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汪璇 李明华 +3 位作者 方淳 潘玉萍 李文彬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 目的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狭窄性疾病 DSA检查 增强MRA 内血管狭窄 动脉 椎-基底动脉 Willis 诊断价值
下载PDF
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脑CT灌注成像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丁蓓 凌华威 +4 位作者 胡锦清 张欢 杨文洁 江泓 陈克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表现及其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例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分别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9例,椎基底动脉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计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对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例术前CT灌注成像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表现为MTT延迟及不同程度的CBF下降,与健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例在支架置入后表现为灌注明显改善,CBF、MTT均恢复到正常水平。1例术后无明显改善,另1例表现为缺血区灌注量进一步减低。手术前、后的灌注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8个月随访,有1例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准确地反映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客观地评价外科治疗的疗效和预后,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部动脉 狭窄 支架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保护伞结合血管内支架治疗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护理
3
作者 邹静 王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5期461-461,共1页
关键词 保护伞 血管内支架 治疗 颅颈部动脉狭窄 护理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4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叉动脉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下载PDF
症状性颅、颈部动脉狭窄在3.0T上的MRA与DSA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梅 李明华 +3 位作者 王建波 王珏 方淳 乔瑞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9-652,共4页
目的前瞻性分析3.0T应用SENSE技术的高分辨率对比增强容积扫描MRA(CEMRA)和3DTOFMRA在临床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头颅MRI平扫、头颅3DTOFMRA和颈部CEMRA检查。动脉... 目的前瞻性分析3.0T应用SENSE技术的高分辨率对比增强容积扫描MRA(CEMRA)和3DTOFMRA在临床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头颅MRI平扫、头颅3DTOFMRA和颈部CEMRA检查。动脉狭窄的程度与DSA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MRA显示各段颅、颈部动脉狭窄的不同程度和DSA检查显著相关(Rs=0.97,P<0.01)。以DSA结果为金标准,狭窄程度超过50%者MRA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99.4%。结论3.0T的3DTOFMRA和高分辨率CEMRA检查能可靠和有效地评价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可作为DSA术前必要的检查技术,或可替代传统DSA诊断性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颅颈部颈内动脉狭窄的CE MRA与DSA对比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银平 高德宏 +2 位作者 胡琛 陈丽兴 黄岸容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608,共3页
目的评价CEMR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60例CEMRA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周内行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以是否狭窄为判断点时,各段颈内动脉狭窄CEMRA与DSA基本一致;以狭窄程度超过50%为判断点时... 目的评价CEMR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判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对60例CEMRA诊断为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1周内行DSA检查,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以是否狭窄为判断点时,各段颈内动脉狭窄CEMRA与DSA基本一致;以狭窄程度超过50%为判断点时,CEMRA与DSA在颈内动脉颅外段与脑内段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MRA在显示颅底段、颅内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稍差。结论CEMRA能有效发现颅颈部颈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可以作为可疑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增强 MRA 动脉狭窄 DSA
下载PDF
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崔凤 袁杭 +2 位作者 乐先杰 瞿华 郝亮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61-1064,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颅外颈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05例有临床症状者(127个部位)颅外颈部动脉各部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起始端狭窄31.49%、椎动脉远端颅内段狭窄18.11%、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全程细窄18.11%、椎动脉迂曲走行伴有椎动脉局限性硬化狭窄16.53%、颈内动脉硬化狭窄12.60%、颈总动脉硬化狭窄3.15%,同时合并2个以上部位狭窄者17例(39个部位)。按不同年龄分组,各部位狭窄发生率按上述顺序分别为:青中年组30.77%、25.64%、28.21%、7.69%、7.69%和0%;中老年组36.59%、19.51%、14.63%、17.07%、9.76%和2.44%;老年组27.66%、10.64%、12.76%、23.40%、19.15%和6.38%。结论颅外颈部动脉病变中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增加;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学 磁共振成像 动脉狭窄 动脉疾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造影术 对比剂
下载PDF
血液粘度增高病人颈部颅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分析
8
作者 周星 张天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315,共3页
对66例血粘度增高的脑血管病病人颈部颅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血粘度正常的脑血管病人进行比较。发现:①前者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斑块明显多于后者... 对66例血粘度增高的脑血管病病人颈部颅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血粘度正常的脑血管病人进行比较。发现:①前者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斑块明显多于后者,以软斑多见;②前者无斑块的颈部颅内动脉Vmax明显低于后者。频谱以峰波平钝或圆钝的宽频带,舒张期较低平的宽频带为特征。③提出颈部颅内动脉CDFI检测出现以上特征性表现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血液粘度 动脉 CDFI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霍敏中 潘素芬 +1 位作者 梁彤 蔡世华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3D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D CE-MRA共发现颅颈部动脉狭窄52处,41处与DS...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3D CE-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D CE-MRA共发现颅颈部动脉狭窄52处,41处与DSA分级相符,高估11处,其中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评价方面与DSA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在颅底段、颅内段颈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评价方面与DSA一致性稍差。结论:3D CE-MRA可作为颅颈部动脉狭窄的有效筛查手段,但在评价颅底、颅内段颈动脉和脑内动脉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完全替代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颅颈部动脉狭窄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灌注在颅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前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江泓 柴维敏 江浩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81-385,共5页
目的:CT灌注成像评估颅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材料和方法:对40例重度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18.8岁)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4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1例,大... 目的:CT灌注成像评估颅颈部动脉重度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材料和方法:对40例重度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男性2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3±18.8岁)行CT血流灌注成像,其中颈内动脉狭窄24例,椎基底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CT灌注检查采用G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根据狭窄动脉供血范围选择适当的扫描层面,计算并测量缺血区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将病变侧与健侧对照。结果:5例病例CT灌注未见明显异常,而其余35例病人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低灌注区,按照缺血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Ⅰ组:MTT延长,CBF下降,CBV正常;Ⅱ组:MTT延长,CBF下降,CBV轻度升高;Ⅲ组:MTT延长,CBV、CBF均下降,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缺血分布区域分为4种类型:动脉直接供血型,盗血型,分水岭型和混合型。结论:CT灌注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颅颈部动脉狭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及缺血分布类型,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部动脉 狭窄 灌注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进展性脑卒中56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红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14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268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56例,分析进展原因,并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卒中与患者的糖尿病史,全血粘度增高,如高血糖,高血脂,血...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旨在防止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卒中患者268例,其中进展性脑卒中56例,分析进展原因,并与非进展组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卒中与患者的糖尿病史,全血粘度增高,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流变异常,高纤维蛋白原,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颅内及颈部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结论进展性脑卒中是多种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预防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避免进展性脑卒中病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糖尿病史 全血粘度 内及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