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1
作者 陈旭东 陈东 +3 位作者 陈健良 陈洪 吴耀晨 吴中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76-77,共2页
目的报告及评价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对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GDC电解弹簧圈篮筐技术栓塞9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4例不全... 目的报告及评价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自1998年以来对13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取多种技术联合治疗,其中用3D-GDC电解弹簧圈篮筐技术栓塞9例,用球囊载瘤动脉再塑形联合GDC栓塞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4例不全栓塞,2例用球囊再塑形技术治疗的动脉瘤1例完全栓塞,1例不全栓塞。死亡1例,为术后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大脑前动脉梗塞,1例大脑中动脉梗塞。结论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采用多种技术联合栓塞,术后严密观察意识及肢体活动情况,足量抗凝、扩容等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2
作者 辛涛 刘建民 +6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张鑫 张珑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384-1385,共2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颈内动脉分叉 颈内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现状与进展
3
作者 吴文凯 杨堃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期43-46,55,共5页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 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低的优点。但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尤其是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仍是目前的治疗难点之一。由于WNBA特殊的解剖结构,传统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难以充分填塞瘤腔与保障流出道的通畅。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如类支架装置、血管内置物和囊内扰流装置等的开发与更新,使WNBA也能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通过介绍新的介入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阐述血管内介入治疗WNBA的现状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分叉宽颈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支架辅助栓塞 囊内扰流装置 综述
下载PDF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蔡明辰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0年第1期80-81,共2页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互相影响下导致的脑动脉壁呈瘤样异样突出,进而出现瘤样扩张,是常见的一种人类脑血管的常见疾病。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颅内出血的25%[1],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位,也... 颅内动脉瘤是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互相影响下导致的脑动脉壁呈瘤样异样突出,进而出现瘤样扩张,是常见的一种人类脑血管的常见疾病。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占颅内出血的25%[1],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性脑出血,位居第三位,也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诱因。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后的SAH,对人体生命健康的影响大,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进一步准确比较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与动脉圆锥周围血管的形态学特征,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例动脉圆锥周围血管患者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周围血管 动脉圆锥 脑血管意外 脑血栓形成 颅内动脉瘤 动脉分叉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Neuroform Atlas在双支架技术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韩金涛 李选 +5 位作者 贾子昌 栾景源 梁飞 张宇翔 赵世录 赵彦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5-218,共4页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复杂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 bifurcation aneurysm,WNB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2月到2022年5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以双支架辅助栓塞(dual stent-assisted coiling,DSAC)治疗的19例复杂WNBA患者临床资料。19例患者共19个WNBA,其中5个为破裂性动脉瘤。分布部位: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7个位于前交通动脉、2个位于基底动脉尖。其中18个动脉瘤采取“Y”型DSAC、1个采取“X”型DSAC技术治疗。栓塞后复查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采取Raymond量表评估即刻栓塞效果和载瘤动脉情况。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采取复查全脑血管DSA,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时动脉瘤闭塞情况和载瘤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手术步骤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DSAC后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即刻闭塞情况:16个为RaymondⅠ级(完全闭塞)、2个为RaymondⅡ级(瘤颈残留)、1个为RaymondⅢ级(瘤体残留)。1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为分支动脉内血栓形成,予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流恢复,苏醒后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术后3个月时18例患者获临床随访,均预后良好(m RS≤2分)。术后6个月时16例患者获DSA影像随访:RaymondⅠ级14个、RaymondⅡ级1个、RaymondⅢ级1个。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用于DSAC治疗WNBA技术成功率较高,有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较传统支架有一定优势,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叉宽颈动脉瘤 双支架辅助栓塞 Neuroform Atlas支架
下载PDF
Y型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潘力 刘鹏 +6 位作者 秦杰 杨柳 安学峰 吴虓 杨铭 徐国政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7期394-397,共4页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交叉Y型支架技术7例。结果 均成功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前Hunt-Hess分级4级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因严重脑血管痉挛于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6个月复查造影见分叉部一分支主干闭塞;1例基底动脉末端大动脉瘤瘤体有复发;余13例经CTA或DSA随访1个月-3年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Y型支架辅助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绝对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均达到致密填塞,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血管分叉 血管内治疗 Y型支架技术
