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国华 宋军平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0期54-56,7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分为3组:青年组(58例)、中年组(89例)和老年组(111例)。3组患者均于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5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年龄划分标准分为3组:青年组(58例)、中年组(89例)和老年组(111例)。3组患者均于入院后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结果 3组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老年组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则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老年组最高,中年组次之,青年组则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发生率以青年组最高,老年组次之,中年组则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患者颅外颈动脉都有粥样硬化,且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加。不稳定性软斑块不仅是引起中老年人群脑梗死以及脑梗死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也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监测颅外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对各年龄段人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年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任丽云 《药物与人》 2015年第2期102-102,共1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彩超检查,在患者入院2W左右时,运用二维彩超,对患者颈部血脉进行全面检查,对患者的颈...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彩超检查,在患者入院2W左右时,运用二维彩超,对患者颈部血脉进行全面检查,对患者的颈部血管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观察患者血管内是否出现斑块、内膜情况是否正常,对于出现的斑块,需要观察其大小、性质、形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患者斑块总积分为0.51±0.62cm,软斑、混合斑与总积分的比值为0.68±0.11,斑块的发生率为72.4%,其中60例患者出现轻度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占75.0%,56例患者出现中度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占70.0%。结论: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能够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颈动脉狭窄性及斑块性质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动脉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杨 高山 +3 位作者 胡英环 戴晴 赵维纲 崔丽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360-364,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 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硬化 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硬化病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 被引量:3
4
作者 魏璇 陈芳 +1 位作者 欧阳晨曦 夏印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9年第3期796-798,共3页
关键词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一过性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 被引量:20
5
作者 任士卿 王冰 刘俊艳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闭塞并不少见,发病率也不甚清楚。经颅多普勒(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已经渐渐取代脑血管造影用于颈内动脉闭塞的诊断。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受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的影响,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颅内-颅外搭桥术(EC/IC)的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闭塞 多普勒 磁共振血管造影 诊断 动脉内膜切除术 内-搭桥术
下载PDF
椎动脉-颈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椎动脉颅外段闭塞一例
6
作者 伊志强 张扬 +2 位作者 莫大鹏 段鸿洲 鲍圣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82-383,共2页
患者 男,75岁。主阑“构音障碍5d”,于2010年11月收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 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 动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东 崔健 +3 位作者 姜海洋 邓剑平 赵振伟 陈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43-850,859,共9页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 目的探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ICAS-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10例)、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例)及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0例)采用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急性ICAS-O患者25例,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抽吸取栓后血管再通比例、血管成形方式、血管成功再通率、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采用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华法林-阿司匹林研究(WASID)方法评价闭塞血管再通后残余狭窄率,狭窄率>70%为重度狭窄。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血管开通程度,mTICI分级2b~3级为成功再通。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5分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导丝导管穿出血管、球囊扩张致血管破裂、术中血栓形成、术中血管夹层及症状性颅内出血。根据海德堡出血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定义为术后48 h内NIHSS评分增加4分以上。结果25例患者均行抽吸取栓,其中14例(56.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恢复,提示重度狭窄;行单纯球囊扩张6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8例;11例(44.0%)抽吸取栓后正向血流未恢复,中间导管无法通过闭塞处,行单纯球囊扩张5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6例。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4例(96.0%),血流均达mTICI分级3级;血管未通1例(4.0%),mTICI分级2a级。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80~1440 min,中位穿刺时间为420(300,660)min。手术时间45~150 min,中位时间60(30,60)min。术后1周平均NIHSS评分低于术前,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1.4)分比(16.4±2.1)分,t=5.2,P<0.01]。25例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预后良好者18例,占72.0%;预后不良者6例,占24.0%;死亡1例,占4.0%。结论初步诊疗经验提示,抽吸取栓联合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治疗ICAS-O安全有效。但本研究结果尚需大样本及多中心数据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栓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球囊扩张 支架置入 动脉粥样硬化闭塞
下载PDF
