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血管蒂肩胛游离皮瓣修复创伤后颅面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晓明 孙奎 +2 位作者 耿琪瑛 孙喜平 戴文英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肩胛游离皮瓣修复颅面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组12例外伤后颅面部组织缺损,皮肤及深部组织缺损面积7 cm×8 cm^24 cm×12 cm,采用带血管蒂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同期局部转移皮瓣修复颅面缺损创面1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肩胛游离皮瓣修复颅面缺损的效果。方法本组12例外伤后颅面部组织缺损,皮肤及深部组织缺损面积7 cm×8 cm^24 cm×12 cm,采用带血管蒂肩胛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同期局部转移皮瓣修复颅面缺损创面10例作为对照组。12例全部成活,成功率100%,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所有患者功能、形态满意,无皮瓣发生坏死和溃疡。结论肩胛游离皮瓣移植是一种修复严重颅面部组织缺损的较为理想的方法,具有血供可靠、抗感染力强、供区隐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颅面缺损 皮瓣 显微外科
下载PDF
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颅颌面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伟良 邓跃飞 +5 位作者 彭国光 杨朝晖 白植宝 王建广 李劲松 张彬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颅颌面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累及颅底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6~63岁,平均51岁)行颅面根治术,颅面软组织缺损用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 目的:探讨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颅颌面巨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累及颅底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36~63岁,平均51岁)行颅面根治术,颅面软组织缺损用颈横动脉供血的延长垂直下斜方肌岛状肌皮瓣修复,皮瓣蒂长为32~34cm,皮岛长8~12cm,宽5~7cm。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皮肤直接拉拢缝合,无明显肩臂功能障碍。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3个月),1例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1例术后12个月死于肺转移。结论:延长垂直下斜方肌肌皮瓣制作较简单,效果可靠,瓣足够大,可用于颅面根治术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颅面缺损 口腔颌肿瘤 底肿瘤 根治术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卓雷 汪春兰 +1 位作者 赵宇 范新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技术在颅面骨缺损修补中的整形美容效果。方法:2003年9月至2011年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收治颅面骨缺损患者9例,所有患者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修补,术前行头颅薄层CT扫描并分别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其数据传送至厂家,制作出个性化三维植入体,修补颅面骨的缺损。结果: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应用于颅面骨缺损的整形修复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患者的头面部形状与生理状态接近,美容效果好。结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修补颅面骨缺损可以获得很好的整形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技术 缺损 整形
下载PDF
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在颅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郭小双 祁佐良 +6 位作者 杨晓楠 宗宪磊 宋国栋 都乐 赵竟伊 任天剑 靳小雷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3-467,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在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及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6年9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行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或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的病例。总结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发...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在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及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6年9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行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或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的病例。总结皮瓣成活率、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漏、感染等)、患者满意度,评价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应用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颅面缺损10例(脂肪筋膜皮瓣3例、脂肪筋膜瓣2例、肌皮瓣4例、嵌合皮瓣1例)。随访3~17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供区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较为满意。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供区充足,供受区血管匹配,肌肉组织可有效填充颅内较深的不规则死腔;皮瓣血供丰富,可同期利用阔筋膜修补硬脑膜缺损,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及感染的发生率;远期随访效果稳定;是颅内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及颅面创伤后缺损修复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 颅面缺损 脑脊液漏 内感染
原文传递
MGBR结合多肽生长因子修复颅面骨缺损 被引量:1
5
作者 葛成 何黎升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0年第4期342-344,共3页
关键词 膜引导性骨再生 缺损 结合多肽生长因子
下载PDF
颅骨外板游离移植修复颅面骨缺损畸形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华庆 徐坚方 徐靖宏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1年第1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骨外板游离移植 修复 缺损畸形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对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常聪 张飞 李韵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7期130-132,共3页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颅面骨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颅面骨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VA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可有效降低颅面骨缺损患者整形修复术后疼痛程度,改善不良情绪,保证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 整形修复 集束化护理 疼痛 焦虑 生存质量
下载PDF
个性化护理模式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华娟 吕爱琳 符玉荣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颅面骨缺损90例,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笔者医院收治的颅面骨缺损90例,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护理满意度,观察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维度评分则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面骨缺损整形修复中采取个性化护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术后疼痛,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 缺损 整形修复 生活质量 负性情绪
下载PDF
胸大肌皮瓣与股前外侧游离组织皮瓣在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法鑫 黄磊 白植宝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556-1561,共6页
目的:评价胸大肌皮瓣与股前外侧游离组织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90例口腔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移植皮瓣不同分为胸大肌组34例与股前外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 目的:评价胸大肌皮瓣与股前外侧游离组织皮瓣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90例口腔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移植皮瓣不同分为胸大肌组34例与股前外组56例,所有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胸大肌组制取胸大肌皮瓣修复缺损,股前外侧组制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缺损,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皮瓣存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W-QOL)评价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皮瓣面积、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大肌组皮瓣制备时间、缺损修复时间均显著短于股前外侧组(P<0.05);胸大肌组血管危象发生率11.76%、皮瓣总存活率达91.18%,与股前外侧组的12.50%、91.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大肌组术后并发症合计发生率23.53%,显著高于股前外侧组的7.14%(P<0.05);术后6月,两组UW-QOL评分均较术前上升,但两组间上升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皮瓣与股前外侧游离组织皮瓣用于口腔癌手术缺损修复中,皮瓣存活率均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股前外侧游离组织皮瓣可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术后 颅面缺损 修复重建 游离组织瓣 股前外侧 胸大肌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制作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兴 陈松龄 +3 位作者 陈建灵 李建平 黄代营 邓伟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1-12,共2页
目的:了解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的指导效果。方法:通过常规眶部CT扫描,经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建模,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出个体化外科模板,应用于眶部种植术中,完成准确定位及导向功能。结果:利用个... 目的:了解计算机辅助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在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的指导效果。方法:通过常规眶部CT扫描,经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建模,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出个体化外科模板,应用于眶部种植术中,完成准确定位及导向功能。结果:利用个体化外科模板,完成了3例眶部缺损患者的种植手术,共植入10颗种植体,术中未出现并发症,种植体植入术前设计位置,实现了种植体的精确植入。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及快速成型技术制作的个体化外科模板可以很好的完成眶部种植术中定位及导向功能,在眶部种植手术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制作 颅面缺损 种植 外科模板
下载PDF
数字模拟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会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8年第5期51-53,72,共4页
目的分析数字模拟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面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是否使用数字模拟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和... 目的分析数字模拟技术在整形外科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面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是否使用数字模拟技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指标(VAS、SAS和SDS评分)以及预后情况(患者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30%比73.91%,P<0.05),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0%比34.78%,P<0.05);2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VAS、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100.00%比69.57%,P<0.05),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0%比21.74%,P<0.05)。结论数字模拟技术能有效提高整形外科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在整形外科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模拟技术 整形外科 缺损 预后
下载PDF
羊膜带综合征1例
12
作者 徐振蕊 李玉芳 +1 位作者 徐振芳 马敏 《中国水电医学》 2007年第3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羊膜带综合征 胸骨裂 脊柱裂 心底部 脑膨出 缺损 停经月份 颅面缺损 胸腹裂 组织水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