下载PDF
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被引量:2
7
作者 薛绛宇 白卫星 +6 位作者 王子亮 李钊硕 李立 曹广劭 曹会存 翟水亭 李天晓 《当代医学》 2010年第5期12-15,共4页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分叉 动脉瘤 颈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剪切力
下载PDF
双Solitaire-Y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范锋 管生 +7 位作者 郭新宾 徐浩文 袁永杰 刘朝 陈振 王子博 李栋 魏森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双Solitaire-Y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1—2017-12采用双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5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病例,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及随访时记录... 目的探讨双Solitaire-Y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效果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1—2017-12采用双Solitaire支架辅助栓塞15例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病例,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栓塞效果,术后及随访时记录mRS评分。结果15例患者15个宽颈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6个,HH分级均为Ⅰ~Ⅱ级;15例患者支架均成功置入;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9例,Ⅱ级2例,Ⅲ级4例;3例发生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1分13例,4分2例;5~24个月临床随访,mRS评分0~1分13例,3分1例,4分1例;10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2例。结论双Solitaire-Y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支架 分叉宽颈动脉瘤 Y型支架 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国强 付晓杰 +4 位作者 韩凯昊 权涛 袁永杰 方松 徐浩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14期1215-1220,共6页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 目的评估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对分支血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使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动脉瘤愈合良好率、被覆盖旁路血管受累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进行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围手术期症状性缺血并发症发生率2.4%。在5~18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mRS评分1分,其他患者均为0分。动脉瘤愈合良好率75.0%,被覆盖旁路分支血管的狭窄率和闭塞率分别为34.1%和6.8%,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结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被覆盖的旁路分支血管可能发生无症状性的狭窄或闭塞,需要长期的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分叉 血流导向装置 并发症 预后
下载PDF
逆向半回收-改良的Solumbra取栓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8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忠军 范铁平 +1 位作者 赵旭生 李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07-1108,共2页
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脑梗死范围常常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仅为10%左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3]。尽管2015年MRCLEAN、ESCAPE、SWIFTPRIME... 急性颈内动脉分叉部闭塞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脑梗死范围常常累及整个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域,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仅为10%左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3]。尽管2015年MRCLEAN、ESCAPE、SWIFTPRIME、EVASCAT及EXTEND等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血管内取栓技术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并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也得到了指南的一致推荐[4,5],然而对于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血栓负荷量大、再通难度大、手术耗费时间长、疗效差、缺少高效的再通方法[6,7]。因此我们尝试用逆向半回收改良的Solumbra治疗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并回顾性分析此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内动脉分叉 血管内治疗 血管闭塞 取栓术 改良 回收 逆向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分型与分支管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玮 何跃 +3 位作者 陈如东 罗班 杨勇 于加省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12期716-718,共3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型与两分支管径的关系。方法以14例偏侧型动脉瘤和8例经典型动脉瘤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测量患侧MCA两支干起始处的管径并计算其支干管径比,对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分型与两分支管径的关系。方法以14例偏侧型动脉瘤和8例经典型动脉瘤为研究对象,通过3D-DSA测量患侧MCA两支干起始处的管径并计算其支干管径比,对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偏侧型和经典型两组动脉瘤的支干管径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双干型MCA,两分支管径相差较小的多发生经典型动脉瘤,相差较大的多发生偏侧型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 偏侧型动脉瘤 经典型动脉瘤 管径比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建忠 杨鹏飞 +4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赵文元 许奕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 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弹簧圈
下载PDF
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徐进旺 刘希光 +4 位作者 李爱民 王富元 孙维晔 张洪伟 梁径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 目的:探讨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荧光造影辅助经眶外侧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3、6个月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术后6个月时通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术中荧光造影及FLOW 800技术显示动脉瘤夹闭完全、无残留,载瘤动脉、穿支动脉血流通畅。术后6个月时14例患者恢复良好(GOS评分5分),2例患者轻残(GOS评分4分)。结论:荧光造影辅助眶外侧锁孔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瘤 分叉 眶外侧锁孔入路 荧光造影 FLOW 800技术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7