超声评价颈内动脉闭塞后颅内侧支循环开放类型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和临床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新宇 华扬 +1 位作者 段春 贾凌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和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VMCA)下降率和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DSA证实的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部CT、...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CAO)患者颅内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和开放类型对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流速(MVMCA)下降率和临床表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DSA证实的ICA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头部CT、MRI及临床表现,分为脑梗死组(CI组)6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40例和无症状组(Asy组)42例。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双侧MCA的平均流速(MVMCA)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开放分为前交通动脉(ACoA)、后交通动脉(PCoA)及颈内-外动脉(ICA-ECA)的开放,比较3组间患者颅内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开放类型、患侧MVMCA下降率的差异性。结果①3组间各侧支动脉开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97,P=0.000)。Asy组ACoA(51.7%,78/151)、PCoA(38.4%,58/151)及ACoA+PCoA+ICA-ECA(7.3%,11/151)开放率均高于TIA和CI组(P<0.001),ICA-ECA的开放率亦高于CI组(P<0.001);TIA组与CI组比较,除ICA-ECA为TIA组高于CI组外(P<0.001),其他侧支开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3组间MVMCA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249,P=0.000)。Asy组MVMCA下降率为(30±11)%,TIA组为(51±4)%,CI组为(65±7)%。AcoA+PCoA同时开放者,患侧MVMCA下降率最低(P=0.000)。结论一侧ICA闭塞后,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与临床表现相关。ICAO患者的ACoA+PCoA同时开放可以降低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对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动脉侧支循环
下载PDF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斌 刘昊 +3 位作者 伊红丽 石秋艳 张晋霞 臧贺川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07-5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动脉段狭窄及其程度与脑梗死部位关系 脑血管超声 脑梗死 动脉 动脉狭窄 动脉疾病
下载PDF
粥样硬化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志勇 李慎茂 +2 位作者 魏嘉平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并且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18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3支)16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3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并且同时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冠心病患者分成两组,A组(冠状动脉狭窄≤2支)18例,B组(冠状动脉狭窄≥3支)16例。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A组:198支,B组176支)、颅外动脉(A组:176支,B组128支)狭窄情况;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系统(A组:180支,B组160支)、椎-基底动脉系统(A组:90支,B组80支)狭窄情况。结果①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4.6%(9/198)及13.2%(19/144);B组分别为12.5%(22/176)及28.9%(37/1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1)。②A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轻度狭窄11支(39%)、中度狭窄9支(32%)和重度狭窄或闭塞8支(29%);B组分别为13支(22%)、14支(24%)及32支(54%),两组间重度狭窄或闭塞性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③A组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3%(15/180)和8.9%(8/90);B组分别为21.9%(35/160)及16.3%(13/80),两组间颈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性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亦越重,在颈动脉系统表现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动脉狭窄 动脉疾病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强 华扬 +2 位作者 凌晨 段春 张蕾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44-247,277,共5页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的改变与颅内W illis环主干、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而另一侧正常或...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半球血流速度及血管搏动指数的改变与颅内W illis环主干、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相关性。方法选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一侧颈内动脉颅外段闭塞,而另一侧正常或狭窄50%以下且颅内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2例作为闭塞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均正常的11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MCA的血管搏动指数(PI),比较两组患者双侧MCA、ACA、PCA的PSV和PI的差异,计算并分析患侧MCA的PSV、PI差值(PSVD、PID)。结果①闭塞组患者双侧MCA的PSV和PI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SV相差61 cm/s,PI相差≥70%,P=0.000、P=0.000)。②闭塞组患者患侧MCA、ACA的PSV和PI较健侧明显降低(P=0.000),患侧PCA的PSV较健侧增高,PI相对降低(P=0.000),患侧MCA的PSV下降率明显高于ACA的PSV下降率。③闭塞组患者患侧MCA的PSV与双侧ACA及患侧PCA的PSV直接相关(P=0.000、P=0.000、P=0.006)。结论对双侧MCA的PSV、PI及ACA、患侧PCAPSV的差值分析,可以提高TCD对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认识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晓英 冯燕光 崔炜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观察可疑冠心病者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的发生率,评价致EC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后作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据CAG结果分正常及冠心病组,后者分为1、2、3支病变组;据DSA结果分为无ECCAS及有ECCA... 目的观察可疑冠心病者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的发生率,评价致ECCA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0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后作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据CAG结果分正常及冠心病组,后者分为1、2、3支病变组;据DSA结果分为无ECCAS及有ECCAS组,后者分为轻、中、重度狭窄;危险因素与ECCAS的关系用单变量及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ECCAS发生率(36.5%)明显高于对照组(6.3%)(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ECCAS程度显著正相关(rs=0.431,P<0.01);老龄(OR=1.183,P<0.01)、高血压(OR=5.456,P<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OR=1.799,P<0.05)是EC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同时行CAG和颈动脉DSA显示,ECCAS多见于有高血压的老年严重冠心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狭窄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春 李淑婷 +2 位作者 华扬 罗玉敏 吉训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疾病 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 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崔凤 袁杭 +2 位作者 乐先杰 瞿华 郝亮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颅外颈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05例有临床症状者(127个部位)颅外颈部动脉各部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起始端狭窄31.49%、椎动脉远端颅内段狭窄18.11%、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全程细窄18.11%、椎动脉迂曲走行伴有椎动脉局限性硬化狭窄16.53%、颈内动脉硬化狭窄12.60%、颈总动脉硬化狭窄3.15%,同时合并2个以上部位狭窄者17例(39个部位)。按不同年龄分组,各部位狭窄发生率按上述顺序分别为:青中年组30.77%、25.64%、28.21%、7.69%、7.69%和0%;中老年组36.59%、19.51%、14.63%、17.07%、9.76%和2.44%;老年组27.66%、10.64%、12.76%、23.40%、19.15%和6.38%。