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
作者 余洋 蔡贤华 张美超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18期9-12,共4页
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枕骨髁(C0)~C2]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在国人解剖学数据基础上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对C0~C2进行CT连续薄层扫描,导入相应软件进行三维几何模型重建,优化模型结构,生成骨性三维有限元... 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枕骨髁(C0)~C2]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在国人解剖学数据基础上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对C0~C2进行CT连续薄层扫描,导入相应软件进行三维几何模型重建,优化模型结构,生成骨性三维有限元模型,补充建立相关韧带结构。设定载荷1.5 N.m测定各脊柱节段单位(C0~C1、C1~C2)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的三维运动范围,位于文献测试结果范围内认为模型建立成功。删减横韧带、寰枕、寰枢关节囊的单元结构,模拟相应损伤,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再次测量各脊柱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若较正常运动范围增大,则认为模型构建成功。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成人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包括86 050个节点和55 371个单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通过对单元结构的删减,各脊柱节段活动范围均较正常增大,成功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括82 650个节点和53 370个单元。结论成功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用于相关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模型 三维有限元分析法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 计算机模型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余新光 林欣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67-270,共4页
关键词 交界 手术治疗 生物力学 螺钉内固定术 CT三维重建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鹏 傅程 +2 位作者 田正兵 余新光 孟春玲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10期470-473,共4页
颅颈交界区解剖和功能复杂,建立此区的有限元模型不仅可研究此区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还可对各种外伤和疾病等情况下的力学特点变化进行分析,并为治疗提供信息,模型可用于初步评估各种类型手术(不同固定方法及内固定器械)的效果。本文就... 颅颈交界区解剖和功能复杂,建立此区的有限元模型不仅可研究此区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还可对各种外伤和疾病等情况下的力学特点变化进行分析,并为治疗提供信息,模型可用于初步评估各种类型手术(不同固定方法及内固定器械)的效果。本文就与建立有限元模型相关的颅颈交界区解剖、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和载荷、模型验证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该区有限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有限元分析 模型 结构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误诊为脱髓鞘病的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4
作者 李亚倩 郭军红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19期3638-3645,共8页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CCJ)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枕骨大孔与C2节段之间的颅内血管畸形疾病。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病变、脑干功能障碍及颅神经麻痹等。报道2例经血管造影确诊的DAVF-CCJ,既往均误诊为中...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CCJ)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枕骨大孔与C2节段之间的颅内血管畸形疾病。其临床表现变异较大,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病变、脑干功能障碍及颅神经麻痹等。报道2例经血管造影确诊的DAVF-CCJ,既往均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通过病例资料的复习,旨在提高对表现为脊髓病的DAVF-CCJ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交界 脊髓病变 误诊 脱髓鞘病
下载PDF
后路寰枢关节松解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宁 鲍刚 +4 位作者 廉民学 宋千 廉海平 冒平 何百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松解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后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手...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关节松解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1月-2018年12月行后路寰枢关节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1例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延髓脊髓角度(CMA)、寰齿间距(ADI)值及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分别评估患者术后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脊髓受压情况及寰枢椎水平、垂直脱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8.38±38.2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7.09±59.84)mL,平均住院时间(9.54±2.81)d;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6 d时患者的JOA、ADI、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CMA分别为(11.94±1.37)分、(2.72±1.08)mm、(3.03±0.78)mm、(145.35±8.00)°,与术前的(9.94±1.26)分、(4.96±1.60)mm、(6.89±1.36)mm、(122.16±9.58)°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过6~25(14.90±6.70)个月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增加到(13.16±1.19)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后路寰枢关节松解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颅颈交界区畸形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寰枢关节失稳 关节囊松解
下载PDF
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谢天浩 张新元 +5 位作者 刘征 王在贵 伍杰 徐国政 马廉亭 骆纯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42-446,450,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 junction,CCJ)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然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 目的通过构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 junction,CCJ)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然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前弓的微创齿状突切除模型,进而在有限元软件ABAQUS v6.9.1.中分析各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得出齿状突切除术中保留C1前弓的生物力学优势。结果常规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较Oc-C1显著,各向活动度增加分别为前屈23%、后伸97%、侧弯231%、轴向旋转349%;对Oc-C1的稳定性同样有明显影响,其中Oc-C1后伸活动度影响最大,增加达196%。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明显缩减C1-C2轴向旋转活动度的增加,实验中仅出现轻度代偿性的活动度减少;而其他方向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Oc-C1后伸活动度增加167%、C1-C2侧弯活动度增加181%)。结论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显著,但对Oc-C1的活动度同样有明显影响。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保护脊柱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仍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齿状突切除术 有限元 稳定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7