14
作者 梁爱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3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来我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36例,均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随访8~12个月,平均(10.3±0.3)个月,观察...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2012-01来我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发脑内血肿患者36例,均进行显微手术治疗,并随访8~12个月,平均(10.3±0.3)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结局、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 36例患者中,动脉瘤夹闭29例,动脉瘤夹闭结合包裹处理6例,仅单侧动脉瘤夹闭处理1例;随访结果:癫(癎)1例,失语4例,偏瘫8例;根据哥斯拉量表评分,重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5例,恢复良好27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合并脑内血肿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分叉 动脉瘤 脑内血肿 显微手术
下载PDF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6例报告)
15
作者 许尚臣 刘广存 +3 位作者 张玉宝 刘英超 刘波 刘树山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 显微外科 颅内肿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首发症状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双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同时出血1例
16
作者 吴凌峰 曹文锋 吴晓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85-1485,共1页
患者女,68岁,因突发头晕、头痛、神志不清2d人院。患者于2013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适,至当地诊所输液(具体不详)无缓解。下午7时头晕加重,并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无呕吐及肢体抽搐,继之神志不清,
关键词 动脉分叉 双侧大脑 动脉瘤 出血 神志不清 剧烈头痛 肢体抽搐 头晕
下载PDF
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17
作者 赵开军 杨鹏飞 +5 位作者 黄清海 许奕 李强 赵文元 洪波 刘建民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使用交叉Y型支架技术治疗16个,平均用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4个。术后即刻造影示10个致密栓塞,8个瘤颈残留,2个瘤体残留。造影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7个月,17例完全治愈、2例瘤颈残留、1例复发(再次采用弹簧圈填塞最终获得致密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和随访时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结论采用交叉或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分叉 动脉瘤 Y型支架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解剖特点及其与动脉瘤破裂的关联性研究
18
作者 杨潇 国晶晶 +3 位作者 刘松 田健 赵一樊 田超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3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解剖特点及其与动脉瘤破裂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将其分为破裂组(67例)和未破裂组(105例)...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颈内动脉虹吸部解剖特点及其与动脉瘤破裂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1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动脉瘤破裂情况将其分为破裂组(67例)和未破裂组(105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动脉瘤的形态和位置,以及动脉瘤测量指标和颅内动脉瘤所在侧的颈内动脉虹吸部的测量指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动脉瘤形态不规则的比例显著高于未破裂组(47.76%vs 8.57%,P<0.05)。破裂组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前弯角和前上弯角大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形态不规则(OR=5.722)和较大的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OR=1.195)是促进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29.38°时提示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可能性显著增大。结论颅内动脉瘤形态不规则和颈内动脉虹吸部前弯角增大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注意高危患者的筛查,及时予以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颈内动脉虹吸
下载PDF
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志华 沈进 +1 位作者 赵卫 石潆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3-466,共4页
目的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 目的分析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4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20例共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曾患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无出血史8例;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位于基部动脉未端分叉部14枚,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枚,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3枚。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和3个月后三维DSA检查结果,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价术后3个月临床疗效。结果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三维DSA检查显示25枚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中RaymondⅠ级21枚,Ⅱ级2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DSA随访显示RaymondⅠ级20枚,Ⅱ级3枚,Ⅲ级2枚。术后3个月m RS评分显示17例患者0分,1例患者1分,均预后良好;2例患者4~6分,预后不良。结论球囊联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在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 支架 弹簧圈 颅内动脉瘤 分叉
下载PDF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海龙 杜贻庆 《临床医学工程》 2011年第12期2001-2002,共2页
基底动脉分叉部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该部位动脉瘤发病率高,手术夹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介入治疗中栓塞材料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和改进,本文对各种用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