著。因此,可见介入治疗应用于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中,并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 介入治疗 临床 应用效果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斌 刘昊 +3 位作者 伊红丽 石秋艳 张晋霞 臧贺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07-5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动脉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梗死部位关系 血管超声 梗死 动脉 动脉狭窄 外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70例介入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海滨 包华 +1 位作者 许哲 王闯 《临床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105-107,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及治疗,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情况,并评价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1月入住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的7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 目的通过对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及治疗,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情况,并评价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1月入住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的7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观察介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7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中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有38例,总共病变血管43支,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缺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心率变缓的不良反应。结论对颅外段脑动脉狭窄进行DSA介入诊断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 DSA介入诊断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玉莲 潘廷甫 史天奇 《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8年第19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动脉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梗死部位关系 血管超声 梗死 动脉 动脉狭窄 外颈动脉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