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勇
蒋帅
郑敏
《光明中医》
2019年第11期1703-170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刺颅底组穴...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采用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第2疗程及随访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前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及随访期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快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针刺疗法
颅底组穴
热敏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
2020年第5期784-787,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颅底组穴
热敏灸
回旋灸
雀啄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勇
蒋帅
郑敏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枣庄医院/枣庄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三科
出处
《光明中医》
2019年第11期1703-1705,共3页
基金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7-359)
文摘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采用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第2疗程及随访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前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及随访期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快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眩晕
针刺疗法
颅底组穴
热敏灸
分类号
R246.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
被引量:
3
2
作者
李勇
郑敏
蒋帅
机构
枣庄市中医医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20年第5期784-787,共4页
基金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7-359)。
文摘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热敏灸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elocity,Vm)和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治疗前,PI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变化及血流阻力指数。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刺疗法
颅底组穴
热敏灸
回旋灸
雀啄灸
Keywords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vertigo(PCIV)
acupuncture
acupoint combination on the bottom of the skull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circling moxibustion
birdpecking moxibustion
分类号
R255.3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李勇
蒋帅
郑敏
《光明中医》
2019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针刺颅底组穴联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30例
李勇
郑敏
蒋帅
《河南中医》
202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