作者 张力 丁可 +1 位作者 李振兴 茅磊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区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患者11例(出血组),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起病,非出血患者14例(非出血组)。采用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定期进行随访。结果11例出血患者术后头部CT示1例患者出现术区出血,其余患者未见出血,且SAH明显减少;CT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DSA示瘘口完全闭塞。14例非出血患者术后头颈部MRI示1例患者出现颈段脊髓肿胀,其余患者未见颈段脊髓水肿及血管流空影,MRA未见颅颈交界区异常的血管影,DSA示瘘口完全闭塞。所有患者术中瘘口完全闭塞,术后DSA均无异常。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7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非出血组患者术后功能状态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9例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不适主诉,复查DSA未见瘘口。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颅颈交界区SDAVF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硬脊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显微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外侧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明浩 高文雷 +1 位作者 金乾坤 陆声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070-4072,4076,共4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 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颅颈交界区畸形(CJVM)寰枢椎外侧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1例CJVM枕骨和颈椎的CT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造型和有限元软件建立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施加生理载荷和边界条件,通过比较该模型与正常模型活动度的差异结合临床观察经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同时分析寰枢椎外侧关节应力分布。结果建立几何精度较高和参数设定可靠的CJVM有限元模型,通过模型发现各节段的活动度与相关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型数据的结果相比总体呈偏小趋势,与一般CJVM患者临床实际运动表现相符合。获得了不同生理状况下畸形有限元模型寰枢椎外侧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情况,可以合理解释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变异及其在维持寰枢椎之间稳定的重要作用。结论 CJVM患者寰枢外侧关节结构发生变异,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对于术前的诊断和术中治疗操作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关节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出血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的血管结构分析及手术方式 被引量:8
9
作者 何川 胡鹏 +3 位作者 叶明 孙立泳 任健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血管畸形 交界硬膜动静脉瘘 出血 治疗策略
下载PDF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智运 尹庆水 +3 位作者 王龙江 权日 章凯 吴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499-501,共3页
目的为经口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和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经口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 目的为经口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和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经口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坡下缘至C3椎体上缘。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2为19.7mm,C2,3为15.9mm。结论经口入路手术在处理下斜坡到上颈段病变中具有手术径路短,显露好,创伤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入路 交界 解剖
下载PDF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11
作者 靳升荣 代生富 +3 位作者 李华 吴宇平 朱磊 陶远孝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4,37,共3页
目的 :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成人完整颅骨 2 0 0个 ,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 ;2 .在 10具成人头部标本 ,保留颅后窝硬脑膜 ,各脑神经根和血管 ,观察其位置及毗邻 ;3 .2 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 目的 :为延髓及颈脊髓上段中线腹侧病变切除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1.成人完整颅骨 2 0 0个 ,测枕骨基底部的长、宽和厚 ;2 .在 10具成人头部标本 ,保留颅后窝硬脑膜 ,各脑神经根和血管 ,观察其位置及毗邻 ;3 .2 0具成人头部正中矢状断面标本 ,观察经鼻咽部进入颅腔和椎管的层次结构 ;4.5具头标本经口、鼻咽部逐层解剖至脑干下段及颈脊髓上段 ,观察两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静脉和各脑神经根。结果 :1.枕骨基底部平均长 (2 7.9± 2 .4)mm ,平均宽 (2 0 .3± 2 .6 )mm ,平均厚 (10 .0± 0 .5 )mm ;2 .经解剖后详述了此入路的各层结构。结论 :经口、咽入路适合颅颈交界区中线和骨窗范围的病变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口咽手术入路 交界病变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低场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在显示颅颈交界区韧带结构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金月 姜祥波 +6 位作者 张瑞田 宫培 罗学毛 龙晚生 胡茂清 金志发 左克扬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0年第4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在显示颅颈交界区(CCJ)韧带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Excite0.35T永磁型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PDWI,对40名健康志愿者行CCJ韧带扫描,分析CCJ韧带的MRI表现及其显示率。结果 40...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在显示颅颈交界区(CCJ)韧带结构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Signa Excite0.35T永磁型磁共振,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PDWI,对40名健康志愿者行CCJ韧带扫描,分析CCJ韧带的MRI表现及其显示率。结果 40例CCJ韧带均能良好显示,其中寰枕前膜、寰枕后膜-硬膜复合体、覆膜-硬膜复合体、横韧带及翼状韧带显示率均为100%(40/40),齿突尖韧带的显示率为30%(12/40)。