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高角型及低角型女性患者颅面部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晓荣 司新芹 +1 位作者 鲍庆红 牛百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348-1350,共3页
目的:旨在探讨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高、低角型女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正畸科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高、低角型女性患者各30例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30项头影测量项... 目的:旨在探讨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高、低角型女性患者的颅面部特征及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正畸科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错高、低角型女性患者各30例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30项头影测量项目分析。结果:低角组SNA显著增加,高角组SNB显著减少,下前牙倾斜度(L1-GoGn)两组均明显增加。结论:低角组上颌相对前突,高角组下颌相对后缩,两组下前牙均出现明显牙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颅面部特征 高角型 低角型
下载PDF
锁骨颅骨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颅面部特征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红 秦猛 +2 位作者 季海宁 郑元华 丁寅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7-411,共5页
目的:分析锁骨颅骨发育不良综合征(CCD)患者的颅面部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8例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正畸临床常规拍摄的面像、头颅定位侧位片、全口曲面断层片分别分析患者的面部特征、颈椎骨龄、以及颌面骨骼特征... 目的:分析锁骨颅骨发育不良综合征(CCD)患者的颅面部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8例CC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正畸临床常规拍摄的面像、头颅定位侧位片、全口曲面断层片分别分析患者的面部特征、颈椎骨龄、以及颌面骨骼特征。结果:4例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4例患者的生长发育基本完成。所有患者面部特征表现:前额部隆起、眼裂倾斜;面中发育不足、面下高度比例不调仅在生长发育完成的患者中明显表现。颌面骨骼特征分析显示:所有患者的喙突指向上方/后上方,下颌升支前后缘接近平行,下颌角不同程度缺失;额骨隆起,枕骨出现沃姆氏骨,颅底蝶鞍部后凸。结论:CCD患者具有特殊的面容,鼻部、眼部、额部等部位的异常在面中发育不足的特征明显出现前已有所表现,这有助于CCD患者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骨发育不良综合征(CCD) 颅面部特征 早期诊断
下载PDF
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及应用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宏宇 董世涛 +2 位作者 陶亚东 韩尚志 冯建坤 《河北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845-850,共6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骨性高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及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联合组给予种植钉支抗联合MBT直丝弓... 目的:探究青少年骨性高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及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例将所有患者分为联合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联合组给予种植钉支抗联合MBT直丝弓正畸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MBT直丝弓正畸技术配合非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磨牙位移差异、上中切牙凸距差异、上中切牙倾斜角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牙根吸收、牙周病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X线头颅定位分析得,高角病组垂直方向ALFH/PLFH、U1-L1/N-Me、ANS-U1/N-Me、Me-l1/N-Me大于正常值,高角病组软组织鼻唇角(Cm-SN-Ls)、H2角(NB-PgLs)大于正常值(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磨牙位移差异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凸距差异、上中切牙倾斜角度差异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颅面部特征为上颌前突、下颌后缩,种植钉支抗结合MBT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高角病有效率高,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骨性高Ⅱ类高角 颅面部特征 种植钉支抗 MBT矫治技术
下载PDF
甘青地区新石器一青铜时代居民颅面部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群形成上的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贺乐天 刘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1-734,共14页
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古代居民遗骸的研究来探寻人群形成、适应、迁徙、融合历史是生物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甘青地区地处我国西北,位于新疆与中原之间,是人群迁徙与交流的关键地区。 以往研究发现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居民具有的一... 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古代居民遗骸的研究来探寻人群形成、适应、迁徙、融合历史是生物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甘青地区地处我国西北,位于新疆与中原之间,是人群迁徙与交流的关键地区。 以往研究发现该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居民具有的一些独特的头面部特征,如具有偏狭的中颅型、高颅结合狭颅、中等偏狭的面宽、高而狭的面型、中等的面部扁平度、中眶型、狭鼻型和正颌型。一些学者就来自周边地区人群迁徙或基因交流对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形成的影响做过探讨。由于迄今开展的相关研究及掌握的数据资料有限,学术界对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内部的变异情况、时代变化及其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差异程度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新石器时代以来甘青地区人群的形成过程以及与东、西方人群的关系还不是很清楚。本文通过对243例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群颅骨测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合相关考古学和古环境学资料,对该地区古代居民颅面部形态特征的总体表现特点、时代变化、内部变异及与周边地区人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1)从整体颅面部特征上看,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群介于典型西方人群与中原人群之间,但与中原人群更为接近;2)甘青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人群颅骨测量特征呈现一定的时代变化。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颅型趋向圆颅和阔颅化、面型趋狭、鼻型趋狭、眶型趋高;齿槽部的突颌水平变小;3)甘青地区古代人群颅面部测量特征的内部变异程度介于新疆与中原人群之间。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甘青地区人群颅面部测量特征的内部变异呈减小趋势;4)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甘青地区古代人群部分颅面部测量特征呈现出与西方人群接近的趋势。基于本文的分析,认为气候环境、生业方式以及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共同造成了甘青地区古代人群颅面部形态特征的变化,甘青地区古代人群形成以受到中原人群影响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面部测量特征 人群历史 气候变化 适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