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扫描观察及测量国人颅底卵圆孔 被引量:14
1
作者 何玉泉 沈云霞 +1 位作者 唐军华 何书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3期318-319,共2页
关键词 颅底卵圆孔 中国人 观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X线下显示颅底卵圆孔的新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何玉泉 何书 +3 位作者 沈云霞 张祥华 崔海燕 龚沈初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5期608-611,共4页
目的:探究颅底卵圆孔显示新方法,为临床提供透视下准确穿刺卵圆孔的解剖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7例(74侧)颅底骨标本,将卵圆孔涂钡(造影组)及不涂钡(平片组),在透视下观察卵圆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寻找能显示卵圆孔的规律性;头颅湿标... 目的:探究颅底卵圆孔显示新方法,为临床提供透视下准确穿刺卵圆孔的解剖影像学依据。方法:对37例(74侧)颅底骨标本,将卵圆孔涂钡(造影组)及不涂钡(平片组),在透视下观察卵圆孔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寻找能显示卵圆孔的规律性;头颅湿标本13例(26侧),进行靶点验证穿刺。结果:发现在头颅侧轴位片上,中颅凹骨骼在卵圆孔前后方各形成一条弧形线影,分别与卵圆孔前后缘相连(简称中颅凹弧形线),卵圆孔正好位于两弧线相交点。在平片组卵圆孔前后两线的相交点可清晰分辨。74侧例标本卵圆孔显示最佳时,球管所倾斜的角度分别在30~39°(34.50±2.06),总体均数的95%的可信区间为(34.02,34.98),左右两侧进行了配对t检验,得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0.05);26侧例标本靶点验证,卵圆孔穿刺成功率100%。结论:利用"中颅凹弧形线"这一骨性标志,可在头颅侧轴位准确显示颅底卵圆孔。使用此定位方法可在透视下实时观察、准确穿刺卵圆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卵圆孔 穿刺 X线解剖 定位方法
下载PDF
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衍 陈玲 +4 位作者 任国山 王娇 庞胤 刘文芳 张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6,共6页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问题研究较多,但多数定位方法对术者的个人经验要求较高,缺乏个体化的量化参数。目的:建立颅底卵圆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经皮穿刺颅底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合理手术穿刺路径及穿刺深度,...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问题研究较多,但多数定位方法对术者的个人经验要求较高,缺乏个体化的量化参数。目的:建立颅底卵圆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经皮穿刺颅底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合理手术穿刺路径及穿刺深度,探索个体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获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头颅的CT图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生成颅骨及皮肤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卵圆孔穿刺的路径,绘制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仪的初步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软件,建立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可靠的解剖资料,同时也为颅骨卵圆孔穿刺的手术模拟奠定了基础。在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模型基础上确定了"进针点"、"靶点"、"中点"等3个穿刺参照点,确定了由上述3点围成三角形所在平面为"定位平面",以此为主要参数设计的定位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定位精度高,医患在射线下暴露时间短,在模拟层面,实现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的精确化、个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脑及脊髓损伤模型 颅底卵圆孔 三叉神经痛 三维重建 穿刺 定位仪 射频热凝
下载PDF
颅底卵圆孔CT及颅底标本观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何玉泉 沈云霞 +3 位作者 唐军华 何书 张祥华 孙卫兵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年第5期370-372,共3页
目的:通过对颅底CT和颅底标本进行对照研究,观测国人卵圆孔的形态,测量其径值,为临床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观测卵圆孔颅底CT图像205例(410侧)和78例颅骨标本(156侧)的卵圆孔形态和径值,进行两者对比分析。结... 目的:通过对颅底CT和颅底标本进行对照研究,观测国人卵圆孔的形态,测量其径值,为临床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观测卵圆孔颅底CT图像205例(410侧)和78例颅骨标本(156侧)的卵圆孔形态和径值,进行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卵圆孔颅底CT扫描其形态与颅底标本观测均可分为5种类型:卵圆形、圆形、肾形、梨形、长条形。颅底CT卵圆孔长径均值为8.04±1.352 mm、宽径均值为4.05±0.751 mm;颅底标本长径均值为7.54±1.68 mm、宽径均值为3.66±1.98mm。颅底CT测量和颅底标本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在性别上存在差异(P<0.05)。在侧别上长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宽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圆孔颅底CT能客观反映国人卵圆孔的形态和径值,可以为临床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颅底卵圆孔 三叉神经痛 射频温控热凝术
下载PDF
颅底卵圆孔及周围骨结构应用解剖 被引量:4
5
作者 耿温琦 周长根 +1 位作者 陈少怡 张亦昭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1991年第1期22-24,共3页
为提高三叉神经痛射频治疗穿刺技术及减少并发症,对100个头骨的颅底卵圆孔及其周围有关骨结构进行观测。对卵圆孔的穿刺定位、穿刺方法及周围有可能损伤的神经、血管等组织,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 颅底卵圆孔 周围骨结构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常立军 孙有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7期1938-1943,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7年焦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25)和B组(n=25),A组采用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卵圆孔穿刺,... 目的分析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7年焦作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5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n=25)和B组(n=25),A组采用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卵圆孔穿刺,B组采用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比较2组手术成功率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B组为4%,B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2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术后6个月2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B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经皮下颌入路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较Hartel前入路法行颅底卵圆孔穿刺更具优势,且并发症更少,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三叉神经痛 经皮下颌入路 半月神经节 Hartel前入路 颅底卵圆孔穿刺
下载PDF
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颅骨卵圆孔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崔海燕 何伯圣 +3 位作者 何书 沈云霞 龚沈初 何玉泉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3-765,共3页
目的研究颅底骨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200例成人颅底骨卵圆孔行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并进行观测。结果矢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 目的研究颅底骨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对200例成人颅底骨卵圆孔行矢状位和冠状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并进行观测。结果矢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后上向前下倾斜共386侧,占96.5%;前上后下倾斜共14侧,占3.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8.72±9.59)°,左侧为(18.37±9.56)°,总计(18.55±9.55)°。冠状位重组时卵圆孔走行由内上向外下倾斜共381侧,占95.25%;外上向内下倾斜共8侧,占2%,与正中矢状线平行共11侧,占2.75%;卵圆孔的平均倾斜角度右侧为(19.66±10.09)°,左侧为(21.25±9.04)°,总计(20.46±9.59)°。在矢状位上卵圆孔倾斜角度左右两侧及左侧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组可以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卵圆孔的走行方向和倾斜角度,为临床工作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方向 角度
原文传递
Dyna-CT三维成像下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吕旌 赵鹏 +3 位作者 胡鑫 覃春荣 何睿林 蒋宗滨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1-676,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穿刺难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TN患者127例,均采用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穿刺难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TN患者127例,均采用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下PBC治疗,术中测量卵圆孔形态学数据,手术前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和暴露角度、穿刺难度和时间、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127例患者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分为标准卵圆形(82例)、杏仁形(9例)、狭长形(13例)、裂隙形(8例)、不规则形(15例)。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暴露角度及穿刺难度、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9,P<0.001),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0.280,P=0.007)。不同形态卵圆孔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a-CT三维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使用该技术可指导卵圆孔穿刺,评估PBC术的穿刺难度,但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卵圆孔 形态学特征 Dyna-CT三维成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