结论低场磁共振PDWI对CCJ韧带的结构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低场 交界 韧带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治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茂 张鸿祺 叶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枕下后正中入路C1半椎板切除引流静脉切断术9例,1例合并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仅行硬脑...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枕下后正中入路C1半椎板切除引流静脉切断术9例,1例合并小脑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仅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观察随访1例。结果9例引流静脉切断病人中,6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者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前双下肢肌力0级,大便困难、小便失禁者术后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控制;2例以肢体麻木就诊者术后症状消失。术后脊髓动脉造影显示原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动脉瘤样改变等均消失;随访1个月~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多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造影检查应尽量全面,避免漏诊。枕下后正中入路硬脊膜动静脉瘘引流静脉切断术适用于治疗本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动静脉瘘 硬脊膜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2例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杰 于伟东 +2 位作者 高宇飞 金星一 张鸿琪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403-1405,共3页
关键词 交界 硬脊膜 动静脉瘘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内固定治疗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3 位作者 张岩 刘龙奇 金铂 王汉斌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病例资料,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2个月,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对...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在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颅颈交界区畸形的病例资料,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治疗。术后所有病例随访至少12个月,同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对病人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导航辅助下行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15例,经寰枢关节螺钉固定6例,经寰枢关节螺钉联合Brooks技术固定4例;所有病人术中予以植骨融合。末次随访JOA评分由术前的(9.25±2.01)分提高至(14.36±1.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螺钉置入位置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为术者实施颅颈交界区畸形内固定手术提供重要帮助,在提高术中螺钉置入准确性、减少手术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等方面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导航 内固定术 螺钉
下载PDF
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效果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亮兵 廖文胜 +5 位作者 王利民 王卫东 谭鸿宇 鲍恒 刘屹林 董小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94-1598,共5页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畸形 内固定 融合 HALO-VEST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应用的初步报告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赞 张贤鹏 +1 位作者 菅凤增 凌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 目的介绍27例颅颈交界区失稳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初步经验。方法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内固定27例患者,男15例,女12例,年龄19~68岁,平均38岁;各种原因引起C1~C2半脱位21例,因颅底凹陷症经口腔切除齿状突1例,外伤导致C1~C2脱位1例,斜坡脊索瘤经口腔切除手术前3例,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导致环枕关节破坏1例。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螺钉位置,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矫形协会评分(JOA)、钱氏线(CL)、寰椎齿突间隙(ADI)和延髓脊髓夹角(CMA),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手术后CT复查有2例患者两颗C2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及神经的压迫,其余螺钉位置均较好;所有病例均形成良好骨性融合。随访3~36个月,1例临床症状较术前无变化,其余26例均改善。结论C2椎弓根至C1侧块枕骨螺钉技术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颅颈交界区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 螺钉-钛棒系统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及髓周动静脉瘘各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永杰 李桂林 +2 位作者 卞立松 孙力泳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6-149,共4页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 患者1男,57岁,主因突发性头痛2个月,于2014年8月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2个月,患者突发剧烈头痛,伴明显恶心、呕吐,当地医院脑脊液化验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遂行全脑DSA,考虑为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由左侧椎动脉颅内段起始部发出分支供血,向颅内引流。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为避免再次破裂出血,患者转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交界 髓周动静脉瘘 硬脊膜动静脉瘘
下载PDF
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力泳 李桂林 +3 位作者 何川 叶明 李萌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89-59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动静脉瘘 交界 吲哚氰绿荧光显影 瘘口位置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一恒 李腾 +2 位作者 王华伟 乔广宇 余新光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8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CTA数据源,转化为3D打印数据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病例模型,应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教学实施中。结果 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实体病例模型有助...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CTA数据源,转化为3D打印数据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病例模型,应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教学实施中。结果 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实体病例模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解剖及手术治疗过程的理解,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教学内容掌握度。结论基于CTA数据源的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教学中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计算机辅助技术 交界畸形 教学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