结论颅外颈部动脉病变中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增加;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磁共振成像 动脉狭窄 动脉疾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不同亚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严为宏 方晶 +1 位作者 沈仙娣 李威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2-324,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8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6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组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最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Logistic回归筛选两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P<0.00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高血压(P<0.05)、糖尿病(P<0.05)和颈动脉粥样硬化(P<0.01)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相对于腔隙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更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危险性(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于预测及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相关性研究 不同亚型 腔隙性脑梗死 LOGISTIC回归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患者 生化指标测定 危险因素 正常对照 临床意义 技术检测 对照组 糖尿病 显著性 高血压
下载PDF
应用补片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36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管强 张云峰 刘增庆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2期1633-1634,共2页
目前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防止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48%[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36例有手术指征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 目前认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及防止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48%[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36例有手术指征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剥脱术 动脉狭窄 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补片 2009年 手术指征
下载PDF
实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重度颅外颈内动脉狭窄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小岗 吴生贵 马剑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24-525,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防治颅外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6例因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阻塞程度超过7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外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均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全程监测脑电图...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防治颅外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对6例因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阻塞程度超过7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颅外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均采用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全程监测脑电图,均未使用转流管,颈动脉血流阻断时间18~36分钟。结果:术程顺利,无术中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12个月,未发现有脑卒中及死亡者。结论:对于严重的颅外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有效地预防致命或致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膜切除术 动脉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 预防 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切除术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脑血管病患者 重度
下载PDF
对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几点看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建民 洪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技术 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支架成形术 疾病 二级预防 支架植入 发病 血管 脑卒中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病65例报告
19
作者 管珩 郁正亚 +2 位作者 刘昌伟 李拥军 肖毅 《外科理论与实践》 1998年第4期210-212,共3页
目的:为提高颅外血管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我院1986年以来主要颅外血管病,其中窃血综合征30例,颅外动脉瘤12例,颈动脉狭窄20例和其他颈动脉畸形3例,共65例.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25例,腋-腋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颈动脉内膜... 目的:为提高颅外血管病变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我院1986年以来主要颅外血管病,其中窃血综合征30例,颅外动脉瘤12例,颈动脉狭窄20例和其他颈动脉畸形3例,共65例.行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术25例,腋-腋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0例,颈动脉瘤切除再建术12例,主动脉-颈总动脉、双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例,颈动脉成形术2例.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头晕缓解60%,视力改善75%,双上肢脉压差减少92.8%,TIA消失100%.无偏瘫及手术死亡率.随访2月~10年,症状未改善2例,脑梗塞1例,移植血管阻塞2例. 结论:本文认为颅外血管病变应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好.重视术前Matas试验,使术中颈内动脉返压达6.67kPa(50mmHg)以上,不必转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动脉疾病 旁路术
下载PDF
血栓合成酶B_2,6-酮-前列环素合成酶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
20
作者 魏麓云 董晓英 +2 位作者 杨期明 陈琳 欧阳征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310-5311,共2页
目的:了解血栓合成酶B2(TXB2)、前列环素合成酶F1(PG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方法: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普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共45例为观察组,15例健康老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TXB2... 目的:了解血栓合成酶B2(TXB2)、前列环素合成酶F1(PGF1)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的相关性,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方法:34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和11例普查有颈动脉斑块者共45例为观察组,15例健康老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放免法测定TXB2,6-Keto-PGF1,彩色超声扫描仪、多普勒测定颅外颈动脉斑块,并计算其动脉狭窄率。结果: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TXB2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TXB2/6-Keto-PGF1的比值与颅外颈动脉狭窄率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851,P=0.0007,=0.0006。结论:TXB2,6-Keto-PGF1比值失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启动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合成酶B2 6-酮-前列环素合成酶F1 动脉狭